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之舞”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eng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死与净化》是施特劳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交响诗之一,是音乐借助诗歌、绘画等学科最好嫁接的作品。本文通过研究作品的缘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本体分析来全面解读《死与净化》
  关键词:施特劳斯 《死与净化》
  一、研究作品的缘由
  整理西方音乐文献时,发现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三大乐派(浪漫主义、民族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关于死亡主题的音乐作品很多,翻译成中文记录带有“死亡”这一主题的约有十四部——歌曲和声乐套曲、合唱曲十首;交响诗三首;还有一首音乐作品是“钢琴之王”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创作的。其中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净化》是笔者最喜爱作品,不仅缘于深邃的思想和清晰的主题,更因卡拉扬领衔柏林爱乐的超高演绎,让人身临其境般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的精彩画面,引向对死亡主题的发问、引向深入的思考……
  从古至今,关于“死亡”主题的音乐作品,并不仅仅出现在十九世纪,很多音乐体裁形式都涉及到关于死亡的主题。如,安魂曲许多作曲家都创作过,我们熟知的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还有一些出现在作品的一部分和一个乐章的形式,如李斯特《但丁》交响曲;宗教音乐中,作为基本主题的内容形式更是数不胜数,如《最后的审批》;近现代音乐作品中,如《春之祭》中的献祭,都对死亡主题阐述过。但是,却没有像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净化》那样直接的对“死亡”的正视。
  通过查阅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了解到十九世纪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和美术音乐家们开始对中世纪研究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并且文学界开始从中世纪很多题材中选中“死神之舞”这一主题寻找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逐渐地,“死神之舞”题材出现在美术界,如,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的《梅杜萨之伐》、德拉克洛瓦的《希奥岛的屠杀》和《莎尔丹纳帕勒之死》、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等作品。最后,音乐作品也开始诠释“死神之舞”的题材形式。(《死神之舞》是一组画,共41幅。有中世纪时期的德国画家荷尔拜因,创作灵感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当时的欧洲正是黑死病流行的时候,加上连年的战争,欧洲的人口锐减到三分之一。面对人人都有一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流行。)
  那死亡到底是什么?翻阅众多书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对死亡的启示,总结出死亡不仅是人生的一个话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思维存在的必然现象和结果。那么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段描绘死亡,也具有存在的意义。通过施特劳斯《死与净化》作品分析,可以了解音樂家对死亡主题的看法,来更好延续这一古老的哲学话题。
  二、《死与净化》时代背景
  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来源都会受到作曲家自身时代外围因素的影响,施特劳斯交响诗《死与净化》也不例外,所以,对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思潮、理论文化等情况说明实属必要。
  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社会、经济大动乱时期,思想和文化具有典型的百家争鸣特点,在理论思潮、艺术文化及音乐形式的发展、创新上都直接对《死与净化》这首作品产生了积极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巨变: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正处在大变革、大改组的时代,政治团体、经济地位都在发生改变。从社会运动上看,连续爆发了重大革命事件;从经济发展上看,多次出现经济危机的状况;这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冲击,必然对斯特劳斯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具有深远的影响。作曲家的国家环境:这一时期的德国呈现出多重性的时代,接连不断的发生战争,从普法战争到拿破仑帝国,接着1848的革命到俾斯麦帝国等政权换代的变化,都显示出多重性事态。在思想思潮上,哲学家们互相批评对方持有的理论观点,黑格尔批评谢林、马克思否定唯心主义学说、费尔巴哈突破黑格尔理论等都说明多重性;在文学艺术上,浪漫派与现实派结合并存。
  2.意识形态的争鸣:十九世纪的德国开启了哲学革命的大演变,唯心主义、辩证法、实证主义、表象与意志论、新康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唯直觉论、存在问题的阐释等。使人可以从不同视野语境做出不同划分和解读,美学上对艺术自律和他律论的思想理论的阐述,更为人们的思维意识提供了指导依据。
  接着,死亡哲学的发展和中世纪“死神之舞”题材的盛行,也会让作曲家对“死亡”的谜产生解读之心,面对“死亡”人的情绪状态、人的内心所思所想,通过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手段——音乐作品来解读“死亡”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3.万千姿态的音乐发展:在纷繁多变的社会大背景下,音乐艺术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风格。维也纳三届的承上启下,浪漫主义的独特个性,还有后期印象派、民族音乐、后古典主义等,都会对后期的音乐作品产生引导作用。
  《死与净化》是一首交响诗体裁的音乐作品,交响诗出现在19世纪中叶,李斯特于1954年在作品《塔索》首次提出交响诗这一名词。作为标题音乐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音乐与文学及其他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李斯特的交响诗多依据诗歌、戏剧、神话故事,并从诗意的角度来体现原作者的精神。受李斯特的影响,许多欧洲各国的作曲家也开始致力于交响诗的创作。交响诗根据标题的蕴涵不同,一种是“哲理性”标题,另一种是“描绘性”标题。
  交响诗作为历史的过客,其辉煌的历史为音乐道理演绎了一道浓墨重彩,从产生、发展、辉煌到衰落仅一个世纪的历程。而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又分别以交响诗体裁形式描绘死亡的主题,都是值得去研究的。
  三、主题在音乐作品的诠释及本体分析
  作曲家对“死亡”主题的个人理解:对于一首音乐作品审美欣赏和理性分析,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即基本情绪,曲式分析(音乐形式)和精神特征。基本情绪是音乐作品最外在的,聆听者最先获得的信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给人一种什么样情绪效果。其次是曲式分析,曲式分析开始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加入理性的活动,去分析归纳,音乐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段(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和整体性的表现手段(动机、主题、主题的发展、整体结构等)。最后,最难把握的就是音乐作品的精神特征,它是作曲家意识深处最核心的反映,很难阐述,所以我们不得不加入施特劳斯的内心反映和时代的考察。   音乐人生:父亲约瑟夫·施特劳斯、挚爱的友人彪罗、同世纪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综合的艺术观”及他们的文学性、戏剧性等态度和理念都对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交响诗《死与净化》中得以体现。很多音乐文献都指出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是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开拓和延伸。表现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命定的时刻到来时,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奔赴永恒的太空,去实现在世间未尽的壮丽理想”。
  《死与净化》灵感来源于瓦格纳《特利斯坦与与伊索尔德》启示而创作,从作品音诗的开头和风格上、标题上都有瓦格纳作品的印记。历史文献中也记录过,1894年,施特劳斯曾向挚友何塞格信中说过写作《死与净化》的创作构思。1888年,施特劳斯就想用音诗的形式来描述人生命最后片刻的意识想法。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命定的时刻到来时,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奔赴永恒的太空,去实现在世间未尽的壮丽理想”。
  《死与净化》本体分析:整体是奏鸣曲式的结构形式,曲式结构与文字叙述相匹配达到最佳效果,分为四个段落,用不同的速度术语来表示。也有四个主题动机贯穿全作品 (死亡、回忆、与死亡抗争、净化),我们都知道奏鸣曲有三个结构,施特劳斯把呈示段前面的引子分為第一部分,形成了四个段落的情绪感觉。1.广板;2.激动的快板;3.不太快、更宽广;4.中板。
  1.广板
  引子的部分,以C为节拍,从1小节到66小节结束,乐曲一开始,三连音切分型的节奏,不规则的形式象征病人处于死亡的气息当中。17小节后,开始转入对童年的回忆。记忆少年时期的美好时光以后,经过辗转进入青年时期,给人一种温馨感。突然,“死神”的来袭,他挣扎着,同“死亡”抗争。音乐性逐渐具有动力,在展开的高潮处,乐曲进入快板的呈示部。
  2.激动的快板
  快板部分是音乐作品的呈示部,从67小节到234小节结束。“死神”的镰刀开始向他的身体砍下去,回忆的睡梦瞬间消失。病人展开对“死亡”的抗争。生的欲望,死的威胁,生死的博弈较量,多么窒息的画面感。在与“死神”反复抗争后,病人又重新恢复平静,乐曲又开始转入回忆。从186小节开始(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小提琴演奏的起伏音程,接着长笛演奏表征着青年时期为理想而奋斗的回忆。
  3.不太快、更宽广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展开部兼不完整的再现。展开部首先从235小节到377小节截止,再现部从378小节到394小节以半音向上形式的涌向尾声的净化。
  4.中板
  从395小节开始到499小节结束。这个部分是尾声,运用完整的净化主题结束。
  交响诗《死与净化》是音乐、文学、绘画、哲学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它不但解答千古的人生话题(死亡主题),还运用非语言的乐音组成了细腻的表现并伴随着文学与绘画柔情,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志民.外国音乐简史[M].吉林:吉林音响出版社,2003.
  [3]丁颖.论死亡意识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6年.
其他文献
摘要:《情暖天山》的作曲唐建平以其娴熟高超的作曲技术、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思想内涵将民族音乐风格与个人音乐语言形成了很好的统一。对于戏剧情节的推进、情绪氛围的渲染、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新疆特有风貌的描绘,唐建平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该剧的音乐设计为新疆风格的歌舞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多元一体 新疆民族音乐风格 歌舞剧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意识逐渐的提高,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组织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却仍然处于起步的状态,尤其是中国。因此,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剪纸艺术为例,首
期刊
摘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和表情的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世界上最抽象的艺术,却又是离人心最近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为什么要学习鉴赏音乐艺术的美?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做人。”它虽然极端,但它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强烈的心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行各业人员通过“众创空间”的平台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出路。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人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我校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证明其发展的合理性,本文就我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行阐述与总结,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众创空间 3D打印 校企合
期刊
摘要:中国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以中国革命为大背景,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剧中采用音乐创作手法将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剧的最大特点便在于将民族歌曲与我国的古典戏曲、西方的歌剧相融合,展现了多元素的民歌新形态,为我国的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我国歌剧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就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来说,尤其是以音乐手段来刻画人物方面,具有较多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山东省章丘市漯河崖村、三德范村"扛芯子"仪式的田野调查进行梳理,并客观地从仪式过程、参与人员、乐器配置及芯子道具等各方面进行浅描。该文的写作,将由小见大,通过仪式看文化存亡,将人们的意识提升到对非遗的保护中去。  关键词:“芯子” “单芯子” “转芯子” “祈福”  笔者生于山东省章丘市,这样的身份有利于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进行田野调查。来自家乡的艺术形式,利于笔者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以YAMAHA PT-A1为例阐述其在调律技术教学中从检测方法、失点计算、曲线绘制、问题判断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与调律技术教学实践的对接,分析其对教与学的促进和帮助。  关键词:检测软件 听音 失点 曲线  调律技术主要包含有击键、听音、操扳三个技术要领。击键主要是提供拍音;操扳是对弦轴转动的控制;听音则是在击键、操扳良好配合的基础上分辨音准。虽然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相互影响,但听音环节是
期刊
摘要:在刚刚结束的2016全国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作为聆听者参与其中。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起步较晚的专业,它与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的区别以及它的专业定位都是会上集中讨论的问题。笔者对于会上所讨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培养 社会音乐  艺术硕士由2008年开始招生,2008年全国共有34所艺术院校获得招生资
期刊
摘要:中央民族乐团策划、编排的《又见国乐》民族音乐演奏会选取十首经典曲目,从舞台、编曲、编排、表演等多角度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引用电影、话剧、舞台剧等多种演艺形式对民乐进行创新,开创民乐乐剧这一新表演形式;对民乐经典的再次创作,既为推广、普及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同时为开创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又见国乐》 民乐乐剧 民乐演奏会  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舞蹈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其发展势头和速度无不使社会和有关部门感到“始料不及”,特别是噪声扰民、场地不足、管理无序等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城市发展的规划问题、有广场舞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有管理缺失的问题。因此,摸清广场舞的现状和底数,研究广场舞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广场舞的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