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道玉的话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87年上的大学,今年恰逢入学30周年。读书4年,工作26年。26年中,个人运命也随着时代而转变。经历了记者从无冕之王到“新常态”的过程;经历了条幅广告到今天自媒体广告的转变;也正经历着着艺术的光环渐渐褪去泡沫……
  今天,我不是来叙述个人经历,而是要说说读书这个事。
  我是“文革”时期出生的,在不读书、读书无用盛行的大环境中念了小学。前段时间有同学回忆出小学课本的内容,我则十分惭愧,一点也回忆不出了。
  读大学期间,恰逢改革开放下海经商如火如荼中,学生厌学,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最流行的案例是教授的收入抵不过一个卖茶叶蛋的。那時,我才大二呀,经过苦逼的初中高中,好不容易走独木桥过来的,现在你就跟我说“白读了”?
  非常幸运,那一年我采访到了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刘道玉先生。我把我的困惑当作采访问题借机向这位武汉大学原校长讨教。刘道玉首先给了条辩证法:“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你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说不读书,你就拼命地读书,等他们觉悟时,你已经站在他们的肩上了。”
  非常惭愧的是,我当时并没有理解刘道玉校长的深刻人生经验。毕业后就没有继续深造考研究生了。这是个遗憾。但是刘校长“别人越不做,你就越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的辩证法,在这26年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深刻的验证,也是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
  个人经历里跨度巨大的职业身份变化,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都逼着你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从纸媒记者过渡到广告策划,如果还可以说有相同之处的话,也说得过去。艺术策展人、艺术经纪人这个身份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中外艺术史你要学习吧?艺术原理、艺术创作你要知道吧?你还要看成千上万张字画吧?等于再学了一个美术学专业!
  如果说这样的读书、学习经历还有被动色彩的话,我还可以告诉你们一个奇妙的转变,一个读书复合反应。如今,我又回到新媒体中来了。艺术行业并不比其他行业简单。我尝试了解古代中国字画领域,先从本土先贤艺术做起。
  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又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首先我遇到的是一连串被历史深埋的先贤,以前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的前世今生也成为横亘在我们之间的障碍。要先读书,先学习,自己先熟悉。
  然后又面临一个传播困境。互联网时代,我还能用传统媒体来进行传播吗?用微信公众号,我还能只是旧酒装新瓶吗?微信公众号,不仅仅是个传播工具的改变,内容、手段、技巧等都有新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图文并茂,是可视化的新传播,你不再是个简单的写作者,而应该是一个导演。
  因为做的是先贤公众号,有机会接触很多前辈的故事。过去科举取人,要经历秀才、举人、进士的考试结果,才有可能做官,有工作,否则就是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当然,古人有自己的智慧,发明了耕读传家的方法,就是学而优则仕,不优则耕,耕也不忘读书。
  最近做了一期“西江四戴”的公众号。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期间,江西赣南大余县出了个官宦大家族,“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这个家族的代表是清代状元戴衢亨和其叔叔戴均元,都做过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他们的先祖是读书人、望族,安徽怀宁戴氏。但是轮到“西江四戴”祖父辈,已是家道败落,田无一亩,房无片瓦,甚至靠风水算命行走江湖。但是,他们的身上仍有读书人的种子。他们的先祖在大余县落户后,即开始课子读书,以致终于成就了“西江四戴”之美名。
  非常奇怪的是,现在又有耳闻不断的读书无用论喧闹于市。我所成长的时代社会分工固定,变化节奏慢,职业也稳定。单从写作上来说,那时需要一个能写文章的作者,而现在是需要一个能调控大局、进行资源分配的导演。不读书不学习,还敢谈论读书无用论?我想你的未来肯定不是站在别人的肩上,而是被挂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吧。
  快快去读书吧,而且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自己不能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好处 ,读好书,也可以种下棵种子,不定哪一代就成了“西江××”中一元!
其他文献
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视觉欣赏习惯,国人不懂得怎么品读。而画家又不能总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要求大众,因为时代变化了。潘天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非常
期刊
传统文人画内敛蕴藉,富有书卷气,耐人寻味。尤其是花鸟画重视作品的寓意,对表达方式十分讲究。潘天寿先生却亮出“一味霸悍”的惊人之语,因为“霸悍”与“蕴藉”从字义上看是相对的,那么推崇文人画的潘天寿先生为何偏要表示出“霸悍之意”,又刻一方“一味霸悍”的图章,钤于自己得意的作品上呢?  想“霸住”不容易  在潘先生的一幅《墨竹》(收录于《潘天寿书画集 下编》)上,他题跋:“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吴茀
期刊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多改变。而20世纪的艺术家,除了画好自己的画,还要面对各种新问题的出现,首先就要面对画为谁服务的问题。古人的书画创作是属于中国文人的,其意并不在于解决与社会、群体有普遍关系的强烈诉求。而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艺术家已经介于中国文人的理念和现代知识分子责任转化之间的关系,这让他们既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人情怀,希望自我愉悦,又有对视觉效果等其他方面
期刊
潘天寿先生是浙江宁海人。说他霸悍,好像有些与通常人们对于江浙人的印象相悖。但实际上,在这里所指的霸悍,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写照。  一位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必定与其人生经历、性格、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过亲友、同行、学生的回忆,作为后辈的我们也能够对这位大师所秉承的“一味霸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潘天壽的儿子潘公凯曾经撰文写道,父亲“一辈子都像一个农民那样生活着”,他自己动手炒年糕,每天
期刊
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是他的梦想,可出路在哪里?整个70年代,他都在思考前途,尽管觉得渺茫,但有一点始终坚信:学习不能松懈,总有一天,知识会派上用场。直到1977年10月21日晚上8点,他终于等来期盼已久的那一刻。高考,在当时成为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  迷茫中,坚持学习  1975年春,我高中毕业。“文革”期间的高中生,学业水平低得可怜,但似乎我们这一届较为特殊一些。因为从1972
期刊
有学者认为,现代的高考,延续了旧时科举最美妙的部分,以一种公平,实现了社会的流动。  然而,这4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开始的人们始料未及。直至今日,多元化甚至能使相当一部分人有足够底气对年届“不惑”的高考说声:“去你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些围绕高考引发的争议,是正常,也是种进步。因为只有当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精力去思考:教育与高考,究竟谁该服务于谁?
期刊
当釉色莹润、形体优雅的如意瓶,遇上清新别致、引人入胜的图画,再缀上一抹奢华的纯金,观赏者仿佛走进了一场中国皇帝与欧洲女王的雅集。作者将现代艺术气息赋予尽显中式之美的白瓷,在传统与革新、中国与西方之间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面对《如意瓶》系列,中国陶瓷艺术的不朽气韵跃然眼前,现代艺术的活泼与随性也浮现而出,从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的匠心良苦和深厚底蕴。如意瓶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质肥腴,与优美丰盈的瓶体曲线互
期刊
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院里住着三户人家。我家居中,左边是我舅舅家,亲舅舅,有表哥表姐表弟三个孩子。右边是一户早年由宁波迁来的人家,二女一男也是三个孩子,都比我大。30多年前,这个小院子里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经历了初中、高中、高考这样的历程。  前赴后继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高考似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似乎依然带有高不可攀的色彩,参加的比例没有那么高,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中
期刊
1981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自中学生的呼吁》的调查,反映了当时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负担加重问题的严重。  在调查中,对于“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最怕的是过不了高考这一关。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整天挤在这条竞争的小道上。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纯粹是“填鸭”、“催肥”。  成绩好的学生被看成是学校的“资本”。即使开设了
期刊
壶,可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而集喝茶、把玩、欣赏、收藏于一身,自古以来引得达官贵族着迷、文人墨客青睐、收藏家追捧、老百姓喜爱的壶,莫过于以土为原料手工制作并烧制而成的宜兴“紫砂壶”和潮州“朱泥壶”了。  据考证,宜兴“紫砂壶”与潮州“朱泥壶”实属一脉相承的姊妹壶。前者创始于明正德年间,后者自清道光年间从宜兴引入潮州。  其实,宜兴“紫砂壶”与潮州“朱泥壶”都属于统称,各为系列,恰与“所有的贵重木材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