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画”入境 以“画”悟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一、 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和学生一起拿起画笔……
  【案例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草》教学片段
  师:野外的小草长得真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着一棵。(学生按照教师的描述,用绿色的笔,画出一片绿色的草)
  师: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夏天的草。
  师:注意看!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教师的描述,用绿色、黄色的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
  师:现在你们画的又是什么季节的草呢?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冬天的小草。
  师:在一年中的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么样,而秋、冬季节小草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生: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了。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同时还认识了小草的生长规律。
  二、 绘画扩想象
  在理解古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向进行再组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的空间)
  师: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幅画作。
  生:“绿遍山原”我会画上一大片一大片翠绿的草原,还有一棵棵茂密的树木。
  生:“白满川”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水,我还要用淡淡的颜色来画蒙蒙的细雨,像烟雾一样。
  生:因为子规就是杜鹃,所以我要画上几只杜鹃,它们仿佛在树枝上“咕咕”地叫着。
  生:我要画上农民正挽着裤腿,弯着腰在稻田里插秧……
  师:同学们的想象太精彩了,那你们觉得在这幅画卷上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绿色。因为是“绿遍”山原。
  生:我也觉得是绿色。因为诗中说了是“四月”,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通过绘画,流淌出了一幅幅不一样的“乡村四月”,学生不仅在画意中知晓了诗的含义,而且陶冶了性情,扩展了想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绘画破难点
  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即使是疑点难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学习掌握《渔歌子》这首词中所洋溢着的对渔家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一难点。如何使学生体会诗人这一思想感情,笔者尝试以下做法。
  【案例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片段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两句诗画图,学生画出: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河边,娇艳的桃花开得正艳,花瓣洒落至河中,随着流水向远方漂去。清澈见底的河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嬉戏,令人神往!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后两句诗画另一幅图: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真是一派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最后,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领会到“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正衬托了渔翁的悠闲自得。渔翁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乐而忘归,更是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学生通过画图,受到了感染,不知觉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样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四、 绘画品修辞
  《望洞庭》这首古诗词句优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片段
  首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画出湖水、月亮、江山。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接着涂色。学生根据第一句诗的意思,用淡黄色和蓝色分别涂抹月色和湖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了;根据第三句的解释,用绿色涂抹君山。
  最后品析。在画画、涂涂后,全诗的基调就基本确定了,但第二句中的“镜未磨”无法表示,仔细通读,发现诗中所描绘的是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这样一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一比喻,就有助于对全诗意境的领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手捧自己的画作,传情达意、驰情其中,他们的心就已经与诗人的心同起同落了。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322000)
其他文献
传统的听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寻找一种真正关注学生的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努力方向。近两年来,浙江省义乌市教研室开展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正俯下身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究有了很多的收获。从面上看,实验班级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技能和习惯。他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
关于“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巧。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教学过程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效的生成。   一、巧用发展性理答   实践证明,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能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有人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在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与神奇后,我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画出反映文成公主进藏艰辛与神奇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体会。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生: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是文成公主用树干搭桥过河。我们义乌江上的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的,而文成公主竟然用一段树干就可以搭桥过河,实在是太神奇了。  生:我
【摘 要】《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类的选学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把文本的文体特色当作切入点,关注其写作手法,并以此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课内对比和课外延伸来加强语用训练,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文体 语言表达 实践  书常读常新,课亦是常教常新。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教师会教出不一样的感觉。在全市“大语文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四年
【实录】  板块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生:(齐答)认识了。  师:(板书:悤)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现代人一般都不认识。(众笑)这是一个古体形声字,念cōng,“悤”的本义是“窗”,古时候的窗有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悤”又表示一个人的心情就像窗子上的小格子一样的多,一样的乱,又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  师:(板书:怱)念什么?  生:cōng。  师:聪明!这两个都是“
不要全面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被很多人批评。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就是提倡要学生全面发展的。从最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好”到“五好”,将来也许还有“十好”“百好”,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全面发展当然是最好的,当然不会错。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全面发展最早是毛先生提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  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  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
【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