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联想体验:构筑生活与艺术的桥梁。让技能训练不再机械刻板
拉根线条去散步——我们找到了含金的矿脉
苏教版第二册美术教材中编排了两个课时的《水墨游戏》,并借用了画家克利的一句话:“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起先。我让学生在宣纸上用中锋和侧锋线条自由挥洒,中间不要频繁蘸墨,于是,那些时粗时细的线条随着水墨的流失逐渐消失殆尽,孩子们惊喜交加的眼神张扬着内心求知的热忱。接着。我引导他们在行笔过程中有目的地控制水分、速度和角度,从而如愿以偿地表现出浓淡干湿、粗细聚散等不同的笔墨效果。墨线在宣纸上变幻出的曼妙身姿让孩子们浮想联翩。细致挺拔的线条好似道劲有力的树枝;淋漓淡薄的色块宛如空灵浩瀚的云天;略带渗化的墨团如同动物的体毛。第二课时中,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将任意涂抹的笔迹添画成具体的形象,有的在枯藤老树上点满叶片;有的将侧抹出的浓黑墨块当作人的头发,添上一笔勾勒的脸颊:有个孩子还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将它添画成一位少年策马扬鞭的潇洒动势,并取名为《得儿,驾!》。就这样,孩子们对原本陌生的水墨游戏乐此不疲,那些俏皮而稚嫩的随笔线条经孩子们的巧手添画变成了一幅幅兴味盎然的水墨小品。
中国画笔法丰富、墨趣玄妙,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积淀与笔墨功夫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我们可以让他们推开水墨画艺术殿堂虚掩的门扉,窥见一个神奇而曼妙的艺术世界。课例中,教师摒弃了刻板的技法示范,让孩子们从练笔偶得中体悟到用笔方法与表现效果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形成初步的艺术表象和技法意识,并帮助他们借助联想,在艺术表象与生活形象之间搭建桥梁,将抽象的艺术元素整合成具象的表现素材。从无意识的发现递升为有意识的表现的过程中,游戏与联想的有机交融显得功不可没。反之,如果当学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将所谓的技法要领强行灌输给他们,如同将浑然一体的笔趣墨痕肢解为一个个生硬的符号,即便学生的表现技艺有所提升,也无法做到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的并驾齐驱。由此可见,教师按部就班的指点只能给学生可以数计的金矿,只有当他们亲力亲为后,才能找到一条含金的矿脉,哪怕这条路途山重水复、风雨泥泞。
换位通感体验: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让技法要领不再玄奥商深
给宣纸“按摩”——你的舒适是我不懈的追求
“力透纸背、绵里藏针”是中国画的技法理论精髓之一,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着实显得玄奥高深。如何引导他们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掌握用笔的力度?两个孩子的课间游戏让我豁然开朗。瞧!甲正用手指在乙的背上使劲比划着什么,乙的眼珠骨碌一转便猜出甲写出的是哪个汉字。我将这个游戏借鉴到课堂中去,命名为“你画我猜”。经引导提示,孩子们用手指在对方的背上画出了颇具力度的点线面,还听到指甲与布面摩擦时“哧哧、呼呼”的声响。许多孩子均能准确地感知对方所画的内容。当谈及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孩子惊喜地说:“很舒服。不轻不重,像在按摩哩!”有的孩子说:“我太使劲了,手指都酸了。”也有的孩子说:“我猜了几遍才猜出来,他动作太轻了,像在挠痒痒。”我顺势引导:“是啊,宣纸就好比是我们的身体,毛笔就像是我们的手指,太轻了,没有力度,就像在挠痒痒,太重了,毛笔和宣纸都会受伤,轻重适度,就像在给纸按摩一样,也会让它感到很舒服的。当你在画画时,一定会听到宣纸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可是它在高兴地哼唱呢!”
度,一个数学名词,在艺术实践中仿佛无法言说,只能依靠经验和感觉来把握。然而在上述片段中,教师以敏锐的目光,将游戏经验嫁接到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借助通感体验,用有知觉的身体代替没有知觉的纸张感受了力度的存在,激活了技法探索的盲区,让原本看似无从下手的难题迎刃而解。教师还让学生调动起自己的听觉体验,实现多通道感知的有机整合与有效提示,给体验活动找到了多个有价值的目标着落。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寻找、调动学生现有的感知和经验,使其成为连接学习主体与客体的纽带,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的建构和飞跃。使技法要领不再玄奥高深。
情境模仿体验:搭建感性与理性的阶梯,让经典力作不再曲高和寡
模仿秀——名作在我们心中身价倍增
五年级的美术课本中编有《水墨人物》一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人物画作品中,编者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宋代画家梁楷的名作《泼墨仙人图》作为课堂上学生鉴赏的重点。画面用简练的笔法将仙人酣畅的醉态和潇洒的动势表现得惟妙惟肖,传达出中国画神似重于形似的艺术特质,也体现出画家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力(图1)。为了让学生感悟这幅画的艺术价值,我引导他们开始了一段别开生面的体验之旅。
课堂上,我模拟了《鉴宝》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给藏品估价。我建议学生将这幅作品价格的下限暂定为一万元,上不封顶。起先,孩子们均以作品表现得粗枝大叶为由给出了二万到五万元的较低价位。在对他们积极参与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精神作出充分肯定后,我出其不意地请他们对照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做一个模仿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你瞧,他情不自禁地敞开校服,双手背于身后。脸上还露出几许玩世不恭的微笑,俨然一个逍遥自在的小醉仙的模样。我佯装不解地问:“大家都认为这幅画表现得粗枝大叶,可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模仿得惟妙惟肖呢?仅仅是因为他具有表演天分吗?”“不。还说明画家本领大!”孩子们由衷地赞叹道。我乘胜追击,请孩子们重新给作品估价,他们将价位大幅上调,成倍攀升。见时机成熟,我便引领孩子们从笔墨技法和造型动势等方面寻找画家表现人物神韵的秘笈。并介绍了作品及作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述课例中,教师请学生为作品估价,是以量化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作品的认可程度。这幅作品之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身价倍增,与片段中设计的体验过程不无关系。教师善于抓住能被学生感知和亲近的要素作为赏析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模仿、体验、分析,将阳春白雪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通俗亲切的生活形象,让他们的新认知与原认知形成矛盾冲突,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向理性和纵深发展,实现了学生的认知内化及自我建构过程。
对比反衬体验:感悟完美与个性的帮手。使鉴赏活动不再无的放矢
同屏对比——寻找我眼中的唯美
中国画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可钦可佩的艺术大师们为后人留下了大批价值不菲的经典力作。譬如,吴冠中大师的作品构思新颖、章法别致。以纵横交错的点、线、面和简括别致的半抽象造型表现出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并显现出通透深远、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将此感受说给孩子们听,结果往往是教师自我陶醉,学生随声附和。可谓不痛不痒,无的放矢。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切的艺术感知,我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画面进行了处理:将近似的元素统一大小并等距罗列。在两幅作品的同屏 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原本清新灵动的感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繁复与刻板,从而体会到这唯美的画面是画家苦心经营的结果(图2)。潘天寿的山水画作品长于留白,我偏在空阔浩渺的湖面上见缝插针地添上一些船只和水波,充盈了构图。却弱化了趣味中心,使画面显得异常琐碎(图3)。通过对比反衬体验,孩子们逐渐感悟到画家们在长期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对画面的构图、色彩及笔法运用不断斟酌和反思,才使得作品臻于完美。我还试图将画家们同题异构的作品进行同屏对比,让学生理解画有法而无定法的艺术真谛。
我们的学生会对一幅五彩斑斓的装饰画唏嘘赞叹,却可能对一幅充满韵致的中国画无动于衷,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与学生审美习惯的差异。不可否认地成为学习主客体间的又一对矛盾。基于有比较才有鉴别的辨证思想,教师可根据鉴赏的目标对经典作品进行修改,试图通过淡化甚至破坏作品的闪光点,以褪魅的形象反衬原作的艺术价值,从而甄别良莠;亦可通过观察作品间的差异凸显作者的个性与审美倾向,鼓励兼收并纳,继而使鉴赏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并不是将教师的审美意向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依托“旁门左道”去冲击他们的视觉感知,并尝试用崇尚与质疑的双重眼光来解读作品,从而丰富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艺术批评精神。
虚拟推想体验:拉近大师与自我的距离。让艺术创作不再高不可攀
我替大师表心声——揭开艺术创作神秘的面纱
“我家门前的池塘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虾在嬉戏,它们游泳的姿势显得非常轻盈、灵活,有时还舞动着纤细的爪子争抢食物。呵,不把它们画出来,实在有些可惜了!回家后,我在案台上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先用中锋表现了虾的头部,然后用侧锋一笔笔地抹出身体,好长啊,一共有七节呢!就这样,我一画画了很多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画中的小虾好笨重,于是突发奇想。给它做了个截肢手术,让它变成五节!咦,没想到,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残废、别扭的感觉,反而看起来更加灵活。虽然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但作为一名画家,我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此残缺的虾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代经典,我也因此名声大振。”(图4)
这稚气未脱的创作感言显然不可能出自画家齐白石笔下,教师让孩子们根据搜集的素材,想象并描述了齐白石画虾的创作过程及感悟,令人耳目一新!创作不仅要以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作为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还要将客观风物与主观情志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将水墨画的创作过程视作高不可攀的技艺,有些则将此过程随意化,将平时儿童画的构思和表现方法迁移到水墨画创作中去。鉴于上述情况,我让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以大师的身份入画,进行一次虚拟体验,从而借鉴经验,启迪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的过程因此卸去神秘的面纱。学生的畏难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
(注:本文获200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拉根线条去散步——我们找到了含金的矿脉
苏教版第二册美术教材中编排了两个课时的《水墨游戏》,并借用了画家克利的一句话:“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起先。我让学生在宣纸上用中锋和侧锋线条自由挥洒,中间不要频繁蘸墨,于是,那些时粗时细的线条随着水墨的流失逐渐消失殆尽,孩子们惊喜交加的眼神张扬着内心求知的热忱。接着。我引导他们在行笔过程中有目的地控制水分、速度和角度,从而如愿以偿地表现出浓淡干湿、粗细聚散等不同的笔墨效果。墨线在宣纸上变幻出的曼妙身姿让孩子们浮想联翩。细致挺拔的线条好似道劲有力的树枝;淋漓淡薄的色块宛如空灵浩瀚的云天;略带渗化的墨团如同动物的体毛。第二课时中,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将任意涂抹的笔迹添画成具体的形象,有的在枯藤老树上点满叶片;有的将侧抹出的浓黑墨块当作人的头发,添上一笔勾勒的脸颊:有个孩子还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将它添画成一位少年策马扬鞭的潇洒动势,并取名为《得儿,驾!》。就这样,孩子们对原本陌生的水墨游戏乐此不疲,那些俏皮而稚嫩的随笔线条经孩子们的巧手添画变成了一幅幅兴味盎然的水墨小品。
中国画笔法丰富、墨趣玄妙,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积淀与笔墨功夫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我们可以让他们推开水墨画艺术殿堂虚掩的门扉,窥见一个神奇而曼妙的艺术世界。课例中,教师摒弃了刻板的技法示范,让孩子们从练笔偶得中体悟到用笔方法与表现效果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形成初步的艺术表象和技法意识,并帮助他们借助联想,在艺术表象与生活形象之间搭建桥梁,将抽象的艺术元素整合成具象的表现素材。从无意识的发现递升为有意识的表现的过程中,游戏与联想的有机交融显得功不可没。反之,如果当学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将所谓的技法要领强行灌输给他们,如同将浑然一体的笔趣墨痕肢解为一个个生硬的符号,即便学生的表现技艺有所提升,也无法做到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的并驾齐驱。由此可见,教师按部就班的指点只能给学生可以数计的金矿,只有当他们亲力亲为后,才能找到一条含金的矿脉,哪怕这条路途山重水复、风雨泥泞。
换位通感体验: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让技法要领不再玄奥商深
给宣纸“按摩”——你的舒适是我不懈的追求
“力透纸背、绵里藏针”是中国画的技法理论精髓之一,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着实显得玄奥高深。如何引导他们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掌握用笔的力度?两个孩子的课间游戏让我豁然开朗。瞧!甲正用手指在乙的背上使劲比划着什么,乙的眼珠骨碌一转便猜出甲写出的是哪个汉字。我将这个游戏借鉴到课堂中去,命名为“你画我猜”。经引导提示,孩子们用手指在对方的背上画出了颇具力度的点线面,还听到指甲与布面摩擦时“哧哧、呼呼”的声响。许多孩子均能准确地感知对方所画的内容。当谈及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孩子惊喜地说:“很舒服。不轻不重,像在按摩哩!”有的孩子说:“我太使劲了,手指都酸了。”也有的孩子说:“我猜了几遍才猜出来,他动作太轻了,像在挠痒痒。”我顺势引导:“是啊,宣纸就好比是我们的身体,毛笔就像是我们的手指,太轻了,没有力度,就像在挠痒痒,太重了,毛笔和宣纸都会受伤,轻重适度,就像在给纸按摩一样,也会让它感到很舒服的。当你在画画时,一定会听到宣纸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可是它在高兴地哼唱呢!”
度,一个数学名词,在艺术实践中仿佛无法言说,只能依靠经验和感觉来把握。然而在上述片段中,教师以敏锐的目光,将游戏经验嫁接到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借助通感体验,用有知觉的身体代替没有知觉的纸张感受了力度的存在,激活了技法探索的盲区,让原本看似无从下手的难题迎刃而解。教师还让学生调动起自己的听觉体验,实现多通道感知的有机整合与有效提示,给体验活动找到了多个有价值的目标着落。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寻找、调动学生现有的感知和经验,使其成为连接学习主体与客体的纽带,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的建构和飞跃。使技法要领不再玄奥高深。
情境模仿体验:搭建感性与理性的阶梯,让经典力作不再曲高和寡
模仿秀——名作在我们心中身价倍增
五年级的美术课本中编有《水墨人物》一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人物画作品中,编者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宋代画家梁楷的名作《泼墨仙人图》作为课堂上学生鉴赏的重点。画面用简练的笔法将仙人酣畅的醉态和潇洒的动势表现得惟妙惟肖,传达出中国画神似重于形似的艺术特质,也体现出画家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力(图1)。为了让学生感悟这幅画的艺术价值,我引导他们开始了一段别开生面的体验之旅。

课堂上,我模拟了《鉴宝》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给藏品估价。我建议学生将这幅作品价格的下限暂定为一万元,上不封顶。起先,孩子们均以作品表现得粗枝大叶为由给出了二万到五万元的较低价位。在对他们积极参与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精神作出充分肯定后,我出其不意地请他们对照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做一个模仿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你瞧,他情不自禁地敞开校服,双手背于身后。脸上还露出几许玩世不恭的微笑,俨然一个逍遥自在的小醉仙的模样。我佯装不解地问:“大家都认为这幅画表现得粗枝大叶,可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模仿得惟妙惟肖呢?仅仅是因为他具有表演天分吗?”“不。还说明画家本领大!”孩子们由衷地赞叹道。我乘胜追击,请孩子们重新给作品估价,他们将价位大幅上调,成倍攀升。见时机成熟,我便引领孩子们从笔墨技法和造型动势等方面寻找画家表现人物神韵的秘笈。并介绍了作品及作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述课例中,教师请学生为作品估价,是以量化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作品的认可程度。这幅作品之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身价倍增,与片段中设计的体验过程不无关系。教师善于抓住能被学生感知和亲近的要素作为赏析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模仿、体验、分析,将阳春白雪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通俗亲切的生活形象,让他们的新认知与原认知形成矛盾冲突,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向理性和纵深发展,实现了学生的认知内化及自我建构过程。
对比反衬体验:感悟完美与个性的帮手。使鉴赏活动不再无的放矢
同屏对比——寻找我眼中的唯美
中国画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可钦可佩的艺术大师们为后人留下了大批价值不菲的经典力作。譬如,吴冠中大师的作品构思新颖、章法别致。以纵横交错的点、线、面和简括别致的半抽象造型表现出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并显现出通透深远、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将此感受说给孩子们听,结果往往是教师自我陶醉,学生随声附和。可谓不痛不痒,无的放矢。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切的艺术感知,我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画面进行了处理:将近似的元素统一大小并等距罗列。在两幅作品的同屏 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原本清新灵动的感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繁复与刻板,从而体会到这唯美的画面是画家苦心经营的结果(图2)。潘天寿的山水画作品长于留白,我偏在空阔浩渺的湖面上见缝插针地添上一些船只和水波,充盈了构图。却弱化了趣味中心,使画面显得异常琐碎(图3)。通过对比反衬体验,孩子们逐渐感悟到画家们在长期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对画面的构图、色彩及笔法运用不断斟酌和反思,才使得作品臻于完美。我还试图将画家们同题异构的作品进行同屏对比,让学生理解画有法而无定法的艺术真谛。

我们的学生会对一幅五彩斑斓的装饰画唏嘘赞叹,却可能对一幅充满韵致的中国画无动于衷,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与学生审美习惯的差异。不可否认地成为学习主客体间的又一对矛盾。基于有比较才有鉴别的辨证思想,教师可根据鉴赏的目标对经典作品进行修改,试图通过淡化甚至破坏作品的闪光点,以褪魅的形象反衬原作的艺术价值,从而甄别良莠;亦可通过观察作品间的差异凸显作者的个性与审美倾向,鼓励兼收并纳,继而使鉴赏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由此可见,要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并不是将教师的审美意向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依托“旁门左道”去冲击他们的视觉感知,并尝试用崇尚与质疑的双重眼光来解读作品,从而丰富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艺术批评精神。
虚拟推想体验:拉近大师与自我的距离。让艺术创作不再高不可攀
我替大师表心声——揭开艺术创作神秘的面纱
“我家门前的池塘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虾在嬉戏,它们游泳的姿势显得非常轻盈、灵活,有时还舞动着纤细的爪子争抢食物。呵,不把它们画出来,实在有些可惜了!回家后,我在案台上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先用中锋表现了虾的头部,然后用侧锋一笔笔地抹出身体,好长啊,一共有七节呢!就这样,我一画画了很多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画中的小虾好笨重,于是突发奇想。给它做了个截肢手术,让它变成五节!咦,没想到,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残废、别扭的感觉,反而看起来更加灵活。虽然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但作为一名画家,我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此残缺的虾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代经典,我也因此名声大振。”(图4)
这稚气未脱的创作感言显然不可能出自画家齐白石笔下,教师让孩子们根据搜集的素材,想象并描述了齐白石画虾的创作过程及感悟,令人耳目一新!创作不仅要以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作为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还要将客观风物与主观情志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将水墨画的创作过程视作高不可攀的技艺,有些则将此过程随意化,将平时儿童画的构思和表现方法迁移到水墨画创作中去。鉴于上述情况,我让学生结合有关资料,以大师的身份入画,进行一次虚拟体验,从而借鉴经验,启迪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的过程因此卸去神秘的面纱。学生的畏难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
(注:本文获200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