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视觉欣赏习惯,国人不懂得怎么品读。而画家又不能总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要求大众,因为时代变化了。潘天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他将传统文人画从书斋带入庙堂,始终保持传统文人画本色和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坚守和捍卫中国画本质特色,意义深远。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洪惠镇
  中国近现代激烈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给文化人带来了太多的骚动不安与不确定性。但潘天寿仍然信奉传统经典文化所孕育的个体人格力量,钟情于中国艺术特有的情韵、境界和格调,并且以弘扬其跻身世界文化之林的现代性价值与未来学价值为己任,甚至作为惟一的人生目标,为之百折不挠、奋斗不息。
  —上海美协副主席卢辅圣
  欣赏与研究潘天寿的艺术,若忽略其“指头生活”肯定是不完整的。因为指画创作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
  其实他始终在那里,是今天我们在寻找缺失的一些东西之时又找到了他,这就是大师的意义。潘天寿先生有三点是当代艺术家最缺失的,即强烈的使命感、不计较名利和创造性。对潘天寿的研究要从当下切入,不要把他变得高不可攀。其实他当初所面对的也是大家现在面对的,关键是当代人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迎接挑战。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
其他文献
近日,有希腊文物保护机构和专家向欧盟委员会呼吁,要求将“归还希腊雅典卫城被盗文物”列为英国“脱欧”谈判的一项内容。据了解,这一动议已经得到了部分欧洲议会议员的支持。他们认为,希腊声索被盗文物不仅是一项合法的要求,同时也是出于对人类和欧洲文化传统及遗产的尊重。雅典卫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塑艺术之大成。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爾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拿到
期刊
在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意大利的设计呈现出独特而高贵的美感和充满秩序与实验的设计哲学。意大利著名设计与艺术评论家乌别托·挨科(Umberto Eco)在1986年曾经这样评论道,如果其他国家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意大利的设计则有设计的哲学,或者设计的意识形态。意大利现代设计始于20世纪初,是意大利文化、艺术、政治的组成部分之一。意大利设计总是与社会问题、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设计在经济的发展
期刊
恢复高考后的三届考试,考题其实并不太难,一个现在的合格中学生都可以轻松地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当时一些中国青年来说,這却无疑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都难的事情。而当时的监考也是十分严格的,考场布置和试卷保密是怎样的呢?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考场外有带枪的民兵站岗。被录取的学生,试卷、答卷,甚至连草稿纸,全都装入考生的档案袋。  考生座位的安排也
期刊
高考扩招,让“独木桥”的桥面确实越来越宽了。从1999年288万人参考、录取率56%,到2016年940万人参考、录取率不低于80%,从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当上大学变得似乎越来越“容易”时,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头痛的“就业难”。  大学毕业,你的未来在哪里?  辗转多年只为留学梦  受访人:金赫  出生在小城市,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从小父母就告诉金赫“想改变自己的惟一命运就
期刊
进入千禧年,中国经济强力扩张,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成功入世、神舟号飞船升天、上海世博会举办、北京奥运会夺魁……与此同时,人民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狂热的楼市、蓬勃的互联网+……瞬息万变的社会令人躁动不安。这种情绪也蔓延至学生身上,高考似乎不再是惟一出路,“多元化”讓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期刊
大学四年是读文学的黄金时间,校园里流淌着慵懒而浪漫的空气,“超低空飞行”、“群山之上”之类的文学社团,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在这接踵而至的文学浪潮中,文学期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年之后,当我偶尔回望遗落在烟水苍茫之中、笑中带泪的80年代,不知为何,首先回到记忆里的,是那个时代富于激情的马路求爱者群体。  这些热情得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多为文学青年;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求爱方式是很有腔调的
期刊
“读大学无用,北大清华学历不如一套房。”不久前,高房价与名校身份的叠加,迅速被推上热搜,引爆网络。段子手尽情发挥,剧情演化为: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禅师答曰: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对此,许多人不禁慨叹:知识还能改变命運吗?  其实,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出现过三次——  第1次 “文革”后期  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
期刊
一边是高考,一边是匠心,怎么看,这两位都不搭界,可找找各自的特质,似乎也有着某种关联。比如,说起高考经历,许多人会想到痛苦、专注、坚持……匠心呢,有可能是枯燥、创新、信念……而之所以想谈论这个话题,是基于一些人对80后尤其是90后的“固执己见”——认为在浮躁的当下,年轻人已经很难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将毕生精力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果真如此吗?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80、90后的“
期刊
高考在推进,改革的呼声也浮出水面。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化。  1984年,“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最为流行的一句话。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很多人靠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或者辛勤劳作先“富”起来,在银行账户上有了十几二十万元的存款,成为当时社会羡慕的对象。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最后才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潘天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名字。他笔下的巨制,风格刚健、大气磅礴。正所谓“画品如人品”,这种笔墨功力,是他个性和内心的一种率性而为。  “霸悍”是潘天壽艺术风格的关键词。而这个词与中国画的主流审美似是不太合拍的,历来也鲜见前人的绘画理论中有这样的主张。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基因最讲究含蓄、内敛;然而,潘天寿的创作不仅要“霸悍”,还要“一味”,这听起来真是“很不得了”!  对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