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进行指向解决问题的生物技术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kikuk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PCR技术的应用”一节为例,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四个情境对应的PCR技术背景逐步加深,均基于“引物是PCR技术中实现特异性DNA片段扩增的保证”这一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深入挖掘PCR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解决问题,PCR,生物技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性必修模块3《生物技术与工程》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典型内容。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支持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演进。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新课标》的“教学提示”明确提出了“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并完成电泳鉴定”的要求。在基因工程等微观领域的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PCR实现了扩增目的基因以及更为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作为一节生物技术的拓展课,一般放在选择性必修模块3《生物技术与工程》中“基因工程”一章中,以“PCR技术的应用”为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课标对“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要求,落实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2 教学目标
  (1)比较说明PCR与体内DNA复制的异同,概述PCR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基于PCR的基本原理,说明检测基因型、DNA测序、获取基因启动子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创造性思维。
  (3)体会在真实科学研究与实践中PCR技术应用的情境,尝试在实验设计中利用PCR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举例说明PCR技术在科学研究、医疗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体会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价值。
  3 教学过程
  为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整节课以“片段式情境”贯穿始终。首先,由教师提出研究情境,明确研究主题和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提炼情境中的核心问题。接着,学生基于本节课的知识背景,尝试提出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对生物技术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明确生物技术的科研、医疗、环保等社会价值。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3.1 导入环节
  教师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的PCR过程模拟视频,提示学生关注每轮循环的具体细节,提出问题:PCR技术实现特异DNA片段扩增的核心条件是什么?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候回应问题,发现“特异引物对保障了PCR实现特异片段扩增”的重要结论,为本节课情境探究落下伏笔。
  3.2 情境探究环节
  3.2.1 利用PCR进行基因型鉴定
  教师创设情境一:Uterman研究团队发现了ApoE基因表达的载脂蛋白对胆固醇运输有重要作用。通过插入序列引发的ApoE基因突变会引起高血脂症。小明一家的系谱图如图2所示。请利用PCR的方法判断小明刚刚出生的妹妹是否具有高血脂症的风险。
  学生首先在完成情境阅读后明确核心问题: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利用PCR技术区分?该核心问题是PCR技术的基础应用,学生容易发现插入序列引发突变基因的片段变长。那么,在已知ApoE基因两端序列的前提下,设计ApoE特异性引物对小明妹妹的基因组DNA进行PCR,通过电泳区分条带大小,即可鉴定疑似病例的基因型(图3)。该案例情境与遗传诊断相关,引导学生关注遗传病议题,使学生体会生物技术在医疗工作中的价值。
  3.2.2 利用PCR进行DNA序列测序
  教师创设情境二:Ronaghi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探知了基因R两端的序列。为了研究基因R的功能,请为Ronaghi提供一种获得基因R全碱基序列的方法。
  DNA测序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不少拓展资料为学生介绍了经典的Sanger末端终止测序法。然而,末端终止法并非学生在利用PCR技术前提下思考测序过程的直接思路。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希望将分子水平上每一次碱基互补配对“可视化”,这与第二代DNA测序——焦磷酸测序法的思路不谋而合。此时,教师介绍利用DNA复制过程中dNTP水解产生焦磷酸(PPi)发出荧光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得出焦磷酸测序原理与方法(图4)。相较于第一代DNA测序,焦磷酸测序法具有通量大、成本低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本情境问题的解决,体会到生物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
  3.2.3 利用PCR获取未知DNA片段
  教师创设情境三:Jacob博士发现大肠杆菌在lac基因启动子的位置具有一些蛋白質的结合位点,能够调控lac基因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因此他想获得启动子序列来研究。在未知启动子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请提出利用lac基因序列进行PCR思路。
  这一情境对学生的挑战较大,“如何在未知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设计引物”是解决这一情境的核心问题。此时,教师需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播放线性DNA经过酶切、连接实现环化的视频。学生在视频的提示下,提出在启动子上游、基因下游寻找相同酶切位点,通过DNA连接酶处理实现环化,利用已知基因序列两端序列设计出“反向引物”。学生通过绘制模型发现,“反向引物”实际也是位于目的序列两端,3’端相向,因此仍然符合PCR的原理,实现特异目的片段的扩增。反向PCR使人类对基因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探索,是基因定位、获取调控序列的重要方式。
  3.2.4 利用PCR实现DNA片段的融合
  情境四是本节课比较特殊的一个,教师要求学生完善一个实验设计,并且没有直接提示PCR技术在该实验中的应用:Leiprecht博士2010年在美国期刊《BBRC》上发表文章指出,乳头瘤病毒特异蛋白E6能够诱导瘤细胞提高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他的实验设计是:
  ①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适量缓冲液。
  ②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含E6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的缓沖液。
  ③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等量含SGLTl(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的缓冲液。
  ④在敲除葡萄糖载体蛋白基因的爪蟾细胞中注射_____。
  学生通过变量分析,容易发现④组作为实验组应该同时导入E6蛋白基因和SGLT1蛋白基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相较于两段基因独立的连接,融合基因与载体单次的连接成功率更高。因此,提出该情境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PCR技术实现DNA片段的融合。仍然以特异性引物为线索,通过重叠的接头来实现DNA片段的融合(图5)。这一PCR的拓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进行融合、定点诱变等精细的操作。
  3.3 总结与评价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中PCR在四个情境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情境的核心问题,提出“设计特异性引物是PCR成功的首要条件”,深化落实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师总结:PCR不仅是体外进行DNA复制的一种手段,更是生物学研究、医疗、环保等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方法,生物技术围绕着人类的生活需要不断地演进和革新。在课堂最后流出个性化作业:①将本节课各情境中PCR的基本原理用图示表示出来;②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列举PCR技术在更多研究、实践中的应用。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节PCR技术的拓展课,重点不是讲解PCR的基本原理,而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需要跳脱PCR常规方法和应用情境的束缚,用建模的思想梳理研究情境中的核心问题,用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PCR技术解决该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作为情境的创设者,以“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动脑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本节课的四个情境既涵盖生物学基础科研,还包括医疗卫生等社会实践,带领学生体会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形成利用不断革新的生物技术探索科学未知、造福人类生活,落实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是为了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有理数的加减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UbD”理论的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以期促进学生从片段化、零碎的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关键词 UbD理论 大单元 教学设计 细胞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以往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一般按照“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的顺序进行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中,教师习惯以“活动为导向开展教学设计”,容易出现过分关注活动本身,学习的结果
1 教材分析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教学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概念和特性;第二课时进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本节前一部分所教授的知识为此次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实验通过探究温度和pH等因素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经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已经学习过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且通过制作生态瓶,了解到生态系统成分的完整性、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如果教师从实例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则很容易理解并总结出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但系统学、工程学原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探知瓶中有多少粒豆子的方法有多种.教科书中选择这种方法有什么依据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以献督亢(古地名,现在河北省涿州市东南附近,肥沃富饶之地)为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从生活实际情境出发,选择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面粉发酵”作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带领学生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发酵原理,让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构建和整合的过程,并通过跨学科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围绕主题“面粉发酵”,进行生物学、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认识与理解问题。  关键词 生物学 化学 跨学科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是一个整体,对自然界的了解和
在质数集合中,存在唯一一个偶质数2,而奇质数却无限多,在竞赛题中,对偶质数2的考查并不少见,若能巧用偶质数2解题,经常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现举例说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摘要:自2009年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十多年来引发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初衷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的激励制度与学校组织性质的不匹配。基于学校组织的特性,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激励初衷与实施现状的错位,进一步了解与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以期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础的方程,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学好它对于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对照概念和性质,细心演算、检验,认真审题、解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