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行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思维的体操,只有沿着学生思维的逻辑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识成智,从理解性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以《石头书》一文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巧用前置学习单、借用思维导图、活用对比阅读等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化、外化、活化过程中,循文探意,明理知用。
  【关键词】前置学习单 思维导图 比较阅读
  杜威曾说,“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换言之,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遇困难的办法”。在课堂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鼓励“想象”,方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感悟、发现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基于这种理解,我在《石头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凭借前置学习单、思维导图、对比阅读等形式,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思维的内化、活化、外化过程中,逐步发现“石头书”的秘密。
  一、“巧用”前置学习单
  真正的学习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儿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标志。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要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把握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思维困顿,据此设计问题,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文本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浸入”文本,“循文探意”。
  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前,我都会在把握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前置学习单”,而这份学习单的最后一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在“前置学习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独学设问、小组释疑、全班研讨”。学生产生问题后,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提问以及组内解答的形式,解决常规问题,小组成员能共同解决的问题就不拿到班级内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提交全班研讨。通常来说,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恰恰是学生提出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也可能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和学生一起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作为第二课时设计主问题的依据。
  例如《石头书》一文的教学中,“我会质疑”环节是这样呈现的。
  学会质疑 提出问题
  你已经初读了《石头书》,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在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梳理出来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
  1.石头书里有什么内容?
  2.石头书的作用是什么?
  3.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4.作者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石头书的?
  5.大自然里除了石头书还有哪些书?
  這么多问题,不可能都作为主问题,这时,我会指导学生梳理问题,厘清问题的展开逻辑。《石头书》一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关于岩石的知识。基于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分析和理解,教师要在分析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全班汇总上来的五个问题其实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涵盖了其中的三个问题,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确立为本文的主问题。
  这种主问题生成的方式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阀门。而这种问题生成的思路,体现了由分散到整合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为学生的建构式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知道,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延伸。“巧用”前置学习单,通过“先学后教”“循疑而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借用”思维导图
  主问题是文章脉络展开的“引擎”,但是,如果缺失破解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就无法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内在结构,建构知识的意义之网。思维导图是主问题导学中一种有效的工具,是内隐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能让学生洞悉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借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本的要素与层次,不仅可以将知识以概括化的图像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思维可视化,而且能有效地厘清语文教学的细枝脉络,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义。
  《石头书》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细读文本,它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教学中,对于这类文体,如果只按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组织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围绕课前提出的主问题,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巧妙地呈现了课文内容。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全开放式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的主体内容,具体了解石头书的样子、内容、作用。借助思维导图提炼概括,从而知道石头书的样子是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雨痕、波痕、矿物是书中的文字,树叶、贝壳、小鱼是书中的图画,石头书会告诉我们地下埋着许多矿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清晰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而且对于石头书中藏着的学问,也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用线条与符号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图。“借用”思维导图,既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架”,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活用”比较阅读
  基于思维的教学,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文本的价值不是提供确定性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成为不确定的思维素材。对于语文课而言,基于思维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运用”“比较”与“迁移”中学会“语用”。《石头书》一文浅显易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之后,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表达方式,就必须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进一步延展。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之后,我要求学生看着思维导图练习说话,把石头书中的学问完整地介绍给大家,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这一活动板块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石头书中的学问,而且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策略,提升了他们的智慧技能。
  在学生练说之后,我把学生说的内容整理成文:“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呢!它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雨痕、波痕、矿物是书中的文字,树叶、贝壳、小鱼是书中的图画,石头书会告诉我们地下埋着许多矿藏。”
  在此基础上“活用”对比阅读,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是介绍石头书,刚刚同学们的介绍和书上的介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多元的、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喜欢自己的介绍,认识到介绍的语言可以是简洁、明了的;也可以喜欢书上的介绍,认识到介绍的语言也可以是具体、生动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渗透“读者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是写给小学生看的,需要有趣味,所以作者用了“一问一答”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描写。“活用”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分析中归因,在归纳中提炼,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走向了问题深处、语言深处、文本深处,获得了多重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221000)
其他文献
不要全面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被很多人批评。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就是提倡要学生全面发展的。从最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好”到“五好”,将来也许还有“十好”“百好”,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全面发展当然是最好的,当然不会错。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全面发展最早是毛先生提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  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  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
【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一、 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
【摘 要】作文评改要取得实效,必须明晰评价标准,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教师要明确评价是为了激发和倡导什么,摈弃和剪除什么。不仅要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维度进行评判,还要学会发现“差文”中的闪光点,找出“好文”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评价 标准 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浅显的课文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学生习作评
许多教师教学古诗时方法生硬、单一,课堂缺少灵气与活力,缺少应有的韵味和情趣。古诗教学,应“读”占鳌头。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趣读、画读、辩读、创读等“读”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古诗的学习过程之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引入诗境  古詩蕴含丰富的意象。朱光潜先生说:“意象即契合了诗人一刹那情感的景。”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对于学生读懂诗意,寻得诗中的情致
【摘 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关键词】理性阅读 目标诉求 方法诉求 价值诉求  理性阅读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辩课活动,可以说精彩纷呈。两位献课教师的说课谦逊而不乏特色,学员代表的即兴发言从容而不乏智慧,五位导师的简短点评幽默而不失犀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研室X老师的那个形象的比喻:“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如果学习是一趟旅行,我们是让学生跟团游,还是深度游?”  是啊,无论是W老师的《槐乡五月》,还是Y老师的《荷花》,课堂上似乎都是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感受了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