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授课与网络授课的知识传播效果差异及影响机制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级、2020级共1630个本科生样本,实证分析现场授课与网络授课两种授课方式造成的知识传播效果差异,以及网络授课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给定匹配样本其他特征相似的前提下,网络授课学生的卷面成绩显著低于现场授课学生;除了教学软环境特征和受教育者个人特征外,课程交互性是影响网络授课效果的重要原因,相比于完全无交互,教师通过音视频向学生直播教学、提升与学生互动的强度,均能显著提升网络授课的教学效果.基于实证结论,提出应审慎地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推广网络教育模式、在网络教育试点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试点群体的选择、网络授课应更加重视师生互动等建议.
其他文献
分析九年级英语复习阶段教学的特点,认为基本以知识的“灌输”和练习为主,使原本不活跃的课堂变得更加乏味,教师和学生极易产生疲劳和无趣感.提出适当在课堂中加入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发展.探讨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理论基础、游戏的特点和类型.从复习的角度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的策略,并进行反思,从而为九年级英语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就,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还面临诸多挑战.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政府主导、深化改革,政府、社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通识教育正在成为我国众多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中不断趋热的话题,在此语境中,我们有必要立足事实层面的观察,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整体状况形成相关理性的认识.通识教育体现了美国本科教育特色,但它并不是国际通行的模式;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多种模式,表现为丰富多样性与差异化的特征;通识教育理念与践行之间总难免存在落差,效果因人而异,宽泛与专深之间始终存在无法消除的张力.在借鉴美国经验过程中,我国高校需要探索适切自身办学传统与学科专业资源条件的通识教育模式,采取理性与务实的行动策略.
美国学者金介甫翻译的小说《边城》备受推崇,成为推广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典型.以该英译本为对象,选取常用词green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英译本在灵活运用词性、构词方法和准确传达原文所指上均有独到之处.提出在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大力培养语言使用意识,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更好地服务今后的对外文化传播.
分析传统英语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度学习、评价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关系.从一般学习的初中英语理解活动评价、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评价、融评价与活动于一体的评价三个方面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认为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评价的实施都应基于目标并回归目标,且评价贯穿活动始终,从而实现多元化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这是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深水区”与大学转型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转型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命题,也是新时代我国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闯过“深水区”.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宏观背景出发,简略回顾西方高等教育历史上的“冰河期”,列举我国高等教育“深水区”的诸多现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深水区”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深水区”既是一种预警和危机意识,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转型发展是闯过高等教育“深
主题绘本阅读教学是提升初中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教师要依据绘本主题、内容和特点,开发具有深度探究价值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绘本资源,设计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课外自主阅读习惯.以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n the World绘本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发和应用主题绘本资源.
分析课堂导入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探索将图式理论应用到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环节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启动语言图式的导入活动、启动内容图式的导入活动、启动形式图式的导入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实用、高效的阅读课堂导入方法,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教材工作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一流教材造就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学者,铸就一流大学.当下,社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全球化、智能化、新时代等挑战,高校教材建设应处理好知与魂、术与道、教与学、质与量、引与培、源与流等六个关系,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积极构建教材工作新格局,推动教材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