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09年11月17日媒体报道,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日前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教育部领导亲自挂帅,涉及高教工作各司主要负责人参与其中,学术界由此将掀起一场“整风”运动。
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的成立与日趋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息息相关。近期,学界学术造假行为不断见诸媒体,甚至个别高校校长也深陷“抄袭门”,一起连一起的学术造假事件,掀起了社会舆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这给高校管理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很大的压力。此时,教育部成立协调小组,是对眼下学术不正之风的直接回应,而主要领导的广泛参与,足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术规范、治理工作的重视。
从目前所公布的工作方案看,协调小组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也包括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可谓破立结合、标本兼治。但是,笔者所担心的是,具体到实际的操作流程,是否有可能陷入蜻蜒点水的局面,如同社会上的一些“打假”行为,只限于文件的下发以及对个别事件的惩治,如此,则学术整风效果将大打折扣,“整风”变为“刮风”,而风去还复来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笔者认为,学术整风,无疑会对净化学术环境起到一些作用,但要求得学术“清泉”,还需引得“活水”,在治本上下一些工夫。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整治学风?笔者认为,需要找出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病根”,病根找到了,才能药到病除。尽管学风不佳的原因种种,但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机制的不科学。这种不科学,体现在学术水平衡量标准偏重数量、忽视质量;职称评定偏重学术成果、忽视教学成果,等等。此外,学术不端行为的“代价”之低,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在完善学术规则,对所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惩的同时,从长远计,还是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建设。要完善目前教育评价机制,使之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而不止于目前简单的学术量化评价;要使该机制为学术研究营造健康环境,而不是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
在统一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还要赋予高校学术评价一定的弹性空间。高等教育学科繁杂且多元,有的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有的则侧重于实际应用,各校学术评价应该依据本校实际与学科特色,对本校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进行考核。
对于目前高校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一些“死框框”,也应该考虑调整。比如,许多高校规定毕业生发表论文与学位硬性挂钩,不但让在校生苦不堪言,也让导师承担了很大“风险”。
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的成立与日趋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息息相关。近期,学界学术造假行为不断见诸媒体,甚至个别高校校长也深陷“抄袭门”,一起连一起的学术造假事件,掀起了社会舆论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这给高校管理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很大的压力。此时,教育部成立协调小组,是对眼下学术不正之风的直接回应,而主要领导的广泛参与,足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术规范、治理工作的重视。
从目前所公布的工作方案看,协调小组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也包括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可谓破立结合、标本兼治。但是,笔者所担心的是,具体到实际的操作流程,是否有可能陷入蜻蜒点水的局面,如同社会上的一些“打假”行为,只限于文件的下发以及对个别事件的惩治,如此,则学术整风效果将大打折扣,“整风”变为“刮风”,而风去还复来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笔者认为,学术整风,无疑会对净化学术环境起到一些作用,但要求得学术“清泉”,还需引得“活水”,在治本上下一些工夫。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整治学风?笔者认为,需要找出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病根”,病根找到了,才能药到病除。尽管学风不佳的原因种种,但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机制的不科学。这种不科学,体现在学术水平衡量标准偏重数量、忽视质量;职称评定偏重学术成果、忽视教学成果,等等。此外,学术不端行为的“代价”之低,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在完善学术规则,对所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惩的同时,从长远计,还是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建设。要完善目前教育评价机制,使之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而不止于目前简单的学术量化评价;要使该机制为学术研究营造健康环境,而不是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
在统一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还要赋予高校学术评价一定的弹性空间。高等教育学科繁杂且多元,有的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有的则侧重于实际应用,各校学术评价应该依据本校实际与学科特色,对本校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进行考核。
对于目前高校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一些“死框框”,也应该考虑调整。比如,许多高校规定毕业生发表论文与学位硬性挂钩,不但让在校生苦不堪言,也让导师承担了很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