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资料的巧妙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go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固然需要“披文入情”,但也不要忽视“知人论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欣赏文本时,要真正吃透文本的应有之义或言外之意,往往离不开写作背景资料的辅助。如何运用写作背景资料辅助文本解读,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写作背景介绍模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有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入阶段呈现写作背景资料,这样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单独成块,导入阅读时插入一段背景介绍,往往会打断学生的阅读激情和思路,影响学生阅读文本的流畅性。有些语文教师喜欢过早地把写作背景资料和盘托出,滔滔不绝地讲解,配以目不暇接的投影,这样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和独立感悟。
   其实,写作背景资料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资源,对于文本阅读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是否选用要因文而定,如何运用则要因地制宜。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写作背景资料呈现与运用的“度”呢?
   第一,要坚持写作背景资料选用的原则。
   1.关联性。写作背景资料的选择一定要与文本阅读相关联,教学时或做好铺垫,或埋下伏笔;或补充背景,深化理解;或了解作者,探幽发微。
   2.实用性。写作背景资料的使用一定要对文本教学有用处。运用资料并非多多益善,讲解背景不需面面俱到,特别要注意有利于文本阅读的推进,有助于文本探究的深入,要注意“为我所用”。
   3.启发性。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背景资料的呈现要“该出手时才出手”,提示要点到为止,要巧借背景资料来设疑,旁敲侧击,启发学生研读文本,自主探究,生发顿悟。
   4.拓展性。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有助于学生阅读的拓展与提升。文本内涵的多义性,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离不开背景资料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利用相关资料的链接来实现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第二,要抓住写作背景资料呈现的时机。
   1.前置呈现。有些课文写作年代久远,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引导学生阅读前就可预先呈现写作背景资料。例如《最后一课》的阅读,先要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故乡》的阅读,可先介绍作者的写作缘由。这样以写作背景资料做阅读铺垫,有助于学生切入阅读,进入文本。
   2.穿插呈现。有些课文的某个点可能成为阅读的障碍,这就要与时俱进地穿插一些写作背景资料,释疑解惑,各个击破。例如《小石潭记》结尾处有关小石潭的感受较难理解,可穿插柳宗元的被贬经历,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态、心境,自然就能很好地把握此时此地作者的思想脉搏,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再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关船长与船共存亡的选择,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到位,往往会引发人生价值观的讨论,可以生成很多精彩的看法。此时,需要穿插写作的时代背景,提示英雄主义思想对作者以及作品人物的影响,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船长的悲壮选择了。又如《天上的街市》化用传说的写法是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的重点,如何突破这一“点”?不妨链接相关传说的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悟“化用传说”的种种妙处。
   3.后置呈现。有些作家作品介绍可在阅读课文之后补充一下,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有些节选作品,可在文本阅读完成之后链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例如阅读《社戏》后呈现“最近两次看戏”的情节,让学生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再如阅读《范进中举》后补充介绍一下《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第三,要优化写作背景资料运用的方式。
   1.可以预习反馈的形式交流相关背景资料。比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文言散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可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反馈交流。
  2.可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呈现相关背景资料。一般来说,需要联系、补充介绍的写作背景资料,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示,效果要好一点。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精选有关写作背景资料,或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投影展示,或制作成视频穿插播放。通过恰当的视听资料链接,有利于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可以拓展训练的形式链接相关背景资料。有些写作背景资料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来呈现,这样既拓展了知识内容,又深化了文本理解。比如,阅读《我的母亲》后,补充链接作者的一些资料,然后要求学生拓展思考问题:就课文来看,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作者邹韬奋的成长经历,不难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一句话,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阅读进程,讲究切入、穿插、补充的适时适度,注意自然巧妙地衔接转合。
   第四,要突出写作背景资料运用的功用。
   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关键要用在刀口上,用出实效来。一般来说,对文本理解作用不大的写作背景资料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作一些常识性的了解即可。而与文本阅读理解关系密切的相关资料就要重点选用,放大功效。具体来说,可借助写作背景资料促进文本的阅读理解、有效探究。
   1.借助写作背景资料理解文本主旨。例如,在阅读《蔚蓝的王国》时,学生普遍感觉到梦中景、梦中人、梦中情的美,探究文章主题时,学生则往往停留在表层理解:本文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这似乎缺少深层的理解。此时应及时链接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本文的时候,屠格涅夫已是晚年。这一时期,他旅居国外,病魔缠身。”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出这样的美文,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意?学生合作探究,自然能够领会到:“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梦想中的乐园,理想中的境界。这个王国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岁月易逝的人生慨叹。
   2.借助写作背景资料领会作者情感。例如,在阅读《囚绿记》时,读到文章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这就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了。于是,适时提供作家与作品的一些介绍:①陆蠡其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而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②陆蠡其文: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借助这些背景资料,联系文本深入思考,学生不难感悟:本文除了表达怀念之情,还有一种懊悔、自责之情,更有一颗祈愿之心。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愿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借助写作背景资料品味写作特点。例如,阅读《父母的心》时,以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导入:“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今天,我们就以《父母的心》为例,来品味一下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再如,阅读《白杨礼赞》时,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一个重点。依据文本内容,学生大体上能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对为什么要用象征手法来写存有疑点。这就需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来体会。通过写作背景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不难理解象征的写法是被逼出来的: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借助写作背景资料突破疑难之处。例如,阅读《天上的街市》时,学生质疑: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局不同,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造?此时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1年,当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当时社会“腥秽如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的现实,作者并没有绝望。在这首诗中,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天上的美好情境,充满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联系思考,学生不难领悟这样写的妙处。再如,阅读《幽径悲剧》时,引导学生探悲剧之因,设疑: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那么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是谁?我们的校园里都没有损坏花木的现象,而在北大的校园里却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讨论提示,学生能够明白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并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此时,再补充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经历,学生便会进一步理解“幽径悲剧”之“悲”: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多年了,在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毁灭美的悲剧。北大校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这更让作者感到悲痛。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发挥写作背景资料的辅助作用,关键要把好资料的选用关。对于一些有用的写作背景资料,特别要注意挖掘内在联系,优化呈现形式,讲究运用实效,以真正做到“材”尽其用。
  
  金复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黄碧斋
其他文献
最近在学习完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后,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快乐有多久”。在作文中许多学生能从心态的角度阐述“心态”与“快乐”的关系,指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快乐的长与短”,但在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时,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作文片段一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终没能从郁闷中走出,以为死是保持洁净的唯一方式,最终投身于汨罗江中,痛苦地结束了一生。反之,如果他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尘世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其整体语文水准一般都是比较高的,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多种智能因素综合发挥的过程,是变感性为理性、变浅显为深邃的习得过程。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人一辈子的大事”,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暗示了阅读需要倾注大量的心智和汗水。  一.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与文字之间无声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被称为北美最有实力、最具影响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她的名字及作品已越来越走近众多读者的视线。出国前,她就出版过《绿血》等三部长篇小说,曾获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全国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九十年代赴美后,她的小说在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频频获奖;她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也夺得多项大奖,引起强烈反响。如长篇《人寰》获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谁家有女初长成》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都是同一个起点,就像同一首歌一样。因此,我们都需要学习、提升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努力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样的新理念支配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将如何实现“尊重文本,落实课标,夯实双基,提升素养”的新课程教学观呢?  首先,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促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树立新的教师职业观,树
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像石块,去激起学生心灵海洋的兴趣之浪。   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课堂”。语文课堂“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老师们抱怨自己的学生胆子小,上课没人举手发言,没有积极性;学生说,语文课只有老师作报告,越听越没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表现自己,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突然插话的现象,学生们不举手,不经老师同意,甚至是不站起来想说就说的言语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插话。学生的插话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能妥善评价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一批51分以上的一类作文,甚至满分,也有一批30分及其以下的三类、四类作文,甚至零分,这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我多次参加高考阅卷,既有挥笔评定59分,成功推荐一篇篇高分作文的快意,也有反复斟酌后给6分的惋惜。我深切地感到,高考作文的成败对语文科的影响举足轻重,高考作文不能等闲视之。那么,低分作文的表达有怎样的病灶呢?高分作文的表达又有怎样的特征呢? 
滔滔扶夷江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巍巍越城岭旁,镌刻着一支团队铸就的辉煌。在清朝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曾经的后花园,在当代“乒坛皇后”邓亚萍的故居旁,在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崀山脚下,雄踞着全县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性中学——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在这所中学里,又涌动着一股鲜活灵动的血液,那就是由我们33人组成的生气勃勃、爱岗敬业的新宁一中语文教研组。这是一支工作扎实、教风严谨、团结协作的
有人概括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去过杜郎口的老师,都会说黑板铸就了杜郎口今日的辉煌。  准确的说来,不是黑板,是板书——尤其是学生自主的板书让杜郎口教育走向了世界。而板书究竟有何神奇?概括说来体现在以下两点:  (1)板书(包括板图)常常化枯燥为生动,化无情为有情,化抽象为具体,画龙点睛,既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思维欲望,又有效地降低学生理解教材的坡度
哲学境界是人们认识事物、证悟世界、追寻真理以达至的理想境界。哲学不仅仅包括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它还与思想密不可分。而以此理论来考量和衡测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会惊愕发现无论是作文的“教”抑或作文的“学”,都一直受“知识中心”的束缚,却未能或未很好地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象、周遭事物的深沉思考,涌进作文教学的视域,且用思想的甘露和生命的场景洇开,化作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哲理颗粒,导致作文教学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