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表现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eh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媒体和学术界,有一个被频繁使用的词汇:原生态民歌;同时还有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保护。这也引发了“原生态”与“学院派”之争,本文从“原生态”概念,如何看待“原生态”民歌现处于的局面与存在的问题,民歌的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生态”与“学院派”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原生态”与“学院派”
  一、“原生态”的概念
  从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到张艺谋的音乐巨制《刘三姐》,“原生态”已经成为目前乐坛很流行的词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原生态”真正的含义。笔者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原生态”问题的文章,作者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著名词作家陈哲。陈哲老师把民族民间文化分为三种:一种是原生态的;一种是离开原生态环境但还能保存下来的,也就是民族根文化;还有一种是人们把前两种文化以现代手法改良加工变成商业文化的。[1]民族根文化、商业文化在当今的时代都很普遍,但是目前的境地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如果把陈哲老师的这条定义运用在“原生态”民歌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按陈哲老师的定义来分析,真正的“原生态”民歌已日趋消亡,连陕北歌王王向荣也唱不出原来的味道了。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根源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因为人们对于根源文化与原生态文化概念认识的不充分,所以常常将根源文化与原生态文化混淆。
  二、“原生态”民歌现处于的局面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普通话在国内地位日益高涨,以及新文化的影响,当代人对于音乐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百家争鸣、网络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原生态民歌的发展环境越来越不利,使得原生态民歌处在一个失落的边缘,“原生态”歌手的演出被人们更多的是作为戏剧性的噱头来传播,更为让人痛心的是演出没有上座率,几千人的場地只坐了寥寥无几的观众。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人欣赏,相比之下,电影院却总是人满为患,先不说电影的质量,商业化的电影包装、豪华的明星阵容、最新科技的电影画面、用动辄几个亿的投入来换取上座率发生在商业市场中也是司空见惯。所以,“原生态”民歌现在所面临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并不奇怪,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既然现在面临着灭亡,则说明它生命力不强,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原生态”民歌现在处于的局面其实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各个国家的艺术形式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形式,东欧各国虽然经济发展日趋成熟、政治体制日趋完善,但是传统的歌剧艺术形式的地位已经远没有几十年前的繁荣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电影、话剧、魔术等被现代人所喜欢的艺术形式,所以“原生态”民歌目前所处的状况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熟悉它们,从而更好的传承它们。[2]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问题就将会有更多文化的流失,不仅仅是民歌,现在皮影戏、中国鼓、唢呐等很多中国传统文艺都日渐消亡。先分析我们目前的现状:人类通过其不断的发展,取得了政治与经济的现代化,但赖以生存的环境越不断变糟。如果说社会的发展一定会造成生态的影响,那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失去了必然的保障。所以,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只有像对环境的保护一样,通过运用现代手法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加工改良,才能达到陈哲老师定义的第三种情况,最终能够迎来“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春天。
  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欣喜的发现,随着“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越来越多的民间选秀类节目的兴起,更多的“原生态”歌手被大家所熟知、喜欢,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2005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阿宝,并于2006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与著名歌唱家吴雁泽、戴玉强合唱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宝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因受当地民风的影响,自幼就钟爱民歌以及原生态歌曲,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不懂专业的语音语调,也没有专业歌手那样娴熟的演唱技巧,就是凭借着一副好嗓子和对原生态歌曲的热爱,对着大山唱,对着牛羊唱,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以及演唱形式,直到被全国的观众熟知。从阿宝的成功我们也应该看到,“原生态”歌曲也可以在当今的时代被人们喜欢,只是需要不断的改变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应该更深的去思考。
  三、民歌的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存在的意义,人们也应该去传承它们、保护它们,原生态民歌也是其中之一,民歌的表现形式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呢?当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重头戏之一的中华民歌大赛的舞台上响起高亢婉转的壮族山歌《挑着好日子山过山》时,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黑衣壮歌手黄春燕纵情高歌,观众们立即被这宛如远山飘来的彩虹所陶醉,成为当时最耀眼的一颗“星”。而黄春燕却说:她所唱的歌曲都是经过现代“艺术”处理过的歌曲,以黑衣壮山歌的元素为基础,用科学的混声来唱山歌,听起来感觉很真实;服饰仍然是黑衣壮的服饰,但是头巾上加了一朵布花,采用了大花纹和大袖边以及现代布料,现在的服饰看起来既“民族”,又比土服饰“漂亮”;同时用壮语和汉语演唱,让更多的人听得懂。[3]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艺术”处理后的民歌,才能使民歌不断发扬光大、不断的被继承和发展。
  可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既是需要继承的,也是可以发展的。经过艺术处理提高的山歌比“土”山歌要美,电影《刘三姐》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历经时代的雕琢,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因素,使得它成为一首传唱率极高的民歌。又如黑衣壮山歌拖音长、节奏慢,用单声部演唱,不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所以对原《山歌年年唱春光》,经过改造,加快了歌曲节奏,并把壮族的多声部加了进去,使山歌不仅显得原汁原味,而且更完整好听。上述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把许多原汁原味的特色民族文化,经过现代艺术的“雕琢”,已变成惊世“美玉”。如何把原生态的民歌形式融入现代元素,加快节奏、更新歌词,加大宣传力度、体现时代精神等形式,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是民歌从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原生态”与“学院派”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目前,媒体谈论得沸沸扬扬的“原生态民歌”和“学院派民歌”之争,对所谓“民歌传统唱法”提出质疑的说法其实是个没有答案的伪问题。可是“学院派”“原生态”也依然没有摆脱民歌的现状,尽管有很多的“学院派”歌手登上各大舞台,但是真正能把民歌发扬光大,在当今艺术界拥有一席之地的还是极为少见。所以,到底是“原生态民歌”还是“学院派民歌”并不是当前民歌界最为重要的问题。
  民族是文化集合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特點、传承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民歌的唱腔自然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就如同咱们的“国粹”京剧不能用黄梅戏的唱腔演唱一样,陕北的民歌也永远不能用山东民歌的唱腔演唱。实际上,“原生态”与“学院派”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原生态”是“学院派”的基础,丰富“学院派”的演唱形式,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4]
  在如今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上,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有些音乐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些音乐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民族音乐就成了除了“学院派”外普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难以接受的那一部分,一位老师曾在课堂给学生播放过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版本由云南当地村民进行演唱,歌曲曲调简单,最后“哟喔”两个字把云南歌曲的地方特色表现的非常好,满腔热情播放给学生听,却引来他们的哄堂大笑,这并不是一个个例,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排斥民族的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这些民族歌曲,老师带领学生学唱一些简短的民歌,就以《放马山歌》为例:开始学唱的时候学生十分的拘谨,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边教唱边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让他们了解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歌曲曲调往往十分高亢、嘹亮,节奏也比较自由、悠长等方面知识。让他们把唱这首歌与平时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大家都爬过山,费尽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候肯定会有呐喊的冲动,借助这声声呐喊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山歌就需要伴随这样的心情去进行演唱。由此可见,很多情况下不是民歌不被大家喜欢,而是传播的方式需要改进。
  因此,当下,民歌界最需要做的是对众多濒临灭绝的民歌形式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毕竟,无论是“原生态民歌”还是“学院派民歌”,只要是大家喜欢的,就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原生态民歌”与“学院派民歌”共同努力,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发扬光大,与世长存。
  综上所述,人们心中固有的来自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民歌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消失。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只有像对环境的保护一样,通过运用现代手法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加工改良,才能迎来“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春天。民歌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既是继承的,也是发展的。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歌的表现形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会具有生命力。无论是“原生态民歌”还是“学院派民歌”,只要是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融入时代元素,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都将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殷瑛.原生态唱法,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由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6,(07):48-49.
  [2]李昕.对我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8,(04):110-113.
  [3]范秀娟.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4,(04):53-57.
  [4]梁虹.民歌演唱中“花”“雅”关系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和表情的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世界上最抽象的艺术,却又是离人心最近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为什么要学习鉴赏音乐艺术的美?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做人。”它虽然极端,但它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强烈的心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行各业人员通过“众创空间”的平台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出路。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人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我校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证明其发展的合理性,本文就我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行阐述与总结,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众创空间 3D打印 校企合
期刊
摘要:中国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以中国革命为大背景,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剧中采用音乐创作手法将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剧的最大特点便在于将民族歌曲与我国的古典戏曲、西方的歌剧相融合,展现了多元素的民歌新形态,为我国的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我国歌剧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就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来说,尤其是以音乐手段来刻画人物方面,具有较多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山东省章丘市漯河崖村、三德范村"扛芯子"仪式的田野调查进行梳理,并客观地从仪式过程、参与人员、乐器配置及芯子道具等各方面进行浅描。该文的写作,将由小见大,通过仪式看文化存亡,将人们的意识提升到对非遗的保护中去。  关键词:“芯子” “单芯子” “转芯子” “祈福”  笔者生于山东省章丘市,这样的身份有利于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进行田野调查。来自家乡的艺术形式,利于笔者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以YAMAHA PT-A1为例阐述其在调律技术教学中从检测方法、失点计算、曲线绘制、问题判断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与调律技术教学实践的对接,分析其对教与学的促进和帮助。  关键词:检测软件 听音 失点 曲线  调律技术主要包含有击键、听音、操扳三个技术要领。击键主要是提供拍音;操扳是对弦轴转动的控制;听音则是在击键、操扳良好配合的基础上分辨音准。虽然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相互影响,但听音环节是
期刊
摘要:在刚刚结束的2016全国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作为聆听者参与其中。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起步较晚的专业,它与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的区别以及它的专业定位都是会上集中讨论的问题。笔者对于会上所讨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培养 社会音乐  艺术硕士由2008年开始招生,2008年全国共有34所艺术院校获得招生资
期刊
摘要:中央民族乐团策划、编排的《又见国乐》民族音乐演奏会选取十首经典曲目,从舞台、编曲、编排、表演等多角度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引用电影、话剧、舞台剧等多种演艺形式对民乐进行创新,开创民乐乐剧这一新表演形式;对民乐经典的再次创作,既为推广、普及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同时为开创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又见国乐》 民乐乐剧 民乐演奏会  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舞蹈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其发展势头和速度无不使社会和有关部门感到“始料不及”,特别是噪声扰民、场地不足、管理无序等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城市发展的规划问题、有广场舞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有管理缺失的问题。因此,摸清广场舞的现状和底数,研究广场舞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广场舞的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期刊
摘要:《死与净化》是施特劳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交响诗之一,是音乐借助诗歌、绘画等学科最好嫁接的作品。本文通过研究作品的缘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本体分析来全面解读《死与净化》  关键词:施特劳斯 《死与净化》  一、研究作品的缘由  整理西方音乐文献时,发现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三大乐派(浪漫主义、民族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关于死亡主题的音乐作品很多,翻译成中文记录带有“死亡”这一主题的约有十四部——歌曲和声
期刊
摘要:区别于我国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艺术本科生教育以理论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注重工作室培养模式。在2016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背后,我们看到艺术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艺术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 艺术专业本科生教育 应用型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