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教育形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形状;走进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重塑信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22—03
  教育本不该有形,但是由于某些保守、滞后的教育机制的束缚,僵化、世俗的教育理念的支撑,致使教育异化了,变得有形了。
  一、目睹教育之怪形
  1.教育成为一个矩形
  大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围墙和教室,而且大都是矩形,矩形的围墙和教室。这当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也阻隔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构建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教育者在矩形的围墙里依然用统一的“规矩”,对“流水线”上不同的学生进行修剪、砍斫,以求整齐划一,最终把学生打造成批量的“标准件”。现行教育管理恪守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规矩是无处不在,而且相当细致,细致到每个环节学生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诸如背的书包、理的头发、佩带的胸卡、课桌椅的排放等等,都必须一致。由此看来,教育俨然就是一个矩形。特级教师斯霞说:“道道清规条条戒律,只是冷冰冰的寒霜,使人噤若寒蝉。”这只会使学生失去自由和个性,难怪学生把星期一称为“走向深渊”,把周末称为“胜利大逃亡”。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丰富独特的学生,从矩形框中走出来则都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大一统”产品。
  如果说可以把教育视为一个矩形,那么也应该以时间为长度,以空间为宽度,让学生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自在地成长。
  2.教育成为一个三角形
  教育成为一个三角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主体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一种宏观的主体化教育。这种全方位的三角式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诸因素的整体效应和整合优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完善与优化。然而,应试教育却使这个三角变得不是铁三角而是软三角。三角教育的网络只突出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教育只是把青少年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社会教育也只是给未成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良莠不齐的环境。二是从教育对象活动范围来看,教育也像一个三角形。学生始终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角范围内活动,尤其在条件比较好、崇尚封闭式管理、实行寄宿制的学校更是如此。这种封闭教育的结果培养出来的是只会答题的书呆子,导致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校这块“责任田”里,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些甚至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这个“大田”后,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低,创新能力更是望尘莫及了。
  3.教育成为一个梯形
  从当前学校育人模式看,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是把学生单纯地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把学生视作一个个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来塑造,不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去关心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好像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金榜题名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应试把优秀学生送进了重点学府,把中等生送进了普通学校,把后进生推向了社会,教育又俨然是个梯形。
  一些学校为了实现升学的目标,根据学生考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一些教育者眼里,学生的个性差异被考分差异取代了,学生只有名次上的差异,真可谓“一分障目,不见全人”。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提高应试分数,学校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提高升学率,于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出现了明显倾斜,各种名目繁多的特色班应运而生,有快慢班、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补习班等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不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重视尖子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这不正是一个标准的梯形教育目标吗?在梯形的育人模式中后进生备受压抑,不堪重负,身心俱损;而优秀生高处不胜寒,要时时绷紧神经,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跌落下来;惟有中等生心态比较平稳,但却被人忽视和遗忘,这同样也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4.教育成为一个圆形
  这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报道,一个记者和一个辍学的放羊娃有过下列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这是一个放羊娃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备受批评、受人鄙夷的圆。无独有偶,有人以同样的方式问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学干什么?”“考大学。”“考大学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考大学。”这是一个优秀学生的理想,他的理想同样也是一个圆,这却成了一个备受赞扬的、为人称道的、值得效仿的圆。
  其实,无论是哪个圆,它都是一个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怪圈。放羊娃是被应试淘汰的辍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优秀生虽然可能成为应试教育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但是在某些功利思想的驱动下,优秀生实际上已成为考试的工具,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如果可以把教育视作一个圆,那么圆心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目标。但是我们的教育只是引导学生在圆周上前行、徘徊,学生却很难找到通往圆心的捷径。
  在新世纪里,教育要想真正成为一种涵盖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的关注,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化的教育。人文化的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的养育,是以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二、回归教育之本真
  1.走进生活——建基教育的基础
  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由之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造成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膜拜,冰冷的科技世界使人们忘却了真正的生命之根——现实生活世界。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认知世界、认知因素,而对现实中的学生及其生活、生命等富于人性的存在却很漠然,致使教育失去了其真谛,忘却了其使命,成了空中楼阁、天边浮云式的“大而空”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要想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走进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基底。著名学者梁燕城指出:人类之能够反省,创造文化,构作意义,其基础资料来源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生存在的共同场所和基本视域,是先于任何认识和反省的存在,从生活中去看一切,以这一视域为本去建构意义的世界,才能形成各种文化活动。所以,走向生活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智慧之源在哪里?教育者有义务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告诉人们何为智慧,何为生活意义。
  2.关注生命——坚持教育的本真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而人又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并不会满足于现实世界追求,而是在不停地寻求着对于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对于人的单调乏味的生命活动,在永恒的企求中赋予其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存在主义思想家蒂利希所说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致使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这就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甚至酿造出生命的种种悲剧、惨剧。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引导青少年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肯认并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3.提升精神——实现教育的追求
  人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由于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各种对立、分离和困惑的世界,人总是试图为自己建造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这就是精神的世界。人正是在追求、实现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而不断使人的生活、生命具有了超越性和崇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精神的空虚是教育的大敌,精神的贫乏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这就势必要造成一种最大的损失——人的损失。因此,要想摆脱危机和化解生存中的矛盾,作为教育者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中的真正自我。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极度猖獗的工具理性指导下,人文精神、价值理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教育走上了一条科学与人文相分离的道路,科学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人文关怀,丢弃了自由的理想,丧失了人文的本性。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消解科学与人文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隙,开辟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人文性道路。一句话:让自由的科学回归到理想的人性。
  4.重塑信仰——恪守教育的灵魂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永恒地伴随着人而存在。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心灵幸福、生命丰富的人。然而,现代人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灵魂的虚无,它使人生活在一种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在没有信仰导航和意义支持的生命之旅中摇曳。
  由于信仰本质上是一个人内心的确信,是每个人灵魂的事务。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以使自己有一种真正的内心自由。因此,重塑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学会用信仰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有价值,人的生命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教育应该如水,不该有形,教育之水是情和爱,是关怀和保护,是唤醒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洪才.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3]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前,陆红兵上的《田忌赛马》是很不错的,清晰、准确,语言干净、明快,词语训练到位,“以智取胜”主题的演绎、呈现、彰显自然、鲜明。  不过,也实事求是地说,十年后,陆红兵再上《田忌赛马》更多了一份沉稳和从容,更多了一些灵气和灵气中显现出的一些大气,更多了理性的自觉和深度。他的语文教学像一根线。十年前,这根线把他的语文教学牵向“生动”;而十年后,这根线折向另一个角度,在追求“生动”的同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授课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国的一些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爱护公物”“请勿随地吐痰”等司空见惯的提示牌,作为国人并未感觉到有什么不妥,而某一天某一外国代表团参观某大学时,对这些提示牌大惑不解:“大学生还要进行这些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品德教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猛然惊醒了很多的教育学者。同样也令我这样一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陷入沉思:在大学里张贴这种标语是出于文化氛围建设的需要还是为
摘要:春江中心小学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为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如春教育”文化,追求发展儿童个性的多元化教育,围绕“植根的环境文化、滋养的管理文化、生机的课程文化、生长的教学文化、多彩的评价文化”开展研究,精心打造“如春教育”,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  关键词:如春教育;学校文化;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16-04 
徐州十三中始建于1964年,地处市区中心地带,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45年来,学校以规范的管理、优良的校风、鲜明的特色、一流的质量而著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为许多家长所称道,为众多学子所仰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随着徐州教育的发展、城市适龄生源的日益减少、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学校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阳光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还记得新学期前我的心情——整整一个暑假,想起即将面对的一年级新生,我就焦躁不安。正在我为新学期到来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的时候,从同事那里得到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从下午一直看到深夜,从好奇疑惑到心悦诚服到沉醉其中。我深深地感动于书中娓娓道来的平实话语,深深地敬佩作者对学生的那份爱和真。手抚着绿色的封面,再没有一点儿睡意,但是我的心却真正平静了下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一位极其普通
当我执意填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选择做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时,我未曾后悔过;当我来到培智学校工作,常常与学生的大便、小便、口水为伍、偶尔还会受点小伤的时候,我未曾后悔过;当我教一个四年级的智障学生学习写逗号有一百遍,她还未学会的时候,我也不曾后悔过。因为,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是我的追求,我热爱我的工作,愿意为我的学生付出。  现在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带起的,从原先的5个孩子到现在的9个,不知不觉七年下来了,我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他们互勉共进,甘为人梯;他们不仅自己在各级各类大赛中争金夺银,还先后培养了20位国赛金牌得主。在探索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前行的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爱心和汗水守望一幕幕梦想的花开,实现一次次梦想的超越。  关键词:服装专业;教学团队;金牌教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
摘要: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生动·大气”;教育“求真”;学校教育哲学  中图分
摘要:作为对主体性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南京师大附中以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为其教育机制,以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为其教育策略,以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为其教育取向,在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然道路上充满生命的劳绩和诗意。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面;自由;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48—03  “生命教育”(Life
摘要:针对旅游电子商务复杂工作情境下的项目课程教学现状,可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撑的“双师协同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多学科教师的合作,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项目课中动态出现的跨专业疑惑,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双师协同教学”方式;复杂工作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3-04  一、问题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