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存中的亲情拷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不仅直面外部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面对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鲜活地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王蒙小说《青狐》的独特性所在。本文从青狐母女、钱文父子及钱文夫妻的关系入手,探询每个现代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而展示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性。由此直逼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青狐》 亲情 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认为在这一切社会关系中,存在于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亲情维系是至关重要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方蕤在《我的先生王蒙》中说:
  “人需要爱,没有爱的人生是沙漠里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
  王蒙在《我是王蒙》中也曾说:
  “家庭是爱的结果,是爱的载体,是爱的‘场’,而爱是家庭的依据,家庭的魅力,家庭的幸福源泉。有了爱,生存是生存的见证,交流是交流的见证。夫妻、父子或母女,互为生存的依托和见证。没有爱,也就没有了生存,或者虽生犹不生。”
  和睦融洽、理解关爱固然重要,但在这些“爱”的名义下还隐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藏于内心深处的陌生、自私和无法沟通的悲哀。
  阅读《青狐》,你能明显地感受到“青狐”母女关系的紧张和舒缓、对立和同一。王蒙在小说第一章就鲜明地突出了她们相同的命运和相互的关系:
  “实际上她们娘儿俩都没有而名义上都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朋友,没有感情的依托与灵魂的依靠。然而她有娘,娘有她,娘就是她的,她就是娘的。她就是娘的丈夫、情人、孩子、朋友、所有。”(《青狐》)
  在这双代一体的关系下,我们看到母亲已经不仅仅把卢倩姑当作女儿,而是生活的唯一,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此,母亲要传授给她所有生活的经验:
  “生为一个女人,这就是最大的罪孽。我从小就想,有一个人真的爱我,哪怕他是一个要饭的花子,我也愿意跟着他走遍天涯海角。为了找到这个人,我可以不要脸面,我可以毁了我自己。这不是冤孽是什么?可是,别傻了,没有,没有的。所有的亲人都是生人,所有的爱人都是仇人,所有的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和不中用的。”(《青狐》)
  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是她用爱情换来的切肤之痛,是她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疤。在母亲与亲人、爱人的交往中,她感到的只有陌生,只有仇恨。由于自己婚姻上的失败和痛苦(第一次与自己看上的男人私奔而生下女儿卢倩姑,后来那个人抛弃了她。再婚更是一败涂地),而不愿意让卢倩姑走她的老路。从母亲的角度说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处于保护的目的,她要窥探卢倩姑的一切,掌握卢倩姑的一切,包括灵感。
  诚然,母亲是爱卢倩姑的,但这种亲情带有独断性、专横性、排他性、占有性。因此,对于极具生命欲望的卢倩姑来讲,这种“占有式”的爱给她带来的更多体验不是关爱,而是压抑,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抗意识。而且,这种反抗意识是在彼此冲突对立中渐渐聚集起来的。所以,在她寄出稿件以前母亲就暗中通读了她的手稿,这使她觉得别扭。当她执意嫁人的时候,母亲就伤心愤怒。当她嫁给小领导时,母亲摔碎了卢倩姑姥爷留下来的茶壶。当她嫁给小牛时,母亲绝食近一个星期。在卢倩姑看来,母亲的做法充满了敌意,在母亲的庇护下,一个男人也留不住。而且,当卢倩姑还在回味讨论会上的种种经历,对前途沾沾自喜时随即就听见了母亲的咳嗽,无疑,这是母亲察言观色后的提醒。尤其在第十章中,当卢倩姑握住杨巨艇的手,而杨巨艇也把卢倩姑搂在怀里的时候,母亲的咳嗽声再次郑重地响起。卢倩姑感到母亲“真该死”。
  所以,卢倩姑无形中对这种母爱感到恐怖、窒息、痛恨、甚至仇视。从她的内心来说,母亲的忠告成为她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在此情境下,卢倩姑对母亲不自觉地由亲近走向敌意和反抗。她穿上中式对襟缎子面花棉袄,外罩旧蓝布罩衣,戴上两只洗得灰里透白的套袖去参加“文学走向”讨论会,而且绝不告诉妈妈干什么去,“让她猜去吧”。只有这样,她才觉得是对妈妈的一次极大胜利。也是从那一天起,她变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更名“青姑”,喜欢与母亲作对、与自己作对。当她由于做过与杨巨艇一起放纵的梦境之后,铁心就叫“青狐”。名字的改变让她觉得也是对母亲、对生活的一种抗议、一种胜利。最为戏剧化的一幕就是她失眠的时候,母亲敲响了门,而卢倩姑假装“睡”。母亲坚持敲,卢倩姑坚持“睡”,敲了五分钟,睡了五分钟。这一细节真实地把母女关系的对立推向了白热化。最后,对女儿了如指掌的母亲对着门缝告诫她:
  “不要相信文艺人,不要相信作家诗人,不要相信名人!……”(《青狐》)
  此时,卢倩姑真想开门一头撞死母亲。在她的心里,母亲就是她身边的恶魔。有母亲在身边,她就不会有任何爱情,不会有幸福和家庭。母亲从小占领了她的全部灵魂和生命,二十四小时侦察她、监控她、指挥她、干扰她。辅导员、小领导暂不必说,单说小牛,如果不是母亲不吃肉丝蒜苗和不收糖炒栗子,也许她和小牛还是能过日子的。这一切根源就在于母亲有毒的爱、排他的爱、自私的爱、占领式的爱!所以,她再也不想要母亲的爱了,这种“爱”毁了她本该可能拥有的一切。可是,当她开门看到母亲半秃的白发、半驼的身体、眼角的泪水时,就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此处描写太真实了。回首过去,在每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与母亲不都有过这种尖锐的对立吗?由此,可以看出王蒙对于生活了解得太深入了。他把两代人的隔膜、冲突和些微认同全部真实地表现出来。虽然卢倩姑和母亲的关系趋于缓和,但内心的冲突依旧。在她的心目中,高大的男性身影绝对不能和母亲共享。作为抗争,在她陆续得到稿费后买了一张西洋裸体画和一小瓶法国进口香水。刺激性的气味使她的植物人继父感到窒息,而裸体画竟使继父一命呜呼。此时,卢倩姑感到的是向母亲复仇的快意。因为,她生命中男人从来都是一个个向母亲汇报,最后一个也留不住。而继父的存在,就是她与母亲不平等关系的明证。可是母亲对于继父的死迁怒到了卢倩姑的身上。甚至在半夜,母亲为了破坏掉西洋画而摔断了小脚骨。就这样,两个女人互相敌视着、较量着。与此同时,母亲好像更加同情自己的女儿,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奏响的依然是不和谐音。当杨巨艇因迟到五个小时而得到卢倩姑的抱怨和牢骚时,母亲却处于热情亢奋之中。母亲曾为了找到杨巨艇不顾还没有完全长牢的小腿而在门外站立和枯坐了五个半小时,而当卢倩姑知道后却离家出走了三天。当卢倩姑捧着王模楷的《夜之海》嚎啕大哭并下结论世间没有哪个男人真正值得她爱时,老太太吐出三个字“杨巨艇”。而此时,卢倩姑发疯似地狂笑起来,大骂母亲“滚”。在她出国访问的前一天夜里,由于精心打扮自己和冲澡把已经患血栓症初期的母亲惊醒了,母亲发出抗议的声音,然而,卢倩姑却洋洋得意。之后,卢倩姑与母亲的关系更为冷淡,母亲的疾病迅速发作发展。
  纵观这一对双代一身、双人连体的母女命运,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隔膜、难于沟通贯穿于故事的始末。卢倩姑把母亲看作是间谍、窃听器、隐蔽的摄像镜头,从卢倩姑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一种压抑和反抗,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母亲曾声泪俱下地对卢倩姑说:“我可是一切都为你啊!”所以,母亲处于爱护、保护的目的关爱她的一举一动,从母亲的角度说,这好像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母亲越是爱她,她的反抗就越激烈。事实上,俯看芸芸众生,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却是普遍的真实存在。悲剧的双方都没有错,然而由于爱的方式的错误使双方的隔阂嫌怨越积越深。所以,王蒙写出了所谓亲情鲜为人知又人人能感受到的更为真实的一面,即由于不能真正地理解沟通,亲情变得模糊陌生而充满敌意。也许,这也正是《青狐》要表现人生的困惑与悲哀之一种吧。
  如果说卢倩姑母女的较量比较隐晦曲折的话,那么,钱文父子的冲突就显得更为直接表面化。如果说卢倩姑母女引出的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思考的话,那么,钱文父子引出的是现在和未来的对话。钱远行代表着正在成长的未来一代,他们对生活有一点玩世不恭,嘲笑人生甚至向往死亡。钱文对此充满困惑。所以钱文曾因钱远行加入路边吉他队弹唱带有悲观散乱凄凉情调的曲子而不快,后来又因钱远行印刷非法出版物被带到派出所问话而大骂儿子“混帐”。可钱远行却说钱文那一代人是真正的党的儿子,太可怜了。在钱文看来,钱远行就是信仰迷失、理想失落的一代。在钱远行看来,钱文不属于当代。父子的冲突由此尖锐起来,二者无法沟通理解。然而当钱远行知道钱文动摇任职的消息后却摇唇鼓舌地说服他去任职。尽管钱远行与焦姓女孩的结合使钱文、东菊感到十二分的不开心,但几年之后,钱远行竟然通过焦家关系一步登天,成为极被看好的一位“官商”。而且开着宝马,享受着现代化的娱乐项目与健身运动。由此可见,钱远行的确比钱文对时代信息的反映敏锐得多,在他对社会的了解中,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要远远大于理想信念。所以,钱文那一代的价值观念在新一代身上正在逐渐地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不同的生活经验、时代气息使传统的价值观在传承上出现了断裂。由此,钱文感到儿子变成陌生人。
  同样,钱文与东菊的关系在新时代也表现出了新气象,他们的关系不是拉近了,而是疏远了。过去,当他们被打入另册、被主流社会遗忘时,精神是自得的、不败的。他们是患难与共、无话不谈的好夫妻。甚至在生活琐事上偶有不悦,也能很快地化解。比如在“季节”系列中,东菊特意换了衣服,做了头发,而钱文却未有半点惊喜。东菊很不高兴,可后来,当钱文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东菊还是与他和解了。而今,东菊好像与他更为不协调不搭茬,甚至竟不说一声地离家出走了。过去,他们是很容易交流沟通的。现在,东菊却变得忧郁了。当然,钱文认为这可能是生活琐事所致。一次是东菊说电表跳了两次闸、电熨斗有问题,而钱文却在想问题、想诗句,以致晚回答了两三秒钟。最后东菊表现了她的失望。当钱文再准备大谈电表闸盒问题时,东菊表现出的却是沉默。另一次是东菊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电话从八楼跑下跑上累得气喘吁吁,当她把这件事告诉钱文时,钱文脸上出现的是厌恶的表情,并且没有及时回应。为此,东菊哭了。掩卷沉思,这些琐事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是蕴含着社会时代风云的变幻。钱文经常参加这个会那个会,而东菊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好像步入正轨,但人的精神却由此变得紧张起来。所以,有趣的是,当钱文不必任职时,东菊却当起了政协委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更大的空间并没有使人们亲密一致,而是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分歧。思想意识出现了各种的隔膜、迷茫乃至价值的断裂。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不仅直面外部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面对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鲜活地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探询每个现代人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而展示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直逼现代人的精神情感、道德伦理意识、个体生命形式,正是《青狐》的内在价值所在。人对他人的存在由亲情走向陌生,这是否有一点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的色彩呢?由此,《青狐》引出的是对个体意识存在的关注,是对至真亲情的思考,也是对共生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再度拷问。
  
   参考文献:
   [1] 王蒙:《青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方蕤:《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王蒙:《我是王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扬:《走进王蒙》,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王蒙:《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7]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白素梅,女,1974—,河北隆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魏俊玲,女,1972—,河北阜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造型观一直是围绕“形”和“神”展开的。写其“形”是为了传其“神”,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历代画家对于“传神”问题的重视,至今仍然是中国画论和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传神论使中国画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非但没有弃“形”求“神”的意思,反而丰富了内涵。新时代的中国人物画家需要通过更多的艺术实践不断去总结和完善它。  关键词:中国
期刊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  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  ——摩罗   人生之“出走”和“回归”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期刊
摘要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关涉死亡主题的小说文本以对丧葬习俗的细致描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死亡的平和叙述展示了其所属民族特有的生死观、以对死亡的记录为契机反观破译了生存本相。  关键词:石舒清 死亡 习俗 平和 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死亡作为生物学意义的一个标志与人类史并行,没有一个确定的起点;作为精神现象学意义的一个论题与文化史相伴,也没有一个预定的终点。它
期刊
摘要 北京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文化古都,其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代表性与地域性,本文通过对北京近现代城市建筑的研究,阐述了北京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并对近几年来北京城市建筑产生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  关键词:北京 城市建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000年建成历史与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
期刊
摘要阎连科是那种走出乡土又返回乡土的作家。他逃离了乡土又回望乡土,远离了苦难又咀嚼苦难,在乡土的回望、审视和回归中凸现了浓浓的乡土情结。表现在其乡村小说创作上,阎连科不仅描绘了故土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审视、批判乡土文明中愚昧落后的一面,还抒写了乡民们苦难的生存境况和顽强的精神力量,于乡土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去发现农民生存的艰辛和韧性,发掘乡村生命价值存在的独特本质,从而实现了对乡土的皈依和回归。  
期刊
摘要余华通过运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语词和有效的陌生化手法,使他的先锋小说体现出非凡的魅力。其意象化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感染力,使之在审美意象的传达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体验。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意象化语言 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先锋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小说界刮起了一股旋风,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
期刊
摘要巴金的异域题材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异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这些作品着眼于现实,饱蘸着激情,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扩大了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巴金 异域题材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异域题材小说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这样大量取材于异域,这不能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天津城市色彩造型的空间特征,从运用视觉美学表达、实行分区规划、采用科学合理的色彩设计理论、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及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指出了塑造城市色彩造型空间特色的措施,为科学合理地塑造天津城市空间层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市色彩 造型空间 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色彩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可将城市空间统一划分为多个空间层次。天津作为我国环渤
期刊
摘要张洁是位富有创作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众多的有着不同人生道路和命运的知识女性形象。尤其是她有意识地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境况和心灵历程,深入细腻地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女性心理。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本文探索了张洁作品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心理踪迹。  关键词:张洁 女性知识分子 心理踪迹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拥有众多读者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实践了语言本体论的观念,特别是其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层面。本文拟从其小说语言魅力——灵动性与诗意性、语言的暗示性、冷暖明暗的色彩性三方面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小说语言 灵动诗意性 暗示性 色彩性 审美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高度重视语言艺术,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语言主张,他像“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