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子不混 “混子曰”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23456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曾经的“学渣”把知识漫画变成了正职,还要让“学渣”感兴趣,把“学渣”讲明白
  点开“混子曰”公众号,弹出的图片是坐在马桶上撅着嘴的二混子,表情拽拽的,一行黑体加粗文字:“便秘,也可以很快乐!”
  二混子是陈磊的网名,“就是夸张的我。”小闷骚、小痞、有点坏坏的幽默感,这是现实的陈磊对二混子的概括。
  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广州场的签售会上,粉丝一时很难把一身黑色衬衫配搭西裤的陈磊和二混子联系起来。幸好,翌日深圳那场,他换了便服,蓝白牛仔外套加上卡其色休闲裤,这更贴合二混子的形象。
  采访过程中,给陈磊抛了几个梗,他都没有接住。陈磊承认,现实中的他不如二混子幽默,实际生活见闻也不特别。12月天穿丝袜的姑娘;沾满狗毛的白色地板;小区里长得像苍井空的女孩……但他经常琢磨生活,把点点滴滴糅合在一起,变成有用的片段,“办法就是多坐坐地铁。”
  唯一和二混子一模一样的,就是上厕所必定带手机。“我不看东西没法上厕所。”

“学渣”通关


  中学时代陈磊是个“学渣”。当年的历史课堂,如今在陈磊的印象里只剩下讲台上的男老师边手舞足蹈边喷口水,他听不进去,就在底下画漫画。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撑着脑袋,脑海里浮现的是《七龙珠》、《灌篮高手》等漫画书上的人物,往往一节课下来,书上好几页纸都是漫画。一到检查课堂笔记,就算老师不说什么,陈磊也有点尴尬。
  画漫画也带来好处。课余总有一群同学追着陈磊要画,大多数是女同学,甚至有隔壁班的女生和低年级的小师妹。画张人物漫画像送给邻班的小美女,然后就有话题了,偶尔还写写信,传几次信就交上笔友了。
  虽是学渣,但陈磊并不是对知识不感兴趣,相反,他对很多知识都好奇。但是年少总有逆反心理,“全班五十多个人都在听这个东西,我就不想跟他们一样。”个性很倔的陈磊想要自己去弄懂知识,他循着一个好奇的点去不断翻书、推算。
  有时候他会成功。比如物理课本上的加速度公式,陈磊自己看书推了出来,那一章节的物理成绩拿了优秀。但是大多时候,光凭自己蒙头想都以失败告终。
  屡次失败却锻炼出陈磊很强的逻辑思维,他越来越能快速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本科时,陈磊偶尔在课余时间打游戏。有一次,听说一款叫《盟军敢死队》的游戏很难玩,出于好奇,他下载了游戏,点击打开,发现里面的人名地名都很酷,他玩得着迷。但是随着通关难度增加,陈磊发现越来越多背景知识完全不懂,只记得简介里说以二战为背景。努力回想高中的历史课,什么二战的知识都没想起来。
  “我觉得必须把它给搞懂啊!”陈磊在搜索框输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的资料越多疑惑就越多。他又去买了《希特勒亲历记》等讲述二战的书。摸清了二战,“那一战呢?”他接着往前推,逐步去了解一战的历史。“虽然没有死去活来,但有问题没搞明白,我总会茶饭不思。”陈磊对历史越发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没有想过,这会发展为我的事业。”
  一边对历史充满兴趣,一边继续画漫画的爱好。
  2011年,微博流行。陈磊买了第一台扫描机,扫描纸上的手绘漫画,上传到微博。他做了一个“看图猜人”系列,画一个公众人物的漫画形象让粉丝猜,主要是为了训练自己捕捉人物特点。
  同年12月31日,陈磊推出了四格漫画《一般不扯谈》第一集——《周六上班不会有好结果》,二混子stone首次出现。“二混子”一名源于陈磊儿时喜欢看的《我爱我家》里痞痞的葛优,他想要做的事,正是像二混子一样逗乐大家。撅着嘴一脸痞相的Mr.stone、充满笑料的文字、不定时推出的图文,陈磊坚持做了三年,出了将近400集,攒了四万左右的粉丝。
  然而在动辄十万粉丝的微博上,几万粉丝不算什么。陈磊想:花上好几天编出来一个段子,粉丝看完五秒就没了,并且不会再点开了。
  “笑话是不能看两遍的。”一时之间他困惑了。
  2014年的一天夜里,陈磊睡前在床上翻看《中国人史纲》,读到东周的章节,发现东周时期的国家很多,各个国家及其君主都有鲜明的特点。陈磊边看书,边在脑海里闪现一个又一人物形象:周王是天子,王就是胖胖的……类似这样,很多诸侯都在他的脑海里有了个模糊的形象。
  不如做一系列漫画来写历史?脑袋里跳出了这么一个想法。
  陈磊回想起,很多次和公司的同事闲聊,大家都喜欢引经据典,说些历史典故,“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似乎都能侃侃而谈。但是一问到具体内容,甚至这两段历史之间的关系,大家就不知所以了。
  让每个人都读完一本历史书,似乎不太现实,那就试试用漫画这种轻松的形式来解说一下历史吧。
  一有想法就去做了,每个国家对应什么人,人与人之間是什么关系。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设计,陈磊把东周想象成一个班集体,周王为班主任,各国诸侯即是学生,其他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也纷纷有了新角色。
  问鼎中原是阿楚调戏周老师;晋楚争霸是阿楚和老晋约架;商鞅变法是小秦找家教……想法付诸现实,成了四集连载的《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制造“混子曰”


  此后陈磊停更了《一般不扯谈》,在充满笑料的漫画里塞进“硬知识”。微博推了几篇,陈磊发现这类有干货的漫画是奏效的,阅读量明显增加,观众今日读完,明日还来读一遍,不仅是一笑而过。
  2014年11月9日,赶上微信公众号红利期,陈磊拾起自己荒废了一年、只发了两段文字和一张自拍的公众号,在上面推出这些干货型漫画。
  要做有内涵的漫画并不简单,除了设计搞笑的内容,还要花时间消化“硬知识”。理工男的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磊把大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归结为四个字——因为所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样。一级一级往上摸,再顺下来的时候,知识的脉络就清晰了。   “我不研究知识,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翻阅大量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去梳理脉络。
  “你必须得学到80分才能写出一篇60分的文章。”陈磊确定好历史时期,先在网上搜集资料,再翻阅不同版本的书籍,按时间顺序选择大事件,理出它们的关系,消化掉80分的知识,去掉细枝末节,写出一篇知识含量60分的文章。
  做了五篇推文,阅读量尚算可观,但粉丝只有从微博转来的一千多个。他偶尔还是会羡慕一下“李冰冰发一个微博8分钟,就有180人评论”。
  恰逢圣诞节将至,陈磊看到身边的人都喜欢过圣诞节,那圣诞节到底是什么呢?他决定普及一下圣诞节的知识,就这样做了第一个热点解说。
  陈磊上网查圣诞节的资料,弹出几百万条信息。“其实很多知识的获取渠道都不难。”盯了整整一个上午的电脑屏幕,陈磊理出一条介绍圣诞节的线索,简单列明需要的信息,加入一些段子,或者用轻松的语言去修饰。最后构思漫画,根据圣诞老人的特征设计人物。一天成稿。
  赶在圣诞节前一天发出去,每隔几分钟,陈磊就点开一次后台刷新数据,阅读量几千几千地增加,粉丝量猛涨。意料之中,这篇《你到底懂不懂什么是圣诞啊!》在微信上火了。 “一天下来涨了九千多粉丝。”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四天,超出了陈磊的预想。第一个快速涨粉浪潮袭来。
  后来除了历史,陈磊也选择一些热点来写。他常在手机上看新闻,遇到读不懂的热点就成了他的选题。都说青蒿素,那什么是青蒿素呢?都说萨德,那什么是萨德呢?陈磊逐一解释给读者。
  科普文的专业性比较强,也是循着“因为所以”的思路,为什么有青蒿素,是因为有疟原虫,为什么我们防疟原虫,是因为有疟疾,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最终写成《青蒿素》。写完,陈磊还不放心,找来当医学教授的亲戚帮忙审查。看过没问题了才发出来。
  2015年年初,一家门户网站的编辑关注到了“混子曰”的公众号,找到陈磊,商量用漫画风格写汽车,尝试做汽车广告。做了几篇关于汽车的知识型漫画,热度很高,有汽车公司投了四万,在“混子曰”平台做广告。
  “原来这个平台真的可以赚钱!”第一笔广告让陈磊有点激动。他有了跳出来创业的念头,但眼前有能让他在上海买车买房的薪水和稳定的工作,创业是有风险的,现实又是要吃饭的,他陷入了两难。
  更重要的是,关起门来都是自己人说好,到底真的好吗?陈磊也不确定。就在这时,一个机遇又扑了过来。
  “今晚来吃个饭吧,我把泉灵姐叫来了。”2015年6月的一天,陈磊点开了这样一条信息,惊得抖了抖手机。当晚,他满怀期待来到饭店。
  饭桌上,朋友和张泉灵都在聊投资项目,“也没说要投我。”陈磊有点尴尬,只好埋头吃海鲜。饭后这件事就淡下去了。
  不料一个月后,陈磊收到了张泉灵的微信,“你这个事是不是可以商业化了?”陈磊又抖了下手机。
  其实在张泉灵看来,“混子曰”这些知识型的漫画,是典型的具有IP潜质的项目。“忽然有人拿出一百多万来证明我干得好。”这笔147万的投资给陈磊打了强心针,加上之前的组合拳,陈磊辞职了。他计算了一下,这笔钱大概够花三年,“三年有很多变数的。”
  果然,三年内画漫画变成正职,陈磊变成老板,变成拥有190万粉丝的混子哥。

“粉丝是衣食父母”


  作为自媒体,陈磊和粉丝的关系是微妙的。
  对于粉丝来说,“混子曰”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公众号,混子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错了马上承认错误!”虽然推文发出前一秒都在“抢救”,但也有“抢救”不及的时候。在《祁厅长都快挂了,再不划重点就晚了!》中出现了把领导位置放错的情况,还被粉丝留言指出。陈磊马上回复粉丝道歉。
  有时候他也充当一下“和事佬”。一些文章出来,粉丝争论激烈,见不对劲儿了,陈磊就现身劝和“都别吵了,大家都对。”混子哥一发话,粉丝们也就不闹了。对于时事热点,陈磊只解说,不评论,“评论我们做不到那种程度。”
  对陈磊来说,粉丝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但他也不会完全应和他们。有些粉丝夸他,“可见作者的历史底蕴比较深厚,才能写得这么轻松”,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门外汉。也有读者认为“混子曰”漫画的内容太浅显。陈磊的解释是,浅尝辄止比望而却步要好。他认为自己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希望读者通过趣味浅显的漫画,对某些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深入学习。众口难调,有时候笑點不够,粉丝就不买账了,“但是我这篇主要不是为了让他笑啊。”
  除了在平台上乐开怀,也有粉丝走进了后台。2016年陈磊的内容团队招募了16个人,全是“混子曰”的粉丝。“粉丝非常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本身就经过了一轮筛选。”
  面试的时候,陈磊抛给应聘者一个与其专业毫不相关的题目,要对方一周内用任何形式去解说这个题目给“学渣”陈磊听。他的标准是,能把“学渣”都讲明白了,大众就能明白了。
  十几个粉丝组成的团队,共同运营“混子曰”,每周都有选题会。会议桌前是一块小白板。每周两个人(一个负责图一个负责文)自选一个题目解说。大家在下面提建议,陈磊来敲板,标准同样是:让“学渣”感兴趣,把“学渣”讲明白。
  “就是喜欢他的接地气。”一个关注了“混子曰”两年的粉丝说。他认为“混子曰”的漫画没有拗口难认的词汇,没有刻意卖弄的文采,关注的点恰好是大众想知道的,就像真有人拿着漫画给你讲故事。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方式——探究学习方式。所谓的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给出反应釜顶盖与筒体焊接,在一侧开人孔的结构。基于开人孔的位置悖于常规,先采用常规设计方法设计出顶盖厚度,然后分别采用无力矩理论和有限元软件ANSYS作了
沈嘉柯:著名作家、影评人与文化评论家。中国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平行塔》《那么一点点美好》《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等,入选2015年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小辉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小学妹。我念大三时,她念大二。她在校报做编辑,那时我发表了一堆作品,拿了很多奖,她来采访我,写一篇人物报道。  年少的我心高气傲,中央大报大刊发遍文章,哪里会在乎校报。我反问她:你最喜欢什么书?  她说最
全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创设对话的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实现个体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全面发展……”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场所,所以它理所应成为我们最关注的焦点。提高课堂效率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利用好课堂是多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探究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
木窗。嵌在老墙上,小小的一扇,中间细木为柱.一年四季不挂帘子,像小姑娘明亮的眼睛。
“速度”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感情的重要特征。时代的转速太快,这个世界给出的选择太多,让我们都得在短时间内攫取参与者的身心,得快,得迅速获得效果。  但我依然觉得遗憾,因为感情中的甜美之处,是要慢慢呈现的,是在长久的相处中,一点一点水落石出的。  如果一段感情是一本书,半年的感情,不是完整的感情,只是感情的梗概,是内容提要,根本来不及展开任何细节。  在朋友们的故事里,在我的情感经历中,那些最美好的点点
简述了独立分量的基本原理和利用FastICA算法进行信号分离的理论依据,并通过仿真试验实现了混合声发射信号的盲源分离,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并具有
故事,是過去的事,是经历,是人生之树的根。  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人们反而津津乐道,是何道理呢?俗话说,听话听音,人们喜欢故事,估计也是如此。  有故事的人,招人待见,不独是故事,亦不仅是人,那是时光凿出的沧桑所散发的味道,一如晚秋的菊。  人的经历多了,故事都被慢慢地积淀了下来,没有沉淀,故事不远,自然就显得青涩,如同一杯牛奶,放上一晚就会变馊,若被久置发酵,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醇香来。  故事
大四下学期,我背起背包想到北京闯一闯,到北京后却发现自己在偌大的城市里格外孤单寂寞。,因为想融入一些群体.想认识一些人,我就去参加很多陌生聚会、沙龙团体等活动。但是我过于
尤其在数学复习课中,由于很多都是知识的再现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更要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注重提问的方式和技巧,为了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进行探索,使“提问”成为让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在练习中提问,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在复习课中,如果我们把枯燥的定义和定理暗含在活生生的练习中,则不仅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