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助学 翻转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感知、领悟、实践,教师应成为引导者、倾听者、唤醒者,要创建和谐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微课短小精练,内容集中,便于个性化操作和学习,能巧妙与课堂教学相联结,让传统课堂彻底翻转,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一、巧用微课,翻转课堂,有效自主学习
  要想让学生深入透彻地学进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的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微课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当而又集中的讲授,无疑会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与课堂相连相生的,讲授内容要找准与课堂的衔接点,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有效,课堂学习更为高效。在习作《家乡的美食》教学中,我把微课内容设定为:(1)借助图片激发学生对美食的兴趣;(2)了解习作要求;(3)阅读例文,明白习作步骤。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有了兴趣才有研究美食、介绍美食的内在动力。习作要求的解读、例文的阅读、写作框架的梳理这些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在教学《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我则更侧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思路,从而让学生从自学到课堂互学顺畅过渡。于是我将微课内容设定为:(1)回顾第一首古诗,总结五步学诗法;(2)用五步学诗法自学《观书有感》;(3)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至此,微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资源的整合体,更成为了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联结课外与课内的桥梁。
  二、微课助学,推动课堂,深化交流互学
  微课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学习小环境,让学生先学先思,虽然只有几分钟,却给课堂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1.微课助学,学从“疑”中来
  以往的课堂,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微课助学的方式,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既心有所悟,又心存疑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一方面讲出自己的学习所得,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和同学、老师再进行交流,必然事半功倍。在《家乡的美食》习作指导课上,学生自主先学,提前观看微课,根据微课的指导写出了初稿。但是,写作过程中,他们发现美食的味道特别难写,不知道怎样把好吃的感觉描写出来。于是,在课堂上,师生带着疑问再次学习相关的例文。学生以小组交流讨论,分析例文的精妙之处,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让习作教学更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交流互学。在微课的辅助之下,在“学”与“講”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不仅完成了内容的架构,而且实现了细节的描写,构建了高效课堂。
  2.微课助学,学向深处行
  微课的辅助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催生了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让教学向更深层拓展。在《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并根据微视频进行自学,填写学习任务单。课上,他们先将自学所得进行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而后汇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在微视频的辅助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对古诗的理解。因此,微课助学下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延展性,具备了深层探索的可能。于是,我让学生大胆质疑,带着“作者描写方塘,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再深入读诗,讨论方塘和读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一学习哲理诗的方法。又和学生用这种方法共同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再延伸到以往所学习过的哲理诗,找出哲理诗的共性所在。在微课助学的课堂上,学生所习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见微知著”,微课虽短,却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微课虽小,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与微课相辅相成,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摘要:一直以来,经典诵读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广大的小学应当继承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获得文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对此,学校应根据学生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的诵读更具针对性,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开发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获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