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在科学发展观的天空下壮行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段君毅同志,回到故里范县视察时说:“我们这里是革命老区。穷则思变,彻底改变滩区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对于每个共产党人来说,已经刻不容缓。”段君毅同志的这句肺腑之言,至今回响在黄河滩区上空。今年是段君毅同志诞辰100周年,追忆他对故乡的深情和关怀,我们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段君毅同志,用家乡的变化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作者题记
  
  “脚踏一路坎坷,心系一份执着”。黄河岸边的一班领航人,立足滩区的发展,拓宽视野,创新理念,锐进高扬,鼓起了“富民工程”的风帆,用心血和汗水展现着脱贫致富的风采,续写着经济发展的篇章。
  “创新机制抓根本,风鹏正举应有时”。四年来,范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转变作风为保证,以“富民工程”战略为载体,认真落实“四个着力”(即着力保经济增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保护自然环境),突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秉承“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以集群化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坚持以城市化的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以现代化的理念推动服务业发展,坚持以和谐的理念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全面兴旺。
  “富民工程”战略以“一区两园”为依托,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有效地提升了全县经济运行的速度。2009年,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64.38亿元,是2005年的2.19倍,年增长16.96% 。其中,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89亿元,比2005年增长430.2%,实现利税1.74亿元;全县农业经济收入达99837万元,是2005年的1.65倍,人均收入3544.6元,比2005年增长52.3%。
  “勇走改革路,必唱大风歌”。范县县委、县政府一班领航人,用创新支撑着改革的重荷,用超越摇撼着经济的链条,用进取托举着发展的希望。他们观念超前,思路开阔,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在碧草连天的黄河滩区大地上,绘制了一幅“富民工程”的壮丽图腾,为豫东北大平原增添了新的亮色。
  
  第一章:超前的理念和执着的决心,凝聚了一班领航人“富民工程”的总体思路;开拓的意志和进取的步履,展示了滩区经济振兴的广阔前景。一部致力发展的交响曲,留下了人民公仆躬行实践、率先垂范的身姿
  
  范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古时期,这里是帝尧及其子丹朱部落活动的中心;夏称顾国,晋为范地,西汉置县,以范水而得名;子路避乱,留下了讲学的“子路堤”;七十二贤之首,二十四孝、十哲之一的闵子骞生于斯、长于斯;“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郑板桥,在这里留下了“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古绝唱。
  这里沉积着辉煌的历史,这里积淀着灿烂的文化。
  大河之侧的范县黄河滩区深受洪水之害。仅1885年至1988年的百余年间,发生水灾达80余次,决口108次。至今,范县仍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改革开放以来,当科学发展观的春风,吹绿这片穷乡僻壤之时,这里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6年5月,范县县委、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高瞻远瞩,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以“走出范县看范县”的眼光进行审视、定位,决策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引领范县经济的发展迈入了坦途。
  一、黄土地的公仆情
  2006年初夏,刚刚上任的范县县委书记赵茂辰,落脚未稳,便深入县直各单位和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走访和调研。调研归来,带着对现状的透析和感悟,他当即拍板:“要从工业立县抓起。”接着,提出了全县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他说:“稳定基础抓农业,壮大实力抓工业,致力发展抓人才,整合劳务抓输出。”他把范县“富民工程”的模式,归纳为“四大战略”体系,即“工业立县”、“农业稳县”、“人才强县”、“劳务富县”。
  县委书记赵茂辰是务实的。他的公仆意识强烈地渗透在“富民工程”的三个方略之中。
  方略之一:工业立县开新路,富民工程求发展。赵茂辰强调,“范县要在3至5年内,力争扩增1/3以上工业项目,同时要确定3至5户具备双超指标的大中型企业”。2008年,范县工业企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老板产生了心理阴影。赵茂辰前往集聚园区,找老板谈心,认真听汇报、提建议,为他们鼓劲、加油,排除心理障碍,甘当老板的“心理咨询师”。
  赵茂辰有思路、有魄力。他始终坚持“既要抓全面,全面抓,又要重点抓”的原则,把工业立县抓深抓细、抓出成效。
  范县原有的工业布局分散,区块划分不利于管理,服务配套设施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全县工业发展的速度。于是,赵茂辰主持确立了“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根据濮城镇与王楼乡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便利的交通条件,把濮城工业区与王楼乡工业区合并为“濮王工业园”;同时,把新县城区域的企业集中管理,规划与“濮王工业区”协同的产业集聚区。另外,分设“高码头羽绒加工园”和“张庄木业加工园”。“一区两园”的模式,获得了河南省政府的批准。一批服务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使集聚区的融资吸引力明显提高,创立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赵茂辰是实践这一战略思想的倡导人之一。他还倡导“人人是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他和四大班子领导一道,把优化投资环境放在了一切工作的首位来抓。
  县委书记在工作中把苦涩炼酿为蜜丸。他从成立县效能办入手,到设立“全县工业项目发布会”,时时处处实施有效的检查指导;他和四大班子定期听取县发改委关于开发新项目的汇报,并每月专程到县行政服务大厅进行明察暗访,询问情况,改进作风,分析问题,提高办事效率,落实项目;全力组织“招商小分队”,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寻求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对接。
  工业立县的岁月像一幅水墨画,那浓墨重彩揉进画中的岂止是县委、政府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还有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
  方略之二:绿色兴县辟途径,破解三农搭平台。赵茂辰是履行公仆责任的楷模。他把“绿色兴县”定位在破解“三农”问题之上,他从三个方面探索农业经济振兴的新路子:一是拉长“农”字号产业链条,走规模化农业道路。范县目前有“农”字号企业30余家,形成了集畜牧养殖、特色种植、木材加工、羽绒加工等产业规模化态势;以水稻、林业、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绿色稻米15万亩以上,林业面积约27万亩,林下经济产业约2.6万亩,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链条。赵茂辰提出了“产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平台。他到陈庄乡调研,对该乡2000亩莲藕生产基地总结提升,并强调发展特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二是提供“农”字号产业优质服务,营造规模化农业发展氛围。赵茂辰主张在农村评定“优秀信用户”,要求金融部门为这些不同等级的优秀信用者提供资金支持;他关注农村养殖户参加保险的问题,并强调“农业保险没有先例,我们可以开个先例”;他倡导“行政村机制改革”,把小村变大村,建立大行政村,从而达到“土地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规模化,产业一体化”的目标。三是强化“农”字号技术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赵茂辰上任伊始,便重视劳务输出,他竭力推进农村技术培训的机制改革,反复强调劳务输出的管理机制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方略之三:重视教育事业抓根本,人才兴县蓄力量。他坚信“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的理念,他始终把尊师重教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切入点与着力点。2006年9月,他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从河南师范大学聘请到著名教育专家、全省优秀教师宋晓东,由宋晓东任范县一中校长。经过近四年的实践证明,范县一中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一批批农村孩子走进了高等学府,一批批黄河滩区的穷苦孩子步入了城市。“人才兴县”的决策,给范县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他还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他对慈善家、“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孟贵臣发起的“桑梓助学”活动给予了鼎力支持。2009年,范县一中有两名学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他百忙之中到校与师生座谈,并当场自掏腰包,给每个学生1000元,鼓励他们一定要读完大学。他听说全县组织教师到各乡镇巡回讲课,苦于经费不足,便马上拿出2000元,使教学巡回观摩活动顺利进行。
  二、奉献,托举一片灿烂
  美国学者德士特·耶格说过:“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与众不同的事情,而在于你做事的措施与众不同。”
  范县县政府的领航人正是这样。县长王天阳注重“做事的措施与众不同”,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勇于探索,致力发展,矢志不渝地走了三步棋,使全县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第一步棋:理清思路抓经济,组织保障不松懈。王天阳县长上任不久,便迅速进入了角色。他主持修改完善了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三次产业的发展规划。从2009年开始,县政府不失时机地确立了“三保三抓”的工作重心,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发展抓项目,和谐抓民生,保证抓作风”的具体措施,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经营”,着力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植入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县政府在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坚持“一个确立”(即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三个坚持”(即坚持集约式发展,培育有特色的产业集聚群;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各种项目并重,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活动)的方略,以“优化环境,严格奖惩,优化服务”作为组织保障,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实施年度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步棋:真抓实干促发展,强化管理绘宏图。自2009年以来,王天阳组织实施了“项目建设加速年”、“企业服务年”、“大招商”等大型活动,从而形成了“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的人文环境。同时,建章立制,出台了“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制度”,设立了“项目奖励基金”,还完善了“十差干部评选”等规章制度,全方位地营造了一个争先创优加速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县政府在全县成立了85个招商小分队,各乡镇成立了招商办公室,建立了招商信息网,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招商网络。招商活动硕果累累,以2009年为例,全县引进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其中90%以上项目已投产;“重胶沥青”项目投资达7000万元,“龙马铜加工”、“鲁鑫金属制造”两个项目已超亿元。“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充分显示了生机和活力。“精细化工”、“电光源及玻璃制品”、“林纸林板”、“金属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已占全县工业年总量的70%;作为产业链条一体化的高码头羽绒加工园区,达到了年加工羽毛5000吨、从业人员5000人的发展规模,被评为“河南省羽绒加工科普示范基地”;张庄木材加工园区的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0余家,成为豫北较大的木材加工基地。
  王天阳用工业化的眼光看农业,流露出的却是产业化的心态。
  县政府以“提升传统,引进名优,壮大特色”为指导,狠抓了水稻、林业、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15万亩绿色水稻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科技扶贫开发的“稻鸭共作”项目已近3万亩,有机稻填补了全省的空白;林下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养殖业在全县发展为13个小区,专业户达2300余家;特色经济形成规模;全县30余家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第三步棋:基础建设举亮点,劳务输出开新路。王天阳狠抓新农村建设,以三条示范线为依托,完成了68个重点村的村庄规划;他还注重全县综合治理及“平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了全县治安监控网络,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在劳务输出方面,全县年输出10万人次,创收6亿多元,成为农民心目中的“铁杆庄稼”,为范县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色彩。
  
  第二章:开拓者的心路历程,昭示着强烈的进取意识。他们用付出和奉献铺平了经济发展之路;在跨越式发展的坐标上,他们齐抓共管,一往无前,奏鸣了“富民工程”的乐章
  
  一、集聚区的超越
  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上,范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集聚区经济向“工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商贸繁荣化、配套设施规范化和环境优美化”方向发展的特点,以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和提高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和城镇开发力度,使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范县常务副县长程正义谈到集聚园区的建设,有着更深一层的认识,他说:“集聚区有两大板块,濮王产业园区是发展较早的经济板块,新城区产业园区相对较晚。在配套设施建设上,我们下了大工夫,为新城区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两个板块,遥相呼应,成为范县经济振兴的发展平台。”
  程正义抓工作事必躬亲,他不遗余力地为“保经济、保增长”做好做细每一项工作。新城区环境治理是个老大难,他坚持实施公安出警奖惩制度,对强装强御、街霸村霸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平安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程正义一心扑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为全县经济发展尽职尽力。
  按照“项目带动,园区突破,培优扶强,着力招商,科学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以“一区两园”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是范县县委、县政府一班带头人达成的共识。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守谦曾是分管工业的副县长,谈到产业集聚区建设,他感触颇深地说:“‘一区两园’的模式,是范县人民的一个创举。这个模式不仅焕发了工业立县的活力,而且也拓展了经济发展的路子。”
  2009年是王守谦最忙碌的一年。这一年,他调研考察,组织招商,四处奔波,始终把“一区两园”的建设挂在心上。
  “招商引资,业绩斐然”。2009年,范县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1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95个,完成投资48.6亿元;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115家,完成增加值30.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7.98%;集聚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达19个,新上项目10个,其中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7个,总投资5.4亿元。
  (一)濮城镇的丰碑
  2007年4月,葛慎岗出任濮城镇党委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低消耗、低成本”的化工产品项目,接着,以“工业兴镇,工贸主导,城乡联动”的战略方针,唱响了“富民工程”的三支曲。
  第一支曲:经济建设抓根本,招商引资开新局。葛慎岗有思路,有魄力,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09年全镇引资2.09亿元,新上千万元以上企业10个,新上百万元以上企业15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个,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已达37家。这一年,葛慎岗“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情招商”,组织干部深入山东、北京、长三角等地考察,开展招商活动30余次,引进协议资金1.9亿元,包揽了6个签约项目及10个意向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支曲:强化管理抓细节,后续服务上质量。葛慎岗以“安商、帮商、联商”为原则,加大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他主持园区供水管网规划,道路扩延等工程设计,拉大了框架,实现了“五通一平”,提高了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接着,他强化了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并举办企业专业培训班,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后续服务。
  第三支曲:新农村建设抓亮点,产业化农业换新颜。葛慎岗从“三清、三治”入手,对15个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对51个村的干部进行了培训,对11个小康示范村落实了产业扶植。同时,以三个农民合作社为平台,切实狠抓了“水稻”、“食用菌”、“瓜菜”、“花木”四大产地的规模经营试点工作。他对“背河洼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机食品生产链、王刀村养猪场、毛营村养猪场为骨干的养殖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植,使有机农业产业化加快了步伐。他还支持绿化全长8500米的14条路沟渠,为农业产业化种植链奠定了基础,使全镇农业经济发展又上了新台阶。
  (二)王楼乡的崛起
  现任范县农业局局长的王树先在王楼乡工作了七年,他是开拓型的干部,他的人生字典里写满了“进取”。
  世界闻名的成功大师奥格·曼迪诺在《羊皮卷》中指出:“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
  王树先任王楼乡党委书记之后,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几年来,他和时任乡长的李彬在“强工、重农、活商”的实践中,抛出了三项举措,使王楼乡经济发展迅速崛起,成为“濮王工业园区”的一面旗帜。
  狠抓招商引资,打造发展平台,这是王树先的第一项举措。干事创业,王树先历来是大手笔。2009年底,相继进入集聚区的工业企业已达8家,其中上亿元投资企业有4家,以“濮阳可利威化工有限公司”、“范县诚信石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化工产业基地,为全乡的经济腾飞,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优化投资环境,确保企业运行,这是王树先的第二项举措。王楼乡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若加上优质的服务保障,更有利于招商引资。王树先从治理“三强四霸”入手,对影响企业生产的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打击。他认真负责,从园区内的水电气暖到土地征用,都要一一落实,从不走过场,他说:“企业无小事,服务质为先。”他对园区内的“五通一平”,对企业的融资投资,都要亲自过问,主动协调。切实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服务绿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这是王树先的第三项举措。他在全乡原有水稻面积仅3000亩的基础上,发展了万亩水稻试验田和12000亩绿色水稻,并推广“稻鸭共作”,使全乡有机大米稳定在1500亩以上;他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种植3000亩,并建温室大棚100亩,提高了农民收入。他从发展6个养鸡小区入手,拉长了养殖产业链。一系列的创新措施,加快了王楼乡农业产业化的步伐,焕发了经济繁荣的生机和活力。
  二、汗血如花的岁月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雅科卡曾经说过:“领导的作风,意味着要树立榜样。”
  范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周秀安对此深有感触。他是农业系统的一名老兵,他事事处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上任以来,他用坚实的双手,拉紧了现代农业的纤绳,从破解“三农”的榛莽之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从三个方面,做了一篇加速农业发展的大文章:一是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样板。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产品优质基地为基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二是产品品牌战略化,基地建设抓典型。在推出农字号品牌产品和强化基地建设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三是乡镇建设规范化,劳务输出举亮点。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有典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劳务输出多方式多渠道,重在培训,开创新局面。
  (一)奏鸣生命的琴弦
  范县农业局原局长赵宪民是勇于探索、志在奉献的带头人。他说:“范县农业分三大块,仅黄河滩区、背河洼地两大块,就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可见发展农业受着不良地理环境的制约。”赵宪民不信邪,迎难而上。他任局长期间,硬是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惠农政策不走样,综合开发结硕果。2008年,全县首次对19.67万亩水稻良种进行了补贴;同时,对1万亩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整治,加上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有力地改变了黄河滩区、背河洼地的落后面貌。第二,品牌农业标准化,高效农业抓规范。赵宪民认真做好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工作,极大地发挥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如“海银牌有机大米”、“启明食品基地”、“杨集西瓜”等相继成为标准化农业的主导产品。第三,阳光工程抓培训,科技支农换新颜。全县“阳光工程”培训达6000人次,引导性培训30万人次,安置学员5000人。“科技支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璀璨的年轮,辗过了青春的岁月。戴桂芳是范县林业局的带头人,她任局长以来,勇于开拓,不辞艰辛,在林业发展的进程中,迈了三大步:第一步:狠抓造林,强化优势。她率领全局干部职工在2009年完成生态造林5万亩,补植补造林木20多万株,完成68个行政村围村林建设任务,使全县林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二步:强化管林,巩固成果。戴桂芳重于管理,她坚持“四严”(即严于采伐限额管理,严于林权制度改革管理,严于中幼林扶育和低产业改造管理,严于病虫害防治及防火管理),拓展了林业发展的空间。林业局2009年投资90万元,成功地防止了世界检疫性害虫美国白蛾的入侵。第三步:突出营林,促进发展。2009年全县木材加工户已达到800余家,产值3.6亿元,形成了一体化的木材加工基地。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刺激了林业的再生率。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强力推进了林业生产的繁荣。戴桂芳领衔的林业局先后荣获“全省林业生态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二)点燃岁月的火焰
  水利是经济的命脉。范县水务局局长、党组书记荣玉清对此感悟最深。他用汗水浇灌春夏秋冬,用生命丈量日月星辰,在水务工作中,做了三项建设性的大事:一是理清治水思路,更新管水观念。荣玉清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水利发展思路,提出了水务人必须树立的“五个意识”(即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还要求水务人必须做到“三个转变”(即服务对象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工作重点的转变),并倡导推进“四大体系”(即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供给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水利发展服务体系),为水利事业发展奉献力量。二是围绕治水方略,制定建设规划。荣玉清带领专家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大型灌区配套建设规划”、“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规划”等16个工程项目的编制设计工作,建立了项目库,为全县水利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躬行治水实践,建设成效显著。短短几年中,水务局完成了12项工程建设。其中,新开挖整修沟渠长248万米,打机井771眼,完成了4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除涝治理12万亩等,为水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9年,范县水务局实现了“红旗渠精神杯”十五连冠的荣誉称号,在全省名列前茅。
  “不辍耕耘多奉献,扶贫路上也芬芳”。范县扶贫办主任杜凤祥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狠抓了扶贫开发的五个环节:第一,扶贫开发抓规划,整体推进迈大步。杜凤祥是进取者,他以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加大了申报项目资金力度,将2008年13个村增加到2009年80个村,资金总量由650万元增加到2325万元。截至2009年底,全县80个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解决了1.1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3.2万人行路难问题。第二,科技扶贫办实事,沿黄稻改谱新篇。杜凤祥是实干家,他疲于奔波,争取到上级科技扶贫资金300万元,用于“沿黄稻改”科技项目,推广超高茬麦田套稻8000亩、“稻鸭共作”7000亩。第三,雨露计划富乡里,蓝领培训绽奇葩。杜凤祥遵照2009年“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农民2400人次,安置就业150人,2年职业教育“蓝领班”和引导性培训约1900人次。第四,互助合作抓扶贫,村台建设映彩虹。杜凤祥极为重视农村扶贫互助社的建设。范县5个村为一个互助组,每组投入扶贫资金75万元,每村15万元,每家农民可贷款2万元,用于养殖致富;陆集乡的避水连台建设急需资金4000万元,杜凤祥南下郑州,争取到省扶贫办的移民资金,解决了贫困户的搬迁问题。第五,对口扶贫抓落实,职业培训不懈怠。杜凤祥是干事创业的有心人,他利用对口扶贫单位的优势,广泛与中石油集团公司联系,争得了对陆集乡每年200万元的扶贫款。中石油集团公司先后投放陆集乡290万元,办起了“希望小学”、“农民工培训中心”、“村台饮水工程”等,有力地支持了范县经济发展。杜凤祥主持在全县开发了4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2009年全县培训贫困农民工3200人次,为全县劳动力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黄土地上的求索
  范县王楼乡苏庄村脱贫致富的业绩显著,被称为“苏庄模式”。在全省闻名的苏庄村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带头人,他就是河南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苏栋梅。正是这位带头人创造了“苏庄模式”。“苏庄模式”是一种图腾、一种经典。
  模式之一:人才兴村,首选支书。王楼乡原党委书记王树先重用致富人才作为村支书的人选,这是“苏庄模式”的主题。正是德才兼备的苏栋梅把贫困的苏庄村引向了小康村的坦途。
  模式之二:公仆楷模,为人表率。1999年,上任村支书的苏栋梅用自家的5万元替村委还了外债,接着将年产值500万的企业让股于村民。2004年10月,苏庄开始新村建设,历经4年,建成了105座农家新宅。同时,苏栋梅用自己的100万元,为无力搬迁的贫困户盖起了经济适用房,无偿让贫困农民居住,农民称他是“爱民书记”。
  模式之三:长远规划,持续发展。苏栋梅为村里修路架桥、打井办电、建小学、扩建文化广场,达到“五通两建四改”的标准;他还新建投资1500万元的药厂,为苏庄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豪情闯市场,骏马不劳鞭”。河南省背河洼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启明,就是这样的一名企业带头人。他从500元贷款起步,从大棚养鸡到建成一座集禽业养殖、屠宰冷冻、食品加工、批量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
  1987年,冯启明从山东购进500只鸡苗开始创业,他带动15名青年建起了10个标准化养鸡棚,当年发展到6000只鸡。2000年,他带动110家饲养鸡苗40万只,由于成绩突出,濮阳市政府命名南葛楼村为“标准化养殖基地”。这就是冯启明创业的第一阶段。
  2000年后,冯启明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10亩、拥有孵化器12台、可饲养尼克红种鸡2万套、年产雏鸡600万只的孵化基地。这个基地覆盖豫鲁周边50个乡镇,可带动养殖户3300余家,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黄河村”牌鸡蛋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冯启明成立了专业农民合作社,指导108个示范户,开展生态养殖实验。这是冯启明创业的第二阶段。
  “强化管理上档次,企业腾飞应有时”。冯启明是一名有头脑的农民企业家。他用两年时间,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一座集屠宰、冷冻、包装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冷藏基地,占地50余亩,有三条自动数控屠宰线,容纳500吨食品,成为沿黄县乡较大的现代化冷藏中心,为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
  
  第三章:任风雨拍打创业的心灵,任岁月剪辑奋发的身影。站在“富民工程”的起跑线上,黄河滩区的志士仁人,决心以新的姿态、新的思想,拓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翻开黄河滩区发展的史册,让我们心之隅堆积一腔感动,让我们泪之泉浸湿一纸华章。
  一、七彩烛花水晶心
  “人才强县”的战略,决定了著名教育专家宋晓东与范县有缘。2006年12月,宋晓东放弃了郑州名校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了范县一中。这位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得西北师大硕士学位,有着23年教龄、管理生涯的省级教育专家,面对贫困落后的黄河滩区,面对生源短缺的一中大门,心里涌发起一阵激动:我要从这里做起,为范县父老干一番事业。
  2007年5月,宋晓东出任范县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作为学校的带头人,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宋晓东不愧是专家型的教育管理者,他出手不凡。几年来,他率领全校师生员工,与班子一道致力于范县一中的发展,走过了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他狠抓了三件事:一是稳定思想抓重点,全面建设德为先。宋晓东上任之始,范县一中存在严重的生源和教师流失现象。当年计划招生1400人,实际招生仅700人。于是,宋晓东不失时机地从稳定思想、拴心留人做起。做实事,不说空话,他与班子成员谈心,解决每个成员的实际困难。为教师增加奖金,每年递增绩效工资。针对学生贫困的现状,落实入校补贴。一系列的措施,加上校长的人格魅力,范县一中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加强管理抓根本,特色办学添光彩。宋晓东主持了学校的建章立制,确立了校风、校训、师风、学风等具体内容。在高三教学中引进了别具一格的“导师制”,年级组抽调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小组,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成才向导的“导师”机制,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心”、“导学”的作用。三是夯实基础抓亮点,教书育人结硕果。宋晓东是素质教育的有心人,他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注重人才建设。美国哈佛大学号称“天才般教育”,而宋晓东说:“范县一中是人才般的教育。”教师把“人文课堂”、“时政课堂”、“精神特区”等教学法宝,引入到校园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教书育人业绩斐然。2007年、2008年范县一中的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2009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烛花水晶心,七彩升灵韵”。
  宋晓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规划了占地226.8亩的新校区,为了明年正式启用,他呕心沥血,为新校舍建设操碎了心,他说:“我们要把范县一中建成一所中原名校,为黄河滩区人民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贡献。”
  对范县教育关心的不仅有一线的师生,还有基层的志士仁人,孟贵臣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几十年来,他以不变的真诚和责任,关注着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他走进贫寒学子的农家小院,为家徒四壁的陈新胜送去了2000元;他走进一贫如洗的刘士武家里,为重病在身的老人送去棉被;他资助的从初中读到大学的孤儿卢太龙,从心里喊他是“穷孩子的爸爸”。
  孟贵臣不仅是公务员,更是“慈善家”。在2009年8月14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评选的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孟贵臣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受到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当温家宝总理握着他的手微笑时,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会后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做得很不够,每每想到贫困大学生的命运,我都揪心不已,与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二、服务也是一种奉献
  范县企业局承担全县工业企业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局长史燕军说:“管理就是服务,就是责任,就是付出。”
  史燕军上任不久,对全县五大产业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接着,他组织专家制定了范县工业企业14年的发展规划。他注重培育规模企业的发展。2006年,范县规模企业仅有63家,截至2010年3月,就发展到115家。史燕军始终把企业局的工作定位在服务上,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推行品牌化,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三年多的奋斗,使史燕军深深体会到:“服务,不仅是奉献,更是一种责任。”2007年、2008年、2009年,范县企业局连续三年获“发展工业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荣誉称号。
  范县残疾人联合会在全国先后取得了“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残疾人之家”等光荣称号。理事长张占玺任职8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全县3万余名残疾人服务的康教中心。2005年10月,一座由张占玺多方筹资建成的康教大楼顺利竣工,接着相继建成了康复大厅和培训基地。几年来,张占玺救助了近30名贫困残疾大学生及1000余名残疾中小学生,对全县14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生活救助,筹资160万元为全县146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张占玺为残疾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说:“我为残疾人服务,感到无尚光荣,今后的路更长,我要做得更好。”
  尾声
  范县黄河滩区“富民工程”的实践,让范县干部群众荣获的不仅有思想观念的升华,还有一代朝觐者对未来的思考。他们深深体会到:“思想开阔、观念更新;德布政务,干事创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衷心地希望范县干部群众,以昂扬奋发之精神,以坚忍不拔之气势,采日月之精华,扬天地之大气,投自身之肝胆,书时代之壮美,为黄河滩区人民献上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份答卷,一定满载新业绩、新奇迹,铺设在中原大地上,向远方延伸,向世界延伸、延伸……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快速上升,但传统能源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渗透,电网供给侧的调节灵活性在快速下降,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亟需挖掘需求侧的可调节潜力,形成供需互动的能源供给体系。由于负荷容量的限制,以居民用户为代表的大量中小型用户无法直接参
2010年6月底,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把举办地驻马店再次推入人们的视线。连续13年承办“农”字头盛会,农业部保留的唯一市级承办长年性全国会议,驻马店令人刮目相看。近年来,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的驻马店,正在迈入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三者并肩发展、交相辉映,曾是河南省“短板”的驻马店,振翅起飞之势已现!  2010年8月,驻马店迎来撤地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明白,想象力是学生在文学殿堂中自由翱翔的双翅,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试着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展开想象,创设情景    学生读的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生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中,教
期刊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关系到英语课教学的成败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去争取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     英
期刊
编者按: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县制、地名和治所沿袭至今近三千年的息县,有着“天下第一县”的美誉。  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来临之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超越了对工业图腾的崇拜!当发展的车轮又一次行驶在历史的节点上,如何回答好科学发展这道时代命题?如何让城乡携手共享中国发展的文明与进步?  息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河南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不仅创造了“息县速度”,而且
期刊
核心提示:  鹰城脚下,平西湖畔,有一处万人居住的社区家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座都市里的乡村,因亲水而透着灵秀与恬淡。它虽然地处繁华闹市,却能闹中取静,繁而不乱。鳞次栉比的楼宇是它的骨骼,生态绿茵是它的容颜。而最让人感到宜居的地方则是那和谐跳动的人脉、文化活跃的内涵。那么,是谁演绎了这个小区的精彩,拨动了小区民生这根琴弦?前不久,记者带着希冀与悬念,在新华区光明路街道办主任程
期刊
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成绩公布后,《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大别山中状元县”商城县捷报频传:全县参加高考考生9027人,本科进线5180人,各项指标继续位居信阳市第一,顺利实现“六连冠”。其中,商城高中参加考试人数3024人,本科进线2490人,进线率82.3%,本科进线率不仅在全县8所高中中遥遥领先,而且高于全市1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中平均进线率15个百分点,高考成绩连续5年夺取全市省级示范性高
期刊
“进入冯塘,我眼前一亮,道路平坦了,村貌整洁了,企业和养殖场多了,两年没回家,冯塘的变化太大了”。这是一位冯塘籍老乡在冯塘信息网上的留言。为了证实这一留言,记者在冯塘进行了走访,的确,冯塘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该乡的“平安创建”。  冯塘乡位于周口市淮阳县东南部,东接郸城县,南邻沈丘县,地理环境复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的发展。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
期刊
编者按: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一杯绵甜浓郁的张弓酒让世人品味了宁陵;“中国酥梨之乡”,一片充满生态活力的新地标,足以使60万宁陵人民引为骄傲与自豪。宁陵本是豫东农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小县,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宁陵县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加快,每年正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方阵,驶入县域经济发展快车道。宁陵县决策者们最清楚,适宜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是
期刊
工地生活是充满激情的,没有任何一个劳动场面能给你如此壮观宏伟的印象。搅拌站的咔咔声、打桩机的轰轰声、钢板碰撞时的哐框声、机车行驶时的隆隆声,无不体现工地人充满激情的忙碌生活。  工地的阳光是炙热的,它把人的肤色变成健康的古铜色。工地的月亮是最能抚慰人的,当你想家的时候,她会洒下一片柔软的光,轻轻披在你的肩上。   ——摘自职工原创作品《工地感悟》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树山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