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长河落日圆”之意蕴 呈现数学教学之精彩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_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景、实例与活动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数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中之义,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力和兴趣点,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文化涵养.本文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通过融入人文意蕴,呈现数学教学之精彩.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边塞诗人王维对于黄河落日之“残红之美”的意境写照,然此种“落日之美”仅应用于语文对学生人文美感的化育略显可惜,毋庸置疑,“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教学与“落日之美”适用性和匹配度极高,并对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带来“正能量”.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平面几何的一些与圆相关的知识已经有所掌握,比如直线与圆的知识、圆锥曲线的知识等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学生已经能够解答一些基本的题型,对于平面几何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也比较熟练.但基于初中生的记忆力角度来看,可能有些已经淡忘,特别是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更是模糊不清了.
  本设计在对本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的本质与联系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同时又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思维发展的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快乐学习的效果.在教学的方法上,做到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讲解、演示等方式來完成,在此过程中强调“教需得法”的理念,力求灵活变化.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基本的解题方法与解题基本规律的总结,以突出解析思想为主,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为一体,力求多元价值取向.
  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再现语文课本中《使至塞上》这首诗对于落日的描写,并让学生欣赏图片,让学生通过回忆、看图、分析,从而找出从圆心到切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此外,通过展现直线与圆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运动变化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辩证的观点.通过这些过程的呈现,学生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就会得到强化和加深,有的学生甚至会把它转化到代数方程的内容之中,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由直观到抽象、由抽象到直观的转化能力.
  二、教学片段重现
  通过回顾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来创设一种与圆有关的意境,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即相离、相切、相交.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加深认识,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加深,而后是课堂练习的环节,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得到升华,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的环节,让学生体验本堂课给自己的愉悦感、成功感.
  (一)问题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在讲正式内容之前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法,不仅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本堂课将围绕主题引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王维的《使至塞上》里面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情景导入,并让学生欣赏图片.具体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吗?里面有一句名句:大漠孤烟直……
  生:长河落日圆.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简单地描绘一下“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呢?
  生:太阳在河面上缓缓落下.
  师:这幅画便是“长河落日圆”的写照,给我们展现了黄河映衬着落日的残红之美.
  师:在数学中,我们可以把远处横卧的长河视为一条……
  生:直线.
  师:临近河面逐渐下沉的一轮落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
  生:圆.
  师:那么,当落日逐渐下落的时候,这个“圆”与“直线”的交点的个数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形呢?
  生:有3种.
  师:分别是怎样的3种?能画出草图吗?
  图 1 图 2 图 3
  (二)揭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在前面课堂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那当我们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能否也用方程来表示呢?如果可以的话,又该如何表示呢?
  设计意图: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问题:方法一是用平面几何知识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体验坐标法的思想方法.
  问题:这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问用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如何?
  设计意图:对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步骤进行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有“操作规范”,培养归纳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算法思想.
  三、教学的思考与感悟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知道什么”指的是知识的含量,而“怎么知道什么”指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众所周知,知识是不断地更新的,然获得知识的方法却能在知识更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效能.实际上,通过何种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获取知识,并实现“举一反三”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本堂课正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着手,建立起人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储备下,更容易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人文意境,为学生了解直线与圆相切、相交、相离的几种关系从语文角度进行引入.其次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最后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灵光闪现,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开展有益的课堂探究是实现数学自由的外在表现,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表达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伸一伸手”“动一动脑”便能获取知识.比如,在探究“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落日之美的意境画出来,这时学生便可以从平时对落日的观察中,了解相交、相离、相切这三种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教师所营造的探究性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显示的机会,画出了草图,建构起新旧知识的关系.
  《新课标(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切合了这一点,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出发,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影响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出发,并以此来开展教学,避免了以往课堂教学“僵尸化”“刻板化”,并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构课堂,给学生以新鲜的学习体验,实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莉,陈志华.“以学定教”的教学课例与评析——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3]杨晓彬, 王磊.基于系统思维下的课堂教学再塑——“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设计的重组与反思[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4(2).
其他文献
合作是现代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发展都离不开与人合作.就高中数学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同时,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由“单打独斗”变为“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这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一、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不变的程序,而应是在预设目标达成过程中,开放性的纳入一些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他们的智慧火花会时刻在课堂教学闪现,他们的妙思奇想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这些小小的火花燃烧起来,使之成为燎原之势.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
【摘要】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之一.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计算的起始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算理;兴趣;效率  计算学习比较枯燥,特别对于低年
数学知识是书本上记录的前人研究的结果,通过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予以传授,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对孩子进行培养技能、掌握方法、形成策略、积累经验、感悟思想等方面的训练. 诸多方面的因素均要为孩子的成长而考虑,因此,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设计与教学,一定要综合考虑以上众多因素.  一、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生活离不开数学,孩子们也需要数学学习,需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而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知识的呈现方式
【摘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是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困难的原因出发,从教材处理和学生培养两方面探究解决衔接困难的具体方法,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方法  初中生跨入高中的大门,都愿意为高考取得好成绩而努力.但一部分学生,却在努力的道路上掉队了,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这个高考的重头科目.如何做好初高中数
【摘要】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是学习入门的先导. 激活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一个成功的数学老师明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数学转化为主动学习数学. 因此,数学兴趣课堂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幽默;激活;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老师充当引导和辅助的作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钱学森教授指出:“教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撼动学生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一个灵魂……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环——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也不例外. 但在当下,部分农村数学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作业,以批、讲、订为一线的作业评改方式显得机械而低效. 怎样才能遵循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模式进行变革
【摘要】本研究使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出有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中数学教材中一次函数内容的教学进行案例和策略研究,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实践研究;一次函数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从数学基本事实出发,在数学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词,其中再次提到“推理能力”,“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通常用于发现、探索结论的过程中,演绎推理通常用于结论的证明上.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借助推理的思想方法辅助数学教学,为教学的完成、为孩子的思维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合情推理更适合于启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