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介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这个语法系统携带了他们母语的特征以及目标语的特征,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它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的母语、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或阶层、文化程度、民族、语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和制约着中介语的形成。在少数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母语迁移和民族文化认同最为显著。母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这些影响有时是被动的,但有时是主动的。学生故意把本民族语言的特征带到英语中来,只是想表明他们是属于这个民族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介语;少数民族高校;影响;社会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61-03
  一、中介语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会获得一种介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当他们错误地把母语规则运用到目标语当中或者没能完全掌握目标语系统而错误地运用语法规则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产生了。他们为自己建构了一个在某些方面与其母语和目标语不同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种称呼,但是被使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术语是由Selinker提出的,他将之称为中介语。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gage)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表现出来的是母语中介语。其实,我们英语学习者平时所说的“Chinglish”就可以算作是中介语。除非是长期居住英语国家的人,否则任何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在他所习得的英语中或多或少都会带上母语的痕迹,他所说的英语就是他基于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所建构的母语中介语。在语言学习者看来,中介语是完全符合逻辑并且是正确的。随着语言输入的增加,规则的强化,它也可能成为自然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学习者不能接收到正确的语言反馈,这些中介语形式会逐渐石化。“中介语”这一名称能够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得到广泛认可,不仅是由于与其他几个名称相比,它是一个较为中性的名词,中介语既不同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学的目的语。它在语音、语法、词汇、表达方式和习惯等语言各层面上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二、少数民族地区影响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形成他自己的一个中介语系统,但形成什么样的中介语却与他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或阶层、文化程度、民族、语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等有关。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和制约着中介语的形成。从个体方面来说,年龄是外语学习者的最明显的差异;智力会影响某些技能的获得;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性格(例如内向性/外向性、是否愿意交流、自信、是否愿意冒险、独立与不独立、分析取向和严肃性)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动机与态度是二语习得的关键;学习者所使用来习得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也将帮助构建他的中介语。从外部环境来说,二语学习者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就会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生活模式、社会心理、文化倾向、以及对其他文化及语言的态度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论述一下其中突出的两点——母语迁移和文化认同。
  1.母语迁移。我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无论中国人讲英语多么标准流利,或多或少都会带一点中文方音的影响,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这是因为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如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肯定要受到母语发音方式和规则的负面影响,发生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即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模式或规则转移到目标语的运用中。这种现象一般多出现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还很陌生,学习者会套用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学习者的语言经验主要来自于母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语模式来表达,因而母语迁移的错误比较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就收到来自其母语——民族语的影响。虽然这些学生也会说汉语,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趋向于用民族语来建构他们的中介语,一般情况下,还是会优先选择民族语的中介语模式,除非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汉语水平比民族语水平要好。汉语其实和英语一样,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民族语才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所说的汉语和英语中,都会有很大的民族语成分。他们在同时建构两种中介语系统,一个是汉语的中介语,一个是英语的中介语。所以,他们的中介语就带有很大的民族特色,民族语当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文化习惯等都会被带入中介语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民族语音的迁移,傣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几个音是分不清的,如[l],[n],[r]三个音,发这三个音的时候听起来是一样的,night会发成light。再如会把[k]发成[h],[kan]会发成[han]。景颇族学生很难区分[f]和[h],经常把[fen]发成[hun]。其次,民族语言的影响还表现在语法方面,傣族学生在叙述“来找我玩”这句话时,说的是“ma ein de gao”,直译过来是“来玩和我”,这是不符合汉语的语序的,但却符合英语的语序“play with me”。所以傣族学生的中介语体系有相当一部分接近于英语。还有,傣语中有些词汇的发音和意义和英语是一样的,如火(傣语叫fai)、死(傣语称dai)。这些词汇、语法、语音上的相同点常常有利于傣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其所建构的中介语体系很大程度上比汉族学生的要接近于英语。但由于学校里有各个民族的学生,这些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影响,而且民族学生在建构汉语中介语和英语中介语的同时,这两种中介语之间也会互相交叉,互相迁移,所以也不能说民族学生的中介语就只有民族语的迁移,其中也会有汉语或其他语言的迁移。母语迁移还受诸如学习者社会心理因素、个性特征、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制约母语的迁移。实际上,母语迁移也有其良性功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相似点(如语法规则、发音系统、构词法等)可以使习得者加速掌握目标语。母语在英语的本土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能激发习得者的民族自豪感及学习热情等。   2.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既是一种个体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文化认同和个体自我认同紧密相关,自我认同往往是把自己认作属于哪个群体或持有哪种文化价值观的人,而文化认同则通过不同人的认同行为的选择显现出来。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以来,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中带有很浓的民族语的成分,有的时候是他们自己故意加上去的,表现出来就是他们在说英语的时候会故意加上民族语的发音或用民族语的语法规则来组织语言。而且一个人说了之后,其他人也会跟着效仿,形成一种流行语,在学生中流行开来。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他们在说英语时并非尽可能地说地道的外语,而是有意识地保留其母语特征,以示其民族性,表明他们是某个集体的成员,这被称为集体一致性。Ryan举例说:母语是威尔士语的人用英语回答有关其母语价值的问题时,会有意加重方言,故意偏离标准英语来保持与询问者的距离,表明他们属于某一集体。同理,其他语种的学习者在说英语的时候之所以加重本语种的语言特征也是要表明他们的从属关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怎么正确发音,只是借故意的歪曲发音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从属。这跟同一民族的人穿同样的民族服装是一样的道理。而对于来自于其他地区的汉族学生来说,他们则是通过加重本地区方言音的行为来表明他们是来自于那个地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大都能凭学生说的英语中的方言语音判断出他来自于什么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介语这种特殊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运用拓展了的词汇及话语文化知识去理解新的文化信息的同时,其内化的母语文化系统正在二语文化因素输入的同时重新构建,在重构过程中一种新的中介语文化正在孕育形成,其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意识、文化对比能力都在发生着变化。
  三、结语
  实际上,中介语中带有母语和本文化的色彩和成分并不是一件坏事。中介语带有母语痕迹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有错误出现的中介语的出现也未必只是坏事。在构建中介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事实上也在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将中介语看作是一种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促使学习者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Cohen提出可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Selinker也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迁移是学习者构建自己的过渡语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中介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RYAN R B. Soci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native speakers’evaluations of non - native speech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3,(5):148-159.
  [2]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11):12。
  [3]冯为兰.成功习得二语的主体因素[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3(1).
  [4]刘志平.中介语语用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5]彭宁红.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思维现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3).
  [6]彭宁红.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8(3).
  [7]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6,23(2).
  [8]谭崇戎.制约母语迁移的多重因素[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3).
  [9]王世庆.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到动态教学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
  [10]韦敏.中介语石化与高校英语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3).
  作者简介:龚茂莉(1978-),女,傣族,云南梁河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民族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铁金丹(1983-),女,回族,云南鲁甸人,昭通市鲁甸县江底中学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些有效的交际情境,来引起学生的交际欲望,激发其交际情感,从而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让低年级的孩子也能学会“说话”。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89-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
百多年前(1902),我祖父的兄长沈心工先生①,为寻求中华民族的富国强民之道,曾经来到这里——位于东京牛込区的弘文书院②。不过先生选择的救国之道是“教育”,而不是“革命”。他认定要救国,就要“从三尺童子教起”③。先生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学堂乐歌”。他看中了这种歌曲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它们既能振奋民心,又特别适合于作为向孩子们灌输科学、民主思想的依托。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中发起成立了“音乐讲
摘要:我们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语文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心理;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要实质就是创新。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
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2008‘快乐阳光’中国少年儿童音乐创作论坛”在浙江丽水市举行。论坛由《音乐生活》杂志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艺委会等单位主办,《人民音乐》、《歌曲》、《儿童音乐》等12家单位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曲家、词作家、音乐理论家、音乐编辑家、音乐活动家及有关人士80余人出席了会议。  怀着对我国儿童音乐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代表们以饱满的热情
摘要:本文通过发挥人格魅力、利用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运用灵活恰当多样的评价、注意技巧的差异等措施,系统地阐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教学;四学    一、发挥人格魅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愿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年龄较小,注意力往往受到兴趣的影响,他们一旦对某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一、缘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深夜重温韩庭贵先生演奏的筝曲《鸿雁夜啼》不仅潸然泪下,不知何如。《鸿雁夜啼》原是山东传统大板筝曲,属大板第二①,其曲目内容的描述的是一只离群的大雁寻觅同伴的凄凉情景。而此曲改编于1979年,“文革”期间韩庭贵体味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而“文革”结束后他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下,韩庭贵一改他以前的热情、泼辣的风格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老师要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做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减负增效;策略    清代著名学者彭端淑曾讲过一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四川边境有一贫一富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去东海。富和尚有钱想雇大船东下而去,结果几年过去还只是个愿望罢了。而穷和尚只带着一瓶一钵,想去就去,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东海平安回来了,让富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初级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引导学生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美术语言;情感;视觉;创新运用    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
摘要:近几年,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活动对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人员和一些教学人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理解、运用和执行上的偏差,使不少教员讲课过于花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艺术表现与形式上的变化,冲淡和影响了学科知识的的传授,令人堪忧。  关键词:警惕;课堂教学;花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鉴赏;创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在20世纪的上半叶,“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