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综合实践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某一事物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必须引领学生去亲自参加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同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也得以加强.,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某一事物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必须引领学生亲自参加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古人早就明白到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而获得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知”与“行”统一起来。事实上,笔者从教十余年的经历见证了:在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变“单一式”学习为“合作式”学习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流,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合作学习使一些性格外向的、交往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便会使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气氛活跃,实质是给一部分学生创造了自由说笑的机会,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科学的分组。(2)明确学习主题和责任分工。(3)交流方式的问题。通过交流展示每个人的思想,激发学生讨论,提高理解的质量。不论什么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题任务都一定要转化成问题。因为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合作情境、探究气氛、问题解决等,都需要教师的设计、提供、营造和引导,需要教师的引导,以保证其发展的方向正确,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合作学习和研究。
  二、变“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机械、封闭、枯燥、压抑,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语文综合性实践则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转变,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近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2)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内容除了文本,更应包括多元信息:书面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社会传闻、多彩生活、未知领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等等。(3)学习过程的开放。在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专题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组织,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活动的得失和经验教训,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作为活动的成果去鉴定评价。学校领导不但要鼓励语文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4)学习结果的开放。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等。(5)师生关系的开放。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过去那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那种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课堂允许适度的“乱”,特别是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学。
  四、变“纯语文式”学习为“学科渗透性”学习
  语文实践活动理所当然以语文课程为主,但亦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这就需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整合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代信息会对人才的需要。
  五、变“书面考查式”学习为“综合评价式”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可以用书面考卷来测试成绩,它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可以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评定学生的活动成效,评价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写活动报告、调查报告、小小论文、倡议书、方案设计等。在评估时更应重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为主。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指导方法到位,把自己位置摆正,多思考,广学习,就一定会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其他文献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煮青蛙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加水后用小火慢慢地加热。青蛙虽然约略地可以感觉外界温度的慢慢变化,却因惰性与没有立即必要的动力往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高产遗传育种室育成。1998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产量表现:1992~1994年在全省各地适应区进行试验示范,产量在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要读懂文章说明的内容及说明的对象;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能用此分析问题;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等。在实际的说
期刊
本刊第9期公布了第一辑发现排行榜及参评读者获奖名单,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榜企业、企业家及广大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表达了对此项活动的支持与关注。现将第二辑发现排
摘 要: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孩子表达能力弱、朗读水平相对较低,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都普遍存在着缺乏朗读兴趣的表现,这给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关键词:提高 农村小学生 朗读 培养 水平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
花生对硼很敏感,土壤严重缺硼会使花生出现“存壳无仁”的症状,限制花生产量的提高,在缺硼的土壤上施用硼肥是一项投资少,收益高,施用技术简单,容易推广的措施。1 花生施硼
2000年以后,随着煤矿综采工作面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回采巷道的支护越来越困难,对煤矿的各项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制约,研究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势必对实现煤炭生产的安全、高产
在教学中,一切知识的接触和吸收都必然要经过阅读环节,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奠定着学生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因而,阅读成为了语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素养则成为了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