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美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读到这儿,我的眼泪不可遏制地夺眶而出。
  我说不清那一刻流泪的原因,是对书中翠翠爷爷的不舍与叹惋,还是对翠翠的同情与可怜?或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其实是我对翠翠的埋怨。如果她肯早早地告诉爷爷她的意愿而不是一味脸红逃避,如果她能斩钉截铁地拒绝天保也不至于让爷爷驮着命债的负担,如果她可以体察到哪怕一点点爷爷情绪的异样……那爷爷就不会在这场暴雨中死去。
  可是转念一想,我又没办法怪她。一个十四岁的乡间女孩,哪里分得清什么喜欢与不喜欢,又哪里掂得清婚丧嫁娶。她心中只有那晚薄雾氤氲的江面,和白塔下的树木葱茏;只有年年掠水越山而来的“蓬蓬鼓声”,和大鱼会把你吃掉的俏皮话;只有那翻越碧溪岨悠悠然的歌声,和梦境中一簇簇肥大的虎耳草。沈从文在小说中用了很多意象,有白塔,有渡船和虎耳草……它们承载了一个十四岁女孩青涩而纯真的韶华。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种环境,面对心中萌发的情愫,快乐又忧愁,忧愁又快乐。
  所以我對翠翠的感情是矛盾的,想怪却不能怪。这样的矛盾促使我急匆匆地想要赶紧看完结尾却又不忍心———不想看到更多的悲剧,却又期盼着出现转机和希望:阅读的心情亦是矛盾的。
  最后的结尾似是慰藉了我的矛盾,或者说,它认可了我的矛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假设傩送再也不回来了,那难免太过悲凉,所以他“也许明天回来”,又呈现出一点儿希望。我在想,或许沈从文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种结尾更好,或许他就是故意为之。哀伤自是无可避免,但他最后将你引导到希望里。
  想到这儿,忽然觉得《边城》有一种《诗经》的风范———不讲什么所谓的道义,不讲我追这个女孩你作为兄弟就应让步,它只是一点点铺陈开这个故事,一点点展开湘西的乡间画卷,很慢,很从容,所以很美。
  《氓》中用桑叶来比兴女子的年轻与衰老,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从最初青春貌美的欢愉到最后人未老珠却黄的哀怨,没有是非对错,只是生命不同阶段的状态。我想,对翠翠而言,她的桑叶就是渡船。小时候看爷爷摆渡,大了帮爷爷渡船,直到最后那场大暴雨,泊在岸下几十年的渡船被冲跑。渡船是她十四年生命的见证,就像桑叶从绿到黄,从茂盛到凋零。老渡船的失去,是不是正意味着,她无忧无虑有人庇护的生活终一去不复返了呢?但翠翠在故事中的结局却没有《氓》中那位“泣涕涟涟”的妇人那么凄惨,或许是因为她又有了新的渡船吧!即便新船不同往矣,但起码它会让人觉得,她的生活依然有盼头,她的桑树还能再一次抽枝发芽。
  人说沈从文的《边城》在美学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美在什么地方呢?“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边城》应是美在矛盾,美在哀伤中又留有希望,美在《诗经》般的情怀吧!
其他文献
事件回放<<<<  這个夏天,“无糖”“代糖”“0热量”成为年轻人选购食品时的关键词,市面上出现了以此为招牌的饮料、酸奶、零食等各类产品。在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下,不少人认识到过多食用糖的危害,比如会导致肥胖、加速衰老等健康问题,代糖产品精准地捕获了年轻人既想健康又难舍美味的心理。  时事鲜评  年轻人想“鱼和熊掌兼得”的需求带动了代糖市场的繁荣。但代糖产品真的健康吗?长期食用代糖产品是否会带来副作
对于四岁那年发生的那场事故,我脑海里的记忆只剩下围成圈的人、医用弹力套、褐黄色的天花板以及钻心的痛。  2008年秋,我意外地弄翻了一锅滚烫的开水。据爸爸妈妈回忆,他们发现我的时候,我正趴在地上,在用尽全力哭喊。妈妈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绝望的同时,手足无措地褪去我身上的衣服……我虽然记忆模糊,但当时的感觉却刻骨铭心:冰凉、刺痛,全身都在痛,仿佛整个身子都被针扎了,遍体鳞伤。医生告诉爸爸妈妈:“并未伤
海绵宝宝者,动画之人物也,居于深海大菠萝中,有一宠物名为小蜗;有一邻,人称章鱼哥,喜静,善吹单簧管。  一日,海绵宝宝与其友派大星嬉于屋下,适逢章鱼哥小憩于屋内,深恶之,故开窗吼之:“尔等于此做甚?尔等必欲戏于此,休扰邻。”派大星无觉察,其声音之高,可震深海。海绵宝宝引派大星于珊瑚群中,遇一水母,欲捉之,误撞鱼钩,随之临岸。派大星大惊,语章鱼哥,奈何章鱼哥不屑也。派大星即孤身寻之,未果,以为绵兄徒
《论语》这部书,中国人读了两千年。古人读《论语》,或为经世致用之资,或为科考中举之阶。而我们今天读《论语》,另有独到的价值。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讀《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是因为:  一方面,包括《论语》在内的古代经典作品是文化与精神的纽带,一头是当下的我们,一头是历史。它们是中国人的精神的根,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  另一方面,《论语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民谣歌手赵雷以这样一首清澈、纯净的《成都》走进了大众视野,一首简单的曲子却超越了许多所谓“神曲”;《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高中生武亦姝,气质淡定从容,在赛场上一鸣惊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身上震撼人心的力量,源自安静中追求的纯净。  安静,即不躁动。相比于自然界的无声,深层次的安静来自生命的內在。“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就是对安静最好的写
5月26日,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该消息传到中国后,被各路“专家”们折磨久矣的民众,纷纷呼吁要同国际接轨。    如果意大利的7名地震专家生在中国  邓海建  http://opinion.hexun.com/2011-05-28/130047903.html  倒霉的意大利地震专家,竟然因为“
“老张,买早点去呀?”  “哎,买早点去。”老张颤颤巍巍地跨上永久牌自行车,车子年头儿太长了,骑起来叮当乱响。他当兵去新疆前就有这辆自行车了。老张隔着卡其布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枚奖章,奖章还在,棱角分明,安稳地躺在裤兜里,让他安心。  “油条、豆浆,豆浆要绿豆的。”  “好嘞,張大爷。”  老张接过塑料袋,正要走,被人叫住了,是多年的街坊老李。  “哟,老张,你这是掉了个什么呀?”老李手里正举着那枚奖
社团简介  山东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初创于1984年10月,同年加盟“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谊会”,此后多次被评为“中学优秀文学社团”“全国百佳文学社团”“全国十佳中学生文学社团”。  小荷文学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下设编辑部、拟稿部、通讯部、记者部;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作文竞赛、文学沙龙等;有众多优秀的创作成员,微山一中在校生近6000人,众多热爱写作的青年学子积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曾说:何谓文化7文化就是我们的人生,只是并不指我们每个人个别的人生,乃是指一个大群体的人生,乃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文化是有传承的,文化传统便是民族的一部生命史。他引用《论语》中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说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活的,是在每个人身上的践行。钱穆先生还说,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是教人怎样做一个人。中国文化的延续,主要靠一种传承,一种世世代
题目  2018年11月,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学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何去何从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2018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大家谈”栏目提出此类争议,有人认为“惩戒教育势在必行”,也有人认为爱的教育才是根本,“惩戒教育大可不必”。  请从“惩戒教育势在必行”與“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