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满分作文标题看作文拟题技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上世纪末发展于本世纪初的话题作文,以及近年来的后材料作文和后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题目自拟”。自拟题目是考查作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好的题目或如深谷幽湖,使人忘俗;或明眸一睐,韵味无穷。一个好的题目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冲动,使他“心动思凝一瞥间”,下笔给高分。请看下面一些标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窥探一些拟题技巧。
  (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草色透看近却无》(2006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6年福建卷作文),《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年北京卷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07年全国卷Ⅲ作文)。
  明眼人一看,以上五个题目全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诗文、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作为文章题目,文采斐然。可以使标题醒目、上口、诗化、亲切、生动,还可以展现考生的文化底蕴,极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这是最经济适用最巧妙的一种拟题方式。
  (二)《臭皮匠如何顶得上诸葛亮》(2006年湖北卷作文),《记忆之树常青》(2007年山东卷作文),《帮助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2007年北京卷作文),《国语失语症猛于虎》(2007年湖北卷作文)。
  以上五个作文题目是对“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生命之树常青”、“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苛政猛于虎”的翻新。非常新颖、恰当。由此看来,有些现成的名言警句、诗词、广告,若原封不动地拿来做标题,可能与文章中心有出入,这时我们可以巧加改造,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出新意,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考生的机智可以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多好啊!
  (三)《帮助,是一朵奇异的花》(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哭泣的母语》、《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母语,我以你为傲》、《善待母语、再造辉煌》(2007年湖北卷作文),《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2006年福建卷作文)。
  以上六个作文题目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修辞格来拟题。这些题目或妙语生花、或情感细腻、或热情呼唤、或铿锵锐利、或含蓄蕴藉,无不形象传神可人耳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用来拟题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呼告、对偶、双关等。
  (四)《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茶·书·人生》(2006年安徽卷作文),《贝壳·划痕·记忆》(2007年山东卷作文),《墙·血液·爱国心》(2007年湖北卷作文)。
  上述四个题目都用了间隔号,以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作标题,显得简洁明了,鲜明耀眼,以此来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孕含的作品主旨,以增强阅卷者的阅读期待。
  (五)《天堂里有电话吗?》(2007年山东卷作文),《我要怎么办?》(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2007年湖北卷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2000年全国卷作文)。
  以上四个题目以设问或反问句的形式拟题,或对文章中心进行强化提问,或就地取材,对作文材料中有关语句进行质疑,多适用于议论性问题,此类题强调情感,易引起读者思考。
  (六)《抓住时髦的尾巴》(2000全国卷作文),《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0全国卷作文),《阿Q新传》(2001全国卷作文),《一份猫族的声讨书》(2001全国卷作文),《给梦幻同学的一封信》(2006年山东卷作文)。
  上述五个作文题目均具有幽默的特点。当有些记叙类作文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时,就可以考虑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的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阅卷者的好感。
  (七)《“三顾茅庐”求贤之道》(2006年湖北卷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2006年山东卷作文),《母语是生命之根》、《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2007年湖北卷作文)。
  以上四个高考满分作文题目采用的是一种观点式的拟题方式,醒目显豁,简洁明了地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耐人寻味。这是议论文一种常见拟题方式,往往在构思、立意完成之后确定,统率涵盖全文,表述精炼、明确与准确,以朴实取胜。
  (八)《记忆≠智慧》(1999年全国作文),《7-1=0》、《10减1等于……》、《×× ××=快乐》(2000年全国卷作文)。
  这几个作文题目用公式来拟题,显得简洁,别致吸引人。在写作中,有些文章的内容常常涉及几种因素的关系,这时可以借用相应的数学、化学等公式来作标题,往往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九)《着色生命》、《联想1 1》、《汽车“吃”什么》(2000年全国卷作文),《“拍买”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2001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题)。
  这几个作文题目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何以至此?它们都采用了类似于修辞中的“移用”手法,即临时转借本属甲领域的行业语进入乙领域,通过临时“错位”替代,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十)《智者、愚者》、《鸡蛋并不是圆的》、《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2000年全国卷满分作文)。
  这三个作文题均以“反差式”来拟题。反差式类似于矛盾修辞,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短语,即中心词与修饰限制语相反相对,如“富有的乞丐”,后者指一个句子前面矛盾或相对,如“没有个性就是最有个性”。这类标题给人悬念,引人深思。
  
  郝涌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像石块,去激起学生心灵海洋的兴趣之浪。   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课堂”。语文课堂“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老师们抱怨自己的学生胆子小,上课没人举手发言,没有积极性;学生说,语文课只有老师作报告,越听越没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表现自己,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突然插话的现象,学生们不举手,不经老师同意,甚至是不站起来想说就说的言语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插话。学生的插话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能妥善评价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一批51分以上的一类作文,甚至满分,也有一批30分及其以下的三类、四类作文,甚至零分,这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我多次参加高考阅卷,既有挥笔评定59分,成功推荐一篇篇高分作文的快意,也有反复斟酌后给6分的惋惜。我深切地感到,高考作文的成败对语文科的影响举足轻重,高考作文不能等闲视之。那么,低分作文的表达有怎样的病灶呢?高分作文的表达又有怎样的特征呢? 
滔滔扶夷江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巍巍越城岭旁,镌刻着一支团队铸就的辉煌。在清朝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曾经的后花园,在当代“乒坛皇后”邓亚萍的故居旁,在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崀山脚下,雄踞着全县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性中学——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在这所中学里,又涌动着一股鲜活灵动的血液,那就是由我们33人组成的生气勃勃、爱岗敬业的新宁一中语文教研组。这是一支工作扎实、教风严谨、团结协作的
有人概括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去过杜郎口的老师,都会说黑板铸就了杜郎口今日的辉煌。  准确的说来,不是黑板,是板书——尤其是学生自主的板书让杜郎口教育走向了世界。而板书究竟有何神奇?概括说来体现在以下两点:  (1)板书(包括板图)常常化枯燥为生动,化无情为有情,化抽象为具体,画龙点睛,既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思维欲望,又有效地降低学生理解教材的坡度
哲学境界是人们认识事物、证悟世界、追寻真理以达至的理想境界。哲学不仅仅包括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它还与思想密不可分。而以此理论来考量和衡测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会惊愕发现无论是作文的“教”抑或作文的“学”,都一直受“知识中心”的束缚,却未能或未很好地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象、周遭事物的深沉思考,涌进作文教学的视域,且用思想的甘露和生命的场景洇开,化作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哲理颗粒,导致作文教学只是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固然需要“披文入情”,但也不要忽视“知人论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欣赏文本时,要真正吃透文本的应有之义或言外之意,往往离不开写作背景资料的辅助。如何运用写作背景资料辅助文本解读,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写作背景介绍模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有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入阶段呈现写作背景资料,这样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单独成块,导入阅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淳朴的《诗经》、绮丽的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纵横捭阖的诸子散文、光彩夺目的历史散文,到雄浑大气的唐宋文赋,随手撷取一朵,都是美不胜收的风景。然而,目前中学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为了应付考试,很多老师将古诗文阅读课上成了文言知识串讲课或者鉴赏技巧罗列课:只注重诗文句义的静态演绎,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只注重鉴赏技巧的罗列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只注重诗文
语文课堂要能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命场,充满着活力、灵性和理想。为了创设出这样的理想课堂,多少教师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创设出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学环节。比如广受欢迎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也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活”、更“火”了起来。  
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在秦淮河畔莫愁湖滨,有一群语文人在语文的园地里寻寻觅觅。他们懂得,“美是亲近所得,美是邂逅所得”,所以他们引领学生亲近金陵文化,亲近经典名著,亲近古老国学,在语文课改之路上邂逅、碰撞,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耕耘、收获。他们就是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群体。  这个群体共有教师22名,其中既有教授级高级教师,又有省特级教师;既有市级学科带头人,又有市青年优秀教师;既有全国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