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面对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生物学概念和理论,如何使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设疑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设疑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现象、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等活动,最后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智慧的灵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笔者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疑要有趣味性
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设的问题感兴趣,自然会激发出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人类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男孩,而有的发育成女孩?且男女数目相当?同样是人类遗传病,为什么有的与性别有关,男女发病率不同,而有的无关呢?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要回答和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得学习“伴性遗传”。这样做,就比开门见山地说出教学目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设疑要贴近生活
设疑只有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这方面感性认识,才能根据生活经验一步步推敲,才能进行积极思考,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这样设问:食物变质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寄生虫在动物和人体的肠道内生活,营养物质从何而来?由此得出腐生和寄生的概念;在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可以提问:树苗刚移栽后,为什么要剪掉部分叶片?等等。
三、设疑要有针对性
设疑是为了让学生把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得更好,所以,设疑就要时时紧扣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透彻地把握重难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组织问题串按顺序提出,使得一个个难点层层被攻克,学生头脑中的疑虑一个个被解决,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如果这样设问:真核细胞中有许多种细胞器,为什么光合作用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而其他的细胞器却不能呢?这样效果就更好一些。
四、设疑要少而精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处处设疑,学生总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所以,对于简单的问题就不要设疑;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一提出,层层递进,并且在提问的时候,对思考问题的方向加以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比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的学习中,介绍完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后如果直接就问:我们从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学生很难回答准确。但是如果教师把整个问题分解设问,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正确答案。
五、设疑要有灵活性
课堂设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当学生得到错误答案的时候,教师要能很快抓住其错误所在,机智地进行反问,适当地启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按正确思路思考。
六、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提问时,要照顾到全班同学,既包括成绩好的,也包括后进生。教师在设问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按层次进行分配:比较简单的问题,找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这样提问,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设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就能发现更好更科学的设疑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笔者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疑要有趣味性
学生如果对教师所设的问题感兴趣,自然会激发出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人类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男孩,而有的发育成女孩?且男女数目相当?同样是人类遗传病,为什么有的与性别有关,男女发病率不同,而有的无关呢?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要回答和解决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得学习“伴性遗传”。这样做,就比开门见山地说出教学目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设疑要贴近生活
设疑只有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这方面感性认识,才能根据生活经验一步步推敲,才能进行积极思考,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这样设问:食物变质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寄生虫在动物和人体的肠道内生活,营养物质从何而来?由此得出腐生和寄生的概念;在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可以提问:树苗刚移栽后,为什么要剪掉部分叶片?等等。
三、设疑要有针对性
设疑是为了让学生把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得更好,所以,设疑就要时时紧扣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透彻地把握重难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按照逻辑顺序组织问题串按顺序提出,使得一个个难点层层被攻克,学生头脑中的疑虑一个个被解决,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如果这样设问:真核细胞中有许多种细胞器,为什么光合作用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而其他的细胞器却不能呢?这样效果就更好一些。
四、设疑要少而精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处处设疑,学生总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所以,对于简单的问题就不要设疑;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一提出,层层递进,并且在提问的时候,对思考问题的方向加以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比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的学习中,介绍完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后如果直接就问:我们从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学生很难回答准确。但是如果教师把整个问题分解设问,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正确答案。
五、设疑要有灵活性
课堂设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问题。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当学生得到错误答案的时候,教师要能很快抓住其错误所在,机智地进行反问,适当地启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按正确思路思考。
六、设疑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提问时,要照顾到全班同学,既包括成绩好的,也包括后进生。教师在设问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按层次进行分配:比较简单的问题,找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这样提问,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设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和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就能发现更好更科学的设疑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