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至死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1223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一点儿,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你自己。
  ———沈从文
  仲夏的清晨,沱江还是睡眼惺忪的样子;沱江两岸吊脚楼的屋檐短短的,阳光毫无阻挡地进了屋;竹篷船醉醺醺地在江面上打着转儿,戴着斗笠的面庞黝黑的中年船夫们隔江问候着。
  沈从文出生和安眠的地方,一个在老城的中心,一个在城外的听涛山上;一个游人如织,一个冷清如斯。但其实所谓的墓地,不过是一眼冷泉旁的一块墓碑。他的骨灰一半埋在听涛山上,一半撒在沱江里。沱江奔腾而去,在深山转弯处化为游丝,却总还让人疑惑是否再远一些便有翠翠撑着她的渡船。不知为何联想到三毛的《写给自己》:“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而这又是极孤独的诗。
  依《从文自传》来看,沈从文少时是很顽劣的,总是逃学疯玩去,且编就谎话应付学堂和家里;但同时他又会一个人看云看水看一切:“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我脑海中大致能勾勒出一个外向又敏感的孩子模样。这样的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敞开心胸。
  他的墓前有块石头,石头背面是张充和“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评价,正面是他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挺奇怪的吧?排除掉先生自认为思考方式正确这一自负的理解,更有可能是:人只有在抽离出来面对自己时,才能理解“我”所要的,认识“人”所要的。先生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但找寻人性的过程,大约就像落入冰冷深蓝的名为孤独的海里,看到心底住着另一个我吧。
  沈从文写自传时笔触很温情,像“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对往日充满温情。
  但他又像个老人,絮絮叨叨的,把记忆中的很多小事摊开了细细说。我一字一句地读着,看完只是后悔之前为什么没有耐心地去看《边城》———读先生的文章向来最没有负担,因为他在文中不追加些冠冕堂皇的意义。可是说实话,这些文字的内容却不那么美好。当回忆自己的從军经历,他写到青年士兵对待尸体的方式:“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仿佛做完了一件正经工作,有别的事情的,便散开做事去了。”这是悲哀且恐怖的语调,与鲁迅文中的看杀人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
  但先生在没有接受世俗的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前,先从自然处学得水到渠成的人性,再去启蒙所谓的处世智慧,并在身处社会时不忘他最初的那点所得———被城市人称为“乡巴佬儿”的特质。他在当兵驻扎怀化镇时,烟馆门前有个妇人,看见将领便抛媚眼,看见普通士兵便别过头去,表示贞静。对此,沈从文说:“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它,注意到这些时,始终没有丑恶的感觉,只觉得这是‘人’的事情。我一生活下来太熟悉这些‘人’的事情了。”说他“赤子其人”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这样的人被隔离在时代之外,终其一生孤独。他的妻子张兆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而在当今时代,在我看完薄薄一本《边城》试图总结出什么宏大的意义时,在我将他定义成林语堂式的闲散时,我也是不理解他的。
  孤独的人从不会把孤独轻易呈现。
  凤凰的夜充斥着白兰地的味道和霓虹灯的光影,酒吧里的重金属乐器仿佛要敲打到不死不休。而在早晨游人未进老城时,或是人们宿醉未醒时,或是慵懒的正午时分,街上没有拥挤的人流,我能看见天光未明的暧昧的淡蓝色苍穹,看见朗朗日光下古建筑妩媚的飞檐翘角和质朴的原木色,看见浊了的沱江和古旧的颓唐。
  凤凰的孤独是分时段的,是浅层的,沈从文的孤独是在骨子里的,孤独至死。
  我看王淇颖
  淇颖是一个认真勤奋、全面发展的孩子。她热爱阅读,勤于笔耕,目前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近三十篇。她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文章语言有感染力,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她热爱旅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以及海外多国,名山大川、名人故居、博物馆给了她许多人生启示和创作灵感。她也很喜欢运动,曾在人大附中羽毛球、足球比赛中获得佳绩。———家长
  她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在一方斗室中品读墨香,在长途旅行中体味山河秀美、生活锦瑟,用韧性和勤勉滋养心灵。或访古遥想,或即事抒怀,她用心中的笔书写自己的青春印记。她高高瘦瘦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既怀揣仰望星空的梦想,更脚踏实地迈步向前。———同学郭丹阳
  无论是她的人还是她的文,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即纯、真、美。她是真的“喜怒形于色”,永远以赤子之心拥抱生活,这在她的文章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悸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一次相逢、思想恣意遨游的洒脱,都随着她优美真诚的文字流淌进读者的心中。———同学冯雨新
  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用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将所见所闻与独特的思考融合起来,形成充满情感又不失理性的文风。她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可以把复杂深刻的文化内涵讲得深入浅出,带领读者感受文化的魅力。———同学刘赫轩
其他文献
海绵宝宝者,动画之人物也,居于深海大菠萝中,有一宠物名为小蜗;有一邻,人称章鱼哥,喜静,善吹单簧管。  一日,海绵宝宝与其友派大星嬉于屋下,适逢章鱼哥小憩于屋内,深恶之,故开窗吼之:“尔等于此做甚?尔等必欲戏于此,休扰邻。”派大星无觉察,其声音之高,可震深海。海绵宝宝引派大星于珊瑚群中,遇一水母,欲捉之,误撞鱼钩,随之临岸。派大星大惊,语章鱼哥,奈何章鱼哥不屑也。派大星即孤身寻之,未果,以为绵兄徒
《论语》这部书,中国人读了两千年。古人读《论语》,或为经世致用之资,或为科考中举之阶。而我们今天读《论语》,另有独到的价值。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讀《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是因为:  一方面,包括《论语》在内的古代经典作品是文化与精神的纽带,一头是当下的我们,一头是历史。它们是中国人的精神的根,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  另一方面,《论语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民谣歌手赵雷以这样一首清澈、纯净的《成都》走进了大众视野,一首简单的曲子却超越了许多所谓“神曲”;《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高中生武亦姝,气质淡定从容,在赛场上一鸣惊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身上震撼人心的力量,源自安静中追求的纯净。  安静,即不躁动。相比于自然界的无声,深层次的安静来自生命的內在。“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就是对安静最好的写
5月26日,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该消息传到中国后,被各路“专家”们折磨久矣的民众,纷纷呼吁要同国际接轨。    如果意大利的7名地震专家生在中国  邓海建  http://opinion.hexun.com/2011-05-28/130047903.html  倒霉的意大利地震专家,竟然因为“
“老张,买早点去呀?”  “哎,买早点去。”老张颤颤巍巍地跨上永久牌自行车,车子年头儿太长了,骑起来叮当乱响。他当兵去新疆前就有这辆自行车了。老张隔着卡其布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枚奖章,奖章还在,棱角分明,安稳地躺在裤兜里,让他安心。  “油条、豆浆,豆浆要绿豆的。”  “好嘞,張大爷。”  老张接过塑料袋,正要走,被人叫住了,是多年的街坊老李。  “哟,老张,你这是掉了个什么呀?”老李手里正举着那枚奖
社团简介  山东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初创于1984年10月,同年加盟“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谊会”,此后多次被评为“中学优秀文学社团”“全国百佳文学社团”“全国十佳中学生文学社团”。  小荷文学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下设编辑部、拟稿部、通讯部、记者部;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作文竞赛、文学沙龙等;有众多优秀的创作成员,微山一中在校生近6000人,众多热爱写作的青年学子积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曾说:何谓文化7文化就是我们的人生,只是并不指我们每个人个别的人生,乃是指一个大群体的人生,乃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文化是有传承的,文化传统便是民族的一部生命史。他引用《论语》中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说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活的,是在每个人身上的践行。钱穆先生还说,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是教人怎样做一个人。中国文化的延续,主要靠一种传承,一种世世代
题目  2018年11月,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学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何去何从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2018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大家谈”栏目提出此类争议,有人认为“惩戒教育势在必行”,也有人认为爱的教育才是根本,“惩戒教育大可不必”。  请从“惩戒教育势在必行”與“惩戒
“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读到这儿,我的眼泪不可遏制地夺眶而出。  我说不清那一刻流泪的原因,是对书中翠翠爷爷的不舍与叹惋,还是对翠翠的同情与可怜?或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其实是我对翠翠的埋怨。如果她肯早早地告诉爷爷她的意愿而不是一味脸红逃避,如果她能斩钉截铁地拒绝天保也不至于让爷爷驮着命债的负担,如果她可以体察到哪怕一点点爷爷情绪的异样……那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说到刚才故事中哪个人物让人感触最深,我想很多人一定会说胸襟宽广的鲍叔或招贤纳士的齐桓公,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管仲。他的奋斗之路或许与鲍叔不同,但胸怀天下的成色始终如一,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人或许会说,管仲不是故事里的反面角色吗?他先是暗箭射中公子小白,又在公子纠失败后追随齐桓公,这样的不忠贰臣,何以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大家是否思考过,管仲在追随二主的个人选择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