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课改“三部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4200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曾说过:“心中有梦,脚下才有路。博采各家之长,补己之短,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只有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才能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领异标新二月花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样的课堂我感到很压抑。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富有激情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一直在摸索、尝试,再摸索、再尝试。渐渐地,我的课堂发生了嬗变,学生变得活跃了,我走下了讲台,走向了学生中间,课堂上的质疑声,讨论声不断,学生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语文课,有时候我采用学生原创的答案做标准答案,有时候让学生教学生,经常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冒昧”质疑和批判,也曾全面解放他们……
  课堂合作要“原生态”的观点,就是说,绝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的形式、内容、方法要取决于教学的实际需要。2009年我在“区高效课堂推介会”上讲《皇帝的新装》这课,曾经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问题:这篇故事围绕哪一个字展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问题一抛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沸腾起来,有的认为是“衣”、有的认为是“装”、有的认为是“骗”……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再去讨论,就有了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也让合作学习达到了一种最佳的状态!在他们争执的过程中,对于文本就相当于进行了透彻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
  胸有丘壑气自豪
  我们不但要把学习交还给学生,更要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这就是说:要在使学生能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做文章。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这些地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意之所随”,宋玉所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
  《羚羊木雕》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亲情和友情发生冲突而带来的家庭矛盾。我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一堂课是一个整体,精心去设计,精心去安排,将课堂还给他们,将讨论幻化成心灵访谈节目——《心灵大碰撞》
  小主持人像模像样地自发主持起来,瞧瞧他们的表现吧: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感谢大家一贯对“心灵大碰撞”的热心支持,今天带给大家的话题:“羚羊木雕”的风波究竟该怪谁?请在座的各位朋友,踊跃发言。还要求我给他们做点评。
  感谢语文老师的精彩点评,既然我们已找出双方的不足之处,那么,平时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类尴尬事情的发生呢?
  谢谢各位观众朋友,又到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但如何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缩短父母与孩子心灵的距离,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个话题却远远没有结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学会尊重,让我们生活的大家庭永远和谐美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将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中。牢牢揪住了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引导孩子去建立健康的母子关系。其实关系的处理是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处理好了,学生将以一种阳光、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在语文课上,我经常让他们体验这种,我心悟我,我悟我心的境界。他们在积极地参与和发言中就会悟出文中的“情”与“道”。教育虽未留痕迹,却已刻骨铭心。
  千锤百炼见真功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我们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安塞腰鼓》一课,我播放了一段精美的电视散文朗读,有很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力。之后让学生开始谈观感:
  三位同学语出惊人,一位同学竟即兴作了小诗:
  寂然,朴实的大地弥漫在脉脉余晖,悠悠轻歌的梦境里。
  沉寂而安静的神情传送着一代又一代的温情……
  突然,一道闪电直射,震天动地,搏击万里长空。
  又如暗涌的潮水,惊涛澎湃,击起万丈狂澜。
  冲破了的,碰撞了的,迸发了的。
  震撼着,烧灼着,搏击着!
  茫茫一片,又见风抚云飘,飘远麦香,余音绕梁……
  征服了同学老师,喝彩声一片。在如此的情景带动下,接下来的朗读、赏析都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们的心灵也随之激荡。
  一路探索,一路花开。鲜花落地听无声,探索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模式应是我们语文人一贯不懈的美好愿景。愿大家都来参与!
其他文献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独有的魅力。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写者精心策划、筛选、编排的,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精彩如斯,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有冷漠的眼神和无动于衷的表情,仍然有那么多孩子下课便将课本束之高阁,毫无兴趣再次翻阅。究其原因,是孩子们体验不到文本的精彩
期刊
近年来,乳山市教育局重点围绕课堂教学、作业设置、能力培养,纵深推进教学改革,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是高效课堂的研究渐入佳境。探索形成小学的“情景教学”、初中的“学案导学”、高中的“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新模式,有序开展观摩课达标、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抓普及、抓完善、抓提高,引领教师创新实践,促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为质量的持续提升搭建了新的“跳板”。  二是有效作业的实施初见成
期刊
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打牢想象力、观察力和实践力这三个支点,保持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好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意识,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和环境,结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从小学时期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异想天开、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作文教学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知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然而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许多中学生怕作文,他们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啰啰嗦嗦一大堆,亦或是文不对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
期刊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繁琐复杂而且需要长期坚持反复的德育工作,而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又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怎样去了解、摸透并如何用教育创新的方法解决这种普遍现象,是值得我们教师潜心研究和用心感悟的课题。  那么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呢?下面就我自身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后进生转化个案简要地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用爱心浇灌开花的土壤  案例:王思懿 08届学生  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
期刊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中学语文课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古诗词(课内讲读29首,课外阅读背诵60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概况  仔细研究入选教材的这部分古诗词,不难看出它们描绘
期刊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  一、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
期刊
古典名著就像一坛芬芳的酒,愈陈愈醇,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经典里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中国人成长的教科书。阅读名著如同与圣贤论道,被先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特别希望学生能喜欢阅读迷恋经典。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成为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武侠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绝不能包办,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