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主体参与”式的数学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作为淄博市首批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不断尝试生本教学改革之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创新为目的的“探究——主体参与”的生本教学不断地开展起来,笔者通过不断地尝试颇受一点体会,望与广大教师同仁共同探索。
  【关键词】学生主体 主动参与 探究发现 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39-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二者通过主体参与探究活动这一主线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参与能力的培养。
  一、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研究探索和发现这些知识的路子去思维、探索、理解、掌握。对于数学来说,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需要有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结论和规律等。
  (一)抓启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导入过程的教学情景。其主要途径有:
  1.以教材为素材,联系数学史或日常生活的有关内容,创设能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的教学情景。
  2.围绕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转折、延伸等)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知识和不断激发求知欲的教学情景。
  3.围绕问题解决,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情景。
  4.恰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
  (二)抓指导,教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深化过程。其方法是:
  1.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定理的发现过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得到不断地、及时地、充分地展示和矫正。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做到:
  ①难易适中,使问题的难易程度落在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②具有探索性,有助于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③引发积极的认知冲突。比如,通过反例,可在问题隐含有适当的“陷阱”,以较好地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方法中的欠缺、知识中的漏洞。在强烈的认知矛盾和冲突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④要有典型性,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例如,换元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化归转化思想方法、方程和函数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等等。
  ⑤具有现实性,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及已有的学习知识和学习经验中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的直观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有条理性地思考,说清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用数学语言陈述逻辑思维过程,做到说理有据,层次分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发挥学生思维的迁移和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问题的解决,将有规律的思路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并找出有关问题的相似点和他们的差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新突破和新发现,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4.“探究——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寻求变式,寻找特点,寻求简捷,寻找规律和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探索,善于发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抓反馈,了解和深化学生“探究——主体参与”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所不知的有关知识的思考题和应用题进行提问和练习,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来讲解,阐述其观点和相会交流,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和难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相会交流,甚至形成小论文,以便达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经过上述“三抓”的三个过程,能使学生感受知识,认识和掌握知识,运用和发展知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观源泉。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先从直观材料入手,重视直观操作,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而探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结论和规律,而且去探索总结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了解探究的方法,获取数学知识,从而逐步树立探究创新精神。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时,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启发引导,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参与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因多次失败产生消极影响。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①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的结论,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③学生自己能总结掌握的学习方法,就让学生自己总结掌握。④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能完成的作业,就让学生自己完成。⑤学生自己能整理口述的,就让学生自己整理口述。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点拨导思”的位置上,指点要害,指点迷津,拨开学生思维的疑云,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使教学活动向着教学预定的教学目标探索前进。
  在主体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①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間,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索、讨论、学习,让师生、生生之间在讨论中交流思想,方法和学习经验。③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注意引疑、设疑、导疑,让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中探索学习,合作创新。④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探究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主体参与就是在承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前提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促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确立主体地位,进而引导他们在探究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作为教师要明确生本教育的实质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要想教学有效、成功,就必须有学生“探究——主体参与”。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给以帮助,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
语文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好语文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小有成就。本文从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两个方面略谈了高中学生如何学好
习作评改教学是作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也提道:“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近几年来,各地的作文讲评课赛课、讲评课研讨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应该说作文讲评课已进入到跟作文指导课并驾齐驱的地位。笔者本人也对讲评课一直非常关注,并曾参与讲评课的赛课活动,有一些心得
回顾这几年新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我们有过茫然、有过兴奋、有过深思。课改之初,我们几乎把教学中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毫无原则的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与坏,
在被Dom事务所当成办公室之前,这个空间是一个仓库,完全和外界是隔绝的。所以Dom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室内空间向户外的街道和花园打开。于是,他们把办公室设计成了一个铁皮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13-01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
目前,教学软件已被多角度引入语文教学,它把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模型、投影、标本等多媒体信息集于一体。学生不仅向教室学习和书本学习,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计
铝业的生产链条大致如下: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各种铝制品。目前电解铝行业全国共有140多家企业,其中民营资本占半壁江山;而氧化铝行业,全国则只有一家企业--中国铝业股份
一、弄清三组情态动词的用法区别    温馨提示:以下所讲的几组情态动词的用法区别,是学好情态动词的最基础的知识,学好它,不仅有助于你做好情态动词单项填空题,而且还有助于你培养英语语感和提高写作水平。  1. must 与 have to 的区别  (1)强调重点不同:两者都表示“必须”,但 must 侧重于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认为有必要或有义务去做某事;have to 则重于客观需要,含有“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