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开发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632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要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这一思想指导的“活动课程”已成为新课程的一种重要形态——综合实践活动。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主题活动课程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仍然居“统治地位”。
  一、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的价值
  1.学科教学中主题学习课程结合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优势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小学低年级,活动课程可能更适合儿童的天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逐渐显出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过度的活动化课程可能使学习变得零散。因此,活动课程最好与学科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而学科教学中的主题活动课程就是兼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的特点而设计的,它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知识的系统、深入的特点,同时也发挥了主题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经验的优势,弥补了学科课程机械、单一的不足,比较好地结合了两者优势。
  2.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发挥了学校个性教育的功能
  “草根情怀”,是基于草根的物质特点和一般寓意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建构,具体体现为一种生命情怀,一种故土情怀,一种平民情怀。“草根情怀教育”是依据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结合“草根情怀”的内涵而展开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校本实践。其“生命情怀”主要表现在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奠基,尊重生命价值,让他们的根扎得更深,是一种自由精神教育;其“故土情怀”的重点指尊重多元文化,是一种民族情感与国际理解相融通的教育;其“平民情怀”是一种公平均衡、个性多元发展的全面教育。
  一所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除了一个学生正常发展必备的科学素养、学科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外,还应该带有这所学校独特的教育印记,如某种能力、某些思想观念、某类习惯。这种带有学校特点的教育功效不可能通过某一门学科、某一次活动实现,而是学校各种课程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科课程主要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容易发挥出这种教育特质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开发学科教学中的主题活动课程来实现这个效果。
  学科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地方资源特点,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该结合学校教育的目标。例如我校开展的“草根情怀教育”,力求培养学生“国际化、现代化、草根化”的特质,因此在开发主题课程的时候,其课程目标可以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在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
  二、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开发的误区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1)不重视。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没有关系,学科教学只要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就可以了。”这种对课程开发的不重视,导致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教学层面,无法主动开发和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无法将学习引向深入,引入生活,无法体现“草根情怀教育”的内涵。
  (2)不理解。有部分老师片面认为主题活动课程就是开发一节课,选择和自己所教内容有联系的教学资源,补充拓展一节课。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就是上完两首诗再教学生学习两首诗;数学老师认为学习了一个内容以后,再设计一个例题补充学习一节课;科学老师认为教会一个科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做一次实验就是主题活动课程……这种误解,影响了教师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资源的选择。
  (3)不自信。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理论水平不高,开发的主题没有达到预想中的价值,缺少创新动力,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少钻研或不钻研。
  2.实施开发过程中的误区
  (1)学科中主题活动课程孤立化。由于担心开发主题活动课程占用学科教学课时,部分教师提出把原定一个主题的8课时分散到不同的年级实施,每个年级上1-2课,这样就不影响正常教学,不影响考试分数。这些教师主要是把“课程”孤立成一个个“课时”,简单地从开发课程内容角度看待主题活动课程,没有考虑主题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资源的精选、课时的安排等因素。这样,各个课时之间失去了联系,无法构成一个“主题”,无法形成“合力”,反而“侵占”了学科课程原有课时,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2)学科中主题活动课程转移化。有的教师认为主题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就干脆放在“活动课”上,让该年级活动课老师执教。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主题活动课程是班主任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开展的“升旗仪式”“艺术节比赛”“征文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主题课程开发的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把每个月开展的德育活动当成主题活动课程。不管是执教的老师转移,还是课程内容的转移,其弊端就是通过转移使课程失去了学科特点,因此谈不上“学科中”的课程开发。
  (3)学科中主题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对立化。我们提出开发“草根情怀教育”系列主题课程以后,有不少教师提意见,认为“日常课堂教学时间紧,哪有课时拿出来分给主题课程,上了主题活动课程,肯定对分数有影响。”他们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也不理解主题活动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把主题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对立起来,这样就发挥不出学科中主题活动课程有趣、有深度、有广度的优势。
  三、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通过一年的实践摸索,针对学科教学中主题学习课程开发的误区,我们形成以下实践认识。
  1.目标制定系统化
  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制定要形成系统。“草根情怀教育”的教育内涵应该统领不同学科的主题活动课程教学目标,这样不同学科开发的主题活动课程才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例如“平民情怀”关注学生个性多元,均衡发展,不同学科都应该为他们拓宽国际理解而开发主题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在他特别喜欢的学科中得到学校的特色教育。因此,“草根情怀教育”主题课程势必在不同学科开发的课程中都应体现这一教育内涵:音乐课程可以通过民歌的现代编曲来培养学生对时尚的理解,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创作现代抽象作品,科学课可以开设水培与瓶栽植物的养护……这些不同学科的主题课程在相对一致的时间内(一个学期)实施,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科的目标一致,自然形成了教育合力,这比某个学科某个教师长期的单打独斗更有效果。   2.课程资源国际化
  “草根情怀教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要体现本土化与国际化,形成文化的对比甚至是文化的冲撞,通过这样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又要让学生扎根本土,形成强烈的故土情怀。例如五年级音乐“江南丝竹与弹拨乐器”这一主题,教师在进行江南丝竹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常见的民族乐器兴趣不浓,于是拓展了时尚的民谣吉他与经典的古典吉他曲目欣赏,同时,让学生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现场演奏吉他和民族乐器琵琶,让学生在中西方乐器的比较中发现音乐的规律与乐器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扩大了音乐阅历,提高了音乐素养,获得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熏陶,更主要的是,他们在爱上吉他的同时,对民族乐器也增加了一份认同感。又如《从郑和到哥伦布》这一课程,教师利用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国外航海家的航海历史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开发了独特的课程。类似的主题资源还有二年级的《我们在长大》、六年级美术《娄东山水好风景》、三年级数学《古今计算器》等等,这些主题课程的开发将太仓地域文化资源纳入教学,又结合了西方文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增强国际理解,同时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之情。
  3.开发程序规范化
  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三个一”——在一个年级中,一个学期里,同一个学科。在同一个年级,保证了教学对象的稳定;在一个学期里,保证了课时数量达到8节;在同一个学科,强调了学科教学的本体性,体现了主题活动课程开发的学科性特点。这“三个一”有利于开发出主题活动单元课程,各课时之间形成联系,相辅相成,也有利于学科本位与主题特点的有效结合。
  4.课程实施活动化
  学科教学中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体现“活动课程”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强调学生的“自由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体验,获得认识世界的经验与方法。要让学生与生活相接触,将学科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在生活情境中获得新的经验。例如四年级语文学科主题活动课程设计的《中外创世纪》主题单元课程,8课时中安排了如下学习活动:学习讲述中外创世神话故事中国神话《开天辟地》和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2课时);创编故事《世界的起源》(2课时);搜集世界起源神话故事开展故事会(1课时)。学生通过读故事、编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有趣有益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学科中主题课程的开发,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资料搜集等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
  学科教学中主题学习课程的开发,是对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统整的有益尝试,可以成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桥梁,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助力剂”。
  (倪建斌,太仓市实验小学,215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徐州十三中始建于1964年,地处市区中心地带,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45年来,学校以规范的管理、优良的校风、鲜明的特色、一流的质量而著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为许多家长所称道,为众多学子所仰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随着徐州教育的发展、城市适龄生源的日益减少、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学校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阳光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还记得新学期前我的心情——整整一个暑假,想起即将面对的一年级新生,我就焦躁不安。正在我为新学期到来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的时候,从同事那里得到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从下午一直看到深夜,从好奇疑惑到心悦诚服到沉醉其中。我深深地感动于书中娓娓道来的平实话语,深深地敬佩作者对学生的那份爱和真。手抚着绿色的封面,再没有一点儿睡意,但是我的心却真正平静了下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一位极其普通
当我执意填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选择做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我未曾后悔过;当我来到培智学校工作,常常与学生的大便、小便、口水为伍、偶尔还会受点小伤的时候,我未曾后悔过;当我教一个四年级的智障学生学习写逗号有一百遍,她还未学会的时候,我也不曾后悔过。因为,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是我的追求,我热爱我的工作,愿意为我的学生付出。  现在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带起的,从原先的5个孩子到现在的9个,不知不觉七年下来了,我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他们互勉共进,甘为人梯;他们不仅自己在各级各类大赛中争金夺银,还先后培养了20位国赛金牌得主。在探索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前行的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爱心和汗水守望一幕幕梦想的花开,实现一次次梦想的超越。  关键词:服装专业;教学团队;金牌教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
摘要: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生动·大气”;教育“求真”;学校教育哲学  中图分
摘要:作为对主体性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南京师大附中以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为其教育机制,以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为其教育策略,以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为其教育取向,在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然道路上充满生命的劳绩和诗意。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面;自由;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48—03  “生命教育”(Life
摘要:针对旅游电子商务复杂工作情境下的项目课程教学现状,可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撑的“双师协同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多学科教师的合作,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项目课中动态出现的跨专业疑惑,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双师协同教学”方式;复杂工作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3-04  一、问题的提
摘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形状;走进生活;关注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业绩突出、名气很大的老师。名气从何而来?我以为,名师之“名”,就来自名气的“气”,比如气概、气质、气脉、气度、气象、气场等等。就着给孙双金老师的书写序的机会,在这里尝试以他为样本,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气概  人们评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由对其气概的感受入手的,如果一个人有昂扬的气概,我们基本可以想见他的努力与向上。孙双金老师说:“人性,总是向善的。”他与陶继新老师对话
摘要:思考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上的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应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艺术、科学、真理”,要为所有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应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改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方式,进一步加大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学校变革;学生潜能;高学历教师;未来向度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