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构什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同课异构”已经逐渐成了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从各个学校的对外大型公开课来看,如无锡的江苏省天一中学,就邀请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教师与他们学校的老师同课异构,展示了不同的风采,引起了很大反响;而江苏师范大学为江苏领军人才语文特级教师班及国培班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举行的“名师教《老王》”观摩活动,更是引起了许多媒体及研究人员的关注。
  但在对一些“同课异构”的课例细细地加以分析后,我却想到了一个问题:“同课异构”构什么?
  就以“名师教《老王》”观摩活动为例。这次教学,执教者分别是荆州市教科院余映潮老师、上海市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北大附中程翔老师,学生是徐州市三中高一或初二学生。我们先粗略地梳理一下他们的上课内容。
  余映潮老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如何自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赏析的能力。主要教学过程是: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以第4自然段为例加以示范,自读,自选角度、问题,进行讨论、赏析。然后提供4个话题:①课文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②课文铺垫手法欣赏③课文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含义的欣赏。要求每个学生自选一个话题,用8分钟,写成一点赏析文字;学生课堂交流。在围绕4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余老师启发、引导、点拨、总结或强调。
  在课后与特级教师代表的对话中,余老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是“解读”,最缺乏的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点没有落实在阅读过程中;初高中到底要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有点科学性;教学设计,老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读心得转为教学的内容,把课文上的东西,变为学生要学的东西;真正的好课,是有节奏的、有变化的,没有教师指导的课,不是好课,全然让学生讨论,也不是好课。
  黄玉峰老师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三个问题:1.老王为何临死前送香油、鸡蛋给杨绛?2.杨绛理解了老王没有?3.读完课文,你想到些什么?读出了什么?然后,用三个具体的问题,通过“玉峰感言”、“玉峰想”、“玉峰理解”、“玉峰按”、“玉峰点评”、“玉峰沉思”、“玉峰反省”甚至“玉峰无言”等,将老师自己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呈现给学生。三个具体的问题是①老王是怎样的人?②杨绛怎么对老王?③我们能够读出什么?接着,黄老师要求学生对自己呈现的内心阅读感受独白及对作者的批评发表感受和评价。同时启发学生:看文章要能看到作者不想告诉读者的东西;其实,在任何人的文章里都能找出隐藏的东西。最后,黄老师打出自己写的文章《红鼻子》,让学生看出其中不想告诉人的隐藏的东西。
  在课后与特级教师代表的对话中,有代表问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黄老师回答:要让学生精神成长。
  程翔老师给初二的学生教学《老王》,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在做好分组、选组长、激励性谈话等准备工作后,是这样组织教学的:1.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课文,掌握学情,以确定教学的起点。2.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提出课文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3.小组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4.师生一起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①为什么第二自然段有那么多引号?②蹬三轮的人为何都组织起来?③为什么我每次想到老王心里就不安?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在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程老师要求,回答问题要从课文中找依据,不可随意说。在讨论第四个问题时,程老师强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作者为何觉得对老王愧怍?这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程老师还启发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作者为何是幸运的?不幸的人又是谁?老王为何是不幸的?老王的不幸包含几层意思?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同时,提示学生将老王的经历概括进去。
  在课后与特级教师代表的对话中,有代表问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程老师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毫无疑问,这是三节颇为独到的课堂展示课。这三位老师各展风采,所上之课显示了他们的教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力,给人启发良多。但是,我们在向他们学习之外,却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对于同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基于学情考虑,初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因而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了不同的教法,具有科学合理性,那么,对于同为高一的两个班级,所上内容却完全不同,能力要求也不一样,教学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教学科学合理吗?
  这不由得让我深思: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难道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空广阔,可以任由教师自由翱翔吗?
  试着作一类比。如果这不是语文课,而是数学课,也是进行“同课异构”,就譬如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那么,我相信,不管教师采用的是怎样不同的教学手段,不管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是多么的千变万化,其最终的教学指向或者说要达成的教学目的就是一个:让学生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然后,下一节,就可能要进一步加深,学两位数的加减法了。这里面,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循序渐进的。尽管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象数学一样有那么清晰的可以量化的教学目标来加以检测,文章与文章之间也不可能有那么清晰的渐进关系,但每篇阅读课文,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有一相对核心的东西,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应该有相对的一致性?当名师各展风采的同时,在广大教师纷纷向他们学习的同时,我更希望广大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每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不是随意确定的。就算是“同课异构”,也要注意“同课”这一基本前提。
  其实,语文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展示迥异的教学个性,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乃至创造性,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教学最后要达成的目标要一致。这样的“同课异构”,才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规律的。   也许有人会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处理,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这是个性化教学。
  其实不是。个性化教学也是要达成最后的教学目标的。一篇课文,有相对核心的价值内容。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完全不顾文本本身的情况,而进行所谓的自主建构自主设计,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设计可以有千变万化,可以尽显教学个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其最后所达成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抛弃了对教学同一文本达成同一目标这一教学前提,就不是所谓的“同课异构”,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进行取舍,只会让我们的教学显得更无序更缺乏科学性,也更使得学生觉得语文本身无系统性,课文可有可无,不知学什么,也没觉得自己的知识有哪些新的增加,认识有什么新的变化,水平有多少新的提高。
  我们万万不能挂着个性化教学的牌子和因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由就对课文的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根据什么来确定?简单地说,应根据文本的特殊性、根据学情、根据编者的意图,根据教学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来确定。就拿《老王》来说,编者的意图很明显,这一专题是“号角,为你长鸣”,在专题语中,编者指出:“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与“烈士的抉择”板快相对应,编者把本文与《品质》放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里,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要关注的是老王这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品质,理解其人性的光芒,从而以老王为例,来进一步理解,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是他们这些人作为社会的最坚实的基础,默默地支撑着整个社会,文中的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中,对老王所做的一切还并没有完全理解,直到在老王去世几年后的思索中,才渐渐地明白了自己内心对老王是有“愧怍”的,这是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心反省的结果,而我们呢,是不是平时就应该对这些底层的人报以我们的尊敬?文章以《老王》为题,也正是告诉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老王身上,而不是放在杨绛身上。理解老王其人,理解其言行举止及其背后的思想,读出底层人们的优秀品质,这就是这篇课文最需要加以关注的地方。一切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来进行。以此来观照这三节观摩课,借用一句评论:美则美矣,善则善矣,但并没完全考虑这篇课文所应承担的任务。也许这样的观摩课给了我们教学上的很多启迪,但平时班级里的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还是要广大教师真正把握好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打个比方,就如烧菜,请客人吃饭,需要特地精心准备些花式品种,展示一下独特的厨艺,而平时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家常菜烧好。毕竟,家常菜烧好了,才能一日三餐地一年一年地生活,而教学,也才能一篇篇课文扎扎实实有序地教下去。
  再如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散文《父亲》,我就曾经听过这样三节所谓“同课异构”的课。一位老师以细节描写为重点,然后联系很多小说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另一位老师以对父亲的情感为重点,引导出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接着就引导学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你感受到了吗?请谈谈你的父亲。然后学生开始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感动处,学生流下了眼泪,老师也被深深感动。另一位老师,紧紧扣住了“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板块要求,与学生一起分析了父亲这一个人物形象,尤其是分析了父亲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其形象由高大威严而变得佝偻无所适从。这一形象是活生生的,是独特的这一个,但也是典型的,父亲形象的这一变化,不仅让读者感到真实,更让读者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心痛的感觉,父亲原来也有这么无助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父亲也需要我们去关爱和照顾。
  这三节课,从教学设计层面来考察,除了所用教材是一样的之外,教学内容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教学这篇课文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完全不同了。这就不是“同课异构”。而且,严格一点来说,第一位老师与第二位老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偏离了编者的意图的,也没有品读出文章的深厚内蕴。
  总之,语文教学也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设计也要求讲究科学性,即尊重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合情(学情)合理(教理)的教学设计。不管是平时课堂教学还是公开展示课,教师都要先注重文本教学的最本真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万万不可为求新求异而求新求异,教师的一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支撑,而不是另立目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梁丽案件事实以及最后案件定性的分析,折视出任何时代的法律,只要他运作,其实际内容几乎完全取决于同当时人们理解的便利是否相符;但是其形式和布局,以及它能在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芳烃可用等摩尔的五氧化二磷/硅胶研磨30s,然后加65%硝酸再室温研磨2~20min,硝化得硝基芳烃,22例收率58%~100%,该法不需溶剂,避免过量的酸,减少环境污染,位置选择性与传统的硝化反应相同。
转眼间,江苏高考改革走过了九年的历程.从现实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的角度对此进行解剖和梳理.这一横断面无疑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侧面看到全国高考自主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所走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随着邮政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和降本增效战略的实施,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劳务工的管理,如何激发劳务工的工作积
分析当前少数民族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情况,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较低。探讨少数民族高校体
攀枝花市僳僳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包括语言文学艺术、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人伦道德、生产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是傈僳族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享用的
研究了短密青霉菌L产生麦考酚酸的发酵工艺条件,包括斜面培养基种类、初始pH、培养温度、碳氮源种类等,并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在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单位达8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山遗址第三期发掘出万年前的稻米遗存,有可能把浙江稻作栽培史提前到万年前。这一稻作遗存的发现,使得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比河姆渡提早了3000年,比跨湖桥提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更新快。目前许多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起初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兴趣,可是慢慢地就不感兴趣了。本文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更新快。目前许多中学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