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诗化教学”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的“诗化”指的是“语文教育的诗意化”,它最高的关注指向学生生命世界的灵性召唤、诗意栖居、内在体验和全面生成。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如同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语文教师要具有诗人的素养和情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诗人般的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真切的生活体验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那种“学科知识 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起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重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打动学生的心坎,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儒雅、博学和对生活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远离卑俗,注重修养,完善人格,追求诗意,从而最终触动学生的情感和灵魂,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要具有诗人一样的敏锐情感。教师诚恳真挚地表达自己观点感受的谈话,满怀激情的生动描绘,甚至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丝微妙的表情,作为真情的流露,都会在师生交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生即时的情感反应,在课堂上,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状态,应倾听学生的情感反应,做到自己的情感活动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合拍,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使双方流畅和谐地实现情感的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情绪的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双方不断地产生出课前没有的体验,形成积极畅通的情感沟通。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或激动,令学生群情激越;或愤怒,令学生义愤填膺;或悲痛,令学生哽咽无语。我们的课堂需要有令学生动容投入的情感力量。
   二、课堂教学要善于营造富有诗意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多媒体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况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在语文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下,情境创设法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学应该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创设情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可设置问题进入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特级教师于漪在教《雨中登泰山》时说:“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一课,请作者当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创设诗意的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诗意的感染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富有诗意的课堂教学语言首先要具备情感性。有人回忆鲁迅先生的授课时说:“他讲课的声音虽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去感受知识,而且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其次,富有诗意的课堂教学语言还要具备文学性。语文教师要广泛吸收掌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要依据文体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特色的文学语言去讲解,要在对课文所创造的形象和情感有充分体验和想象的基础之上来安排教学语言。有位教师在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时,这样描述道:“仰望高山,山石嶙峋,高峰直插云霄;俯瞰低处,江涛澎湃,阵阵急流拍打着紫红色的岩壁,显示江浪的声威和气势;平视江面,白浪滔滔,奔腾急泻,银色的浪花犹如千万堆积雪飘流江面,好不壮美!它反映出浪花的瑰丽多姿,充满活力。这里山水并举,高下相间,动静相应,景色极佳。这是一幅有声有色、雄浑壮丽的赤壁江山图。”这段文学性极强的语言就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染力。呆板、枯燥、冰冷、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浸润诗意的点染,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具有诗人一样的胸襟。入乎其内,指教学设计要符合科学性原则,既符合教学原理,又服务于教学目标,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语文课堂上有着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有些教师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呼声,一味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施教,无视语文课灵动的变化因子,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文教师要激活、活化知识的“种子”,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的最终目的,是要激活知识,并能够将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识播种到学生的头脑中,促使这些活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和生长。诗化语文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着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创造自由的空间。通过诗性对话,学生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找到表达的出口,可以淋漓畅快地倾吐和表达;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他们可以在对话中不断地反省自身、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完成心灵的升华与飞跃。
   出乎其外,是指教学设计不要过分拘泥于课前的死的文案设计,要讲求活的变化,力求创新,富有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当遇到预料之外的问题或是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教学《孔乙己》一文,老师提问“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只是回答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此时教师意识到学生只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考虑问题的,便继续启发道:“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残酷无情的吗?”很快学生就找到了答案:是封建统治、封建社会使人们麻木不仁的。如此使课堂充满了许多灵动飘逸的诗意。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与教师讲解内容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不要强求一致,因为语文课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一篇课文连老师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教法。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不同看法的存在为课堂知识的生成提供了契机,这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为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创生课堂诗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诗是特别讲究节奏和韵律的。诗的韵律美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能称其为诗。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要处理好学生的身心节奏与客观节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节奏须能适合生理、心理的自然需要,需注意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稳定期、分散期、反弹期的关系。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要在教学设计上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高低结合、舒卷有致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不能拖沓,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否则一味求快,学生跟不上,产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负担,当然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有时要“疏”,大密之后,定要辅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一节课的容量要适中,教学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相接太紧、太密,容易主次不分,学生也易疲劳,甚至产生腻烦心态;而知识点和训练点太少又调动不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同样会产生懈怠状态,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教学时声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声神融会、相得益彰、语调有变。当讲到重点时,语气应声调缓和,音调委婉清晰;当阐述成功时,语气应庄重严肃生动,铿锵有力;当解剖失败时,语调应沉稳、诚然有理,声调不能太高震天响,也不能嘶哑低沉,既要有高亢激情的鼓励,也要有轻风细雨的推动,一堂课有时像“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有时像“三月里的小雨”,如此高低结合、轻重交替、声情并茂,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高低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且善于适时变化,课堂教学便有了诗意般的韵律美。讲求课堂教学节奏,能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诗化教学。追求诗化的教学吧,把充满诗意的青春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语文课堂的诗意诗情中自由飞扬!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
其他文献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根据李商隐诗歌《无题》谱写的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唱三叹的旋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眼含泪水,让我们满怀感伤。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商隐的另外一首令无数读者着迷的诗歌——《锦瑟》。王蒙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双飞集》来讨论这首诗。知道这一书名是什么意思吗?王蒙把此书比喻为鸟:一翼是《红楼梦》,一翼是李商隐的诗。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哪位同学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 
湖北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正如命题组专家所说,之所以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因为作为十八岁的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活中常见的种种现象应该有自己理性的认识和成熟的态度。学会思维,学会生活是跨入大学校门积极追求健康人生的前提。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说:“今年有大量的作文题目都是在鼓励给人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延伸。这种可延展性的题目都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也是对一种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荇”的解释如下: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  根据以上文字,可以作如下理解:荇,如果生长茂密的话,即诗中的“油油的”,那是不可能看见“在水底招摇”的状态的。因为上面有椭圆形的果、黄色的
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开启诗语,怡情懿德,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中学生写诗的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品味,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并
“流水句式”是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分析绝句句式特点时的命名。  在他看来,绝句的前面两句如果是相对独立的单句,后面两句在逻辑上是贯穿一体的,不能各自独立的,便叫做“流水句式”。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离开了“春风不度玉门关”,逻辑就是不完整的。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就可以各各独立。“流水句式”的变化,“既是技巧的变化,也是诗人心灵的活跃,使得诗人的主体更有超越客观景象的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普遍感到特别困难的地方。因特殊的文化属性,文言文阅读在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加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使中学语文特别是促使初中语文教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拓展文本帮助学生解读成为课堂教学变化较明显的现象之一。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
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激发审美阅读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努力打造审美课堂,在课堂之外,将一般意义的阅读课,转换成审美读书课。通过精读,深读,研读,侧重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倾向于文本情感性审美性的渗透。然后,再返照常规课堂,将审美阅读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与实践中,努力寻求传统课堂教学与审美课堂教学之间的通道,基于高中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理想的审美性,我们的将
抒情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抒情,但是就抒情而言,也有优劣之分,能将情感抒发得富有感染力,就需要特别的功力了;而要将这种情感引得学生能生发“同感”,则更需一番努力。本文以《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为例,领略作者萧红独特的抒情风格,探究如何引领学生赏析抒情散文。  一、深度理解课本  就创作而言,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情感浓郁,深沉地抒发了她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百姓的悲悯与同情之心。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萧红的
三年前,我有幸成了赵文汉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团成员之一。三年来,在赵文汉老师和全体同仁的帮助下,我的语文视野越来越开阔,语文思路越来越清晰。2014年5月21日的下午,我又一次被赶上架,站在全市语文教师精英的前面,接受他们的“检阅”。因为今天,工作室要接受市教育局的全面考核,课堂教学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尽管接受任务的时间比较紧,但我还是在认真思考着,大的方面,包括选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