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参与 自主体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绝不能包办,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首先,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笔者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我在课文总结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皇帝穿着两个骗子为他做的“新装”,来到我们的校园,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作声,只在下面偷偷地笑。只有少数几个大胆的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我没有批评那几位同学,相反我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其中一个学生说:“刘刚,你说得真不错,能给大家再说一下吗?”他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响亮地把自己的见解说了出来。刘刚同学的发言,在平静的教室里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他的带领下越说越起劲,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课后我想,如果我当时板起面孔训斥几个悄悄说话的学生,效果必然适得其反。正是在如此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们才能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哦。
  其次,体验成功之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心理学家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时,我提出和学生展开朗读课文的比赛。一个平时学习不怎么好,性格较内向的男生在自己座位上很认真地准备着。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让他与我进行比赛。为了增强他的信心,为了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朗读课文时故意加快了语速。结果他不负所望,读得有模有样。全班同学都向他表示祝贺,他兴奋得满面通红,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这时候,我采用成功激励法,激励这位同学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多进步。如此,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了成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
  第三、方法引路,引导学生争做学习主人
  皮亚杰曾云:“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古人有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很多学生对文中“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种种表现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农村学生中间“知识无用论”的思想观念甚嚣尘上,甚至觉得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比没有文化的人挣的钱多。甚至还能扳着指头数出个子丑寅卯,尤其是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导,对学生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们产生这种困惑也在情理之中。见此情景,我心内暗喜,寻思不是正好借此机会和学生好好交流一番吗?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从时代、立志、尊师、求知等方面思考、探讨、辩论、交流。经过一番精彩、激烈的唇枪舌剑,学生们茅塞顿开,达成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共识。看着学生们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终于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之境,我也开怀不已。
  总的来说,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持之以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基础,从而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课堂生动精彩,形式新奇多样,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得到审美的享受。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又常常成为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是有人认为说明文太枯燥太抽象,或者可以说,有人认为说明文不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我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两个单元的说明文,说说自己一些教学见解。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科
期刊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独有的魅力。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写者精心策划、筛选、编排的,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精彩如斯,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有冷漠的眼神和无动于衷的表情,仍然有那么多孩子下课便将课本束之高阁,毫无兴趣再次翻阅。究其原因,是孩子们体验不到文本的精彩
期刊
近年来,乳山市教育局重点围绕课堂教学、作业设置、能力培养,纵深推进教学改革,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是高效课堂的研究渐入佳境。探索形成小学的“情景教学”、初中的“学案导学”、高中的“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新模式,有序开展观摩课达标、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抓普及、抓完善、抓提高,引领教师创新实践,促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为质量的持续提升搭建了新的“跳板”。  二是有效作业的实施初见成
期刊
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打牢想象力、观察力和实践力这三个支点,保持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好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意识,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和环境,结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从小学时期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异想天开、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作文教学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知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然而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学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许多中学生怕作文,他们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啰啰嗦嗦一大堆,亦或是文不对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
期刊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繁琐复杂而且需要长期坚持反复的德育工作,而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又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怎样去了解、摸透并如何用教育创新的方法解决这种普遍现象,是值得我们教师潜心研究和用心感悟的课题。  那么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呢?下面就我自身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后进生转化个案简要地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用爱心浇灌开花的土壤  案例:王思懿 08届学生  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
期刊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中学语文课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古诗词(课内讲读29首,课外阅读背诵60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概况  仔细研究入选教材的这部分古诗词,不难看出它们描绘
期刊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  一、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
期刊
古典名著就像一坛芬芳的酒,愈陈愈醇,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经典里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中国人成长的教科书。阅读名著如同与圣贤论道,被先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特别希望学生能喜欢阅读迷恋经典。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成为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武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