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60-01
  
   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确立较宽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成长给足空间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来感染鼓励学生
   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兴趣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四、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强化成功体验
   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体育课都要针对教学内容布置适量作业,或口头、或思考、或小运动量的素质练习。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关键词:阳光体育 课后作业 课外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49-01     “阳光体育”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放,把这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教学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逐渐形成牢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0-01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理念也逐渐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转向完整的体育评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习体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特别是身体、心智和生理都同样处于转型期的学生。笔者根据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各种因素,对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体育兴趣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一、中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48-0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甘薯芽苗在苗床常发生不定根即所谓气生根,这是在育苗过程中管理不善,遇高温高湿,由薯苗沙面以上叶柄基部的根原基发育而成的。据三年来的13处试验证明;有气生根的壮苗比无
摘 要:随着残疾人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适应残疾人参与排球运动的愿望,残疾人排球应运而生。扣球作为最重要的得分手段,而扣球中的击球技巧更是扣球的关键一环,本文对坐式排球中击球技巧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坐式排球 扣球 击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1-02    一、坐式排球扣球击球的概念     扣球击球
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接近2亿,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工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强度的作业,营养需求相对较高。但由于收入偏低、营养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7-01    俗话说:“别人嚼过的的馍不香。”系统复习课是以梳理巩固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以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型。有的教师在上系统复习课时,总是先进行一大段复习讲解,把前阶段的内容电影式的重新回放,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炒冷饭”越炒越无味,复习的效
摘录按期记载无性系茶树关于干物质产生和分配的若干资料。考查干物质产生与分配时曾发现,随着树龄增长,木质部组织比例增加而叶量比例减少;但根系比例似乎并不随树龄而有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59-01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数学素质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从素质的定义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来阐述:数学素质是学生(主体)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