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内容更有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有效处理之后形成的、在课堂现场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具体信息。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是经过取舍之后的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的结合体。如何让教学内容更有价值?必须有很好的教学设计和具体的策略。
   一、充分感知文本,确立教学内容
   阅读文本之后,感知文本,确立教学目标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教什么的问题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毕淑敏的《一厘米》一文的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1.明确地点的转换,体悟戏剧时空集中的特点。2.围绕“票”复述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3.通过冲突的展开认识人物,通过言行的描写认识人物,通过他人的评价认识人物。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戏剧,却矛盾迭出,引人入胜,作家毕淑敏以小见大,塑造了一位真实、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找准文本切入点,有序推进教学过程
   文本长短不一,文本体裁不一,教学的切入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以文本内容为依据,以课堂有序深入推进为原则,寻找并确定之。比如:为学生在《一厘米》如此长的篇幅中,设计一个问题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文章写了几处地点?有几个人为小也测量身高?”这样切入,学生就能够迅速找到,达到体会剧本时空集中的特点的目的,达到梳理情节的目的。
   文章写“师傅送票——车站买票——红衣青年查票——公园领导登门送票——母亲拒票”几件事,线索清晰。陶影与司机的冲突,陶影与红衣青年的冲突,陶影与丈夫的冲突,陶影与孩子的冲突。而所有的冲突聚焦在陶影与孩子的冲突上,因为陶影作为母亲,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注重孩子心灵的塑造、精神的成长,孩子因为自信已经够1米1了,所以车上坚持买票,而老奶奶为了证明孩子长得好,把不足1米 1的孩子多说了1厘米,孩子对母亲的误会却由此加深了。全篇冲突不断,铺垫蓄势,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语言简练,生动细腻;细节刻画非常到位,语言极具个性化,让人深思。
   三、合理剪裁文本,聚焦核心内容
   对于文本内容如果面面俱到,没能够找到着力点,不能重锤敲击,就会浮光掠影。故此必须有所取舍,大胆剪裁。这既取决于教师个性与涵养,也取决于学生学情等因素。
   比如:《一厘米》可以找到文章几个赏析点——从结构、内容、写法的角度赏析标题;赏析个性化、生活化、戏剧化的语言特点;文章主旨的时代感。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整合、梳理,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写作技巧、写作意图。
   全篇冲突不断,铺垫蓄势,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不满1.1米的孩子不要票,免费进。你们娘俩正好!”张师傅的话也为陶影与红衣青年的冲突埋下伏笔。在戏剧的第二部分陶影焦急而略带哭腔地说“我买两张票。”买,心理不舍得,不买,对孩子“说下次买”的话就不能兑现。最终买了,是让孩子满足,同时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守信的。在戏剧的第四部分,“陶影怕说不明白,索性蹲下去,翻动废票”,而红衣青年却认为陶影偷张废票来搪塞他,蒙混过关,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看来陶影关注孩子的心灵,希望孩子能够诚信做人,作为一位文化程度低,写封信要不断翻阅字典的母亲却有着对人格尊严的执着追求。尊严重于金钱!
   四、精妙有效点拨,动态展开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动态展开,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点拨。比如鉴赏课文语言特点。针对课文语言戏剧化、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则应该点拨到位。否则学生很难把握语言的特点,乃至化为己用。
   (1)陶影发狠地揉面,日子像面粉一般毫无变化地流淌。(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点拨: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内心的气愤,因为公园的误会与侮辱,所以才有发狠揉面的动作,后半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她的申诉无果的无望失望之情。
   (2)她慌了神,许多人围着看热闹,小也惊恐地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充满迷惘。(“惊恐”如何理解?)
   点拨:属于神态描写。与前文“雄赳赳”量身高的情景形成对比,说明孩子内心承受的压力之大。红衣青年和围观者都无法知晓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的程度,而只有母亲懂得这一切。
   (3)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这句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点拨:属于环境描写,以声衬静,写出众人围观的寂静,同时暗示主人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适度拓展文本,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文本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度拓展。比如:引导学生从作家生平中得到解读文本的信息。对于相对陌生的文体,如剧本,可以找到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能够体悟剧本特点。针对《一厘米》以小见大,反映诚信可贵的主题,在文章中找到喇叭广播一段,“群众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个体餐馆的涮羊肉分量短缺,缺斤短两严重……”这样的舞台说明,交代陶影生活的大环境,点明在这个诚信缺失的时代里,生长着心灵荒芜的人群。因此,教育学生为人处事讲诚信则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看来,拓展是基于把握文体特征、理解文章主题、深入文本语言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学内容价值性的实现,仰赖于教师知识的积累、设计的智慧、课堂管理的力度,是让课堂有序高效的关键之所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思考、巧妙设计、灵活引导,课堂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启东市开发区中学]
其他文献
教过高一的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作文的写作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文体单一;视野狭窄;更主要的是语言意识不强,体现在:词汇贫乏,用词陈旧;语言平淡,口语化严重;感情苍白,毫无感染力;言辞枯燥,不够生动形象直观。  因此,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刷新语言开始,让他们的语言自信起来,新颖起来,明亮起来,文雅起来,美丽起来,诗意起来。  刷新,让语言鲜活起
行走在教育路上,因忙于各种事务而无暇阅读、无暇思考,更无暇促进自我言语生命的生长,最终泯灭理想、丧失自我、忘记当初为何出发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曾在小学语文教育浸淫四年的我,每天如驴子拉磨般围绕日常工作打转,总以为这就是充盈,会自生长,假以时日,会自然实现自身的价值。可是,读完汲安庆老师的教育随笔集《怀抱生命的教育》后,笔者发现自己对充盈、生长,自我实现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对教育
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从而使得百年语文风潮涌动,居无定所。为什么教搞不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就会乱成一团。叶圣陶等前辈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来训练、培植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方面,王尚文《语感论》、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等著作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理论阐述,给予读者思维的冲击与理念的更
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诵读法,诵思结合,以读为抓手,以朗读促理解,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语感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
古典诗词鉴赏,可用三个审美空间来立体建构其丰富的意蕴。  一、古典诗词的三个审美空间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说: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1.三个审美空间  古典诗词一般有三个空间向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它们分别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诗境、诗情和诗心。  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具有表象性。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质性空间,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或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所。当然,这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必修课程对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而语文单元教学认识理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出发,进行教学,力图体现语文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就像文宏亮认为单元教学是建立在由互相依赖、互相作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写上这一条,真的有用吗?套作、抄袭之风,屡禁不止为哪般?命题为什么不能限制、杜绝套作和抄袭呢?难道应该反思的不是题目本身吗?还是从命题上找原因吧。作文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写作的质量。  一、考查目标的偏颇  1.关于审题  审题能力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审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领会
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把一本语文书的一篇篇课文教学完,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这似乎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生态。这样的语文教学生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型单元文本的“主题”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材,无一例外皆是主题型单元文本结构,串连每个单元文本的皆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但这个“主题”是悬在半空中的,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看单元主
设计缘由:  王荣生教授说,评价一个好老师有两条标准:其一,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其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觉得语文老师中对《故乡》有深刻独到解读的不乏能人,愿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教学方案的老师却少了。上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分析,讲《故乡》,绕不开对比手法。文中人事繁杂交缠,对比显而易见。如果又是一张表格填到底,有可能四五个课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我想用
我们所谓的阅读文本,是指教学场之外的文本。我们对此类文本的解读,常常是随性的,是个体的,是静态的,是感性的。而阅读文本一旦进入到教学场,就必须转变为课堂文本。 课堂文本面向学生,具有群体性与生成性;而且这种解读,不仅具有感性的体验,更具有理性的探究。  那么,如何将阅读文本转换为课堂文本呢?就如《涉江采芙蓉》,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言浅而情深。从阅读文本的角度,学生解读,几乎没有多大障碍。可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