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搭石》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据课标;找准核心;训练表达;拓展迁移;强化运用
一、根据课标,深入教材,找准核心
《搭石》是作家刘章笔下充满诗请画意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美好画面: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捧读课文,学生的心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以课标为依托,以读者、教師、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文本,用一双慧眼去寻找,就会发现许多语文元素,找到不少的语言训练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年段目标,巧妙取舍重组,把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为: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发现美,积累写作素材。然后,灵活实施教学,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情景导入,理解字词,规范书写
新课标第二学段这样要求:“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根据这个目标,开课伊始,这样设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在遥远的河北,有一条美丽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地流过,就在这里,出了一位“农民作家”,他就是刘章。三十年前,他到石家庄工作以后,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从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便幽幽地想起了乡亲们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忽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搭石》这篇意境秀美、情真意切的散文。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家乡去细细欣赏这一道美丽的风景——《搭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什么叫搭石?请大家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把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用“——”画出来。(板书:描搭石)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请读读第一句,请注意红色的字体。再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3)看到乡亲们认真、细致的举动,你心里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带着一种敬佩、赞美的情感读读这一句。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
出示句子: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请读好生字词: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2)指导正确书写“暴”。(动画演示——提示在田字格的间格——书写——点评)
(3)“脱鞋挽裤”中的“挽”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A. 拉,牵引;B.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 C. 卷起。
联系词语,“挽”字应选第几个?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4)必须脱鞋挽裤,“必须”让你感觉怎样?
(烦)要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或冬天变冷时,那更烦了,所以有了搭石,那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到“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这几个词,运用得非常形象、准确,使他们对乡亲们摆踏石的认真细致、一心为人的高尚品德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引出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句子。通过朗读、正确书写生字“暴、裤、涨”几个生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挽”的意思。这样的训练,不仅达到年段目标的要求,而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识字写字学词的方法。
三、读通课文,概括内容,训练表达
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情况下,笔者再进行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培养概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为此,刘章爷爷用他那一双会发现美的眼晴去对“搭石”进行细心观察并用心地进行感受,让他发现:
(1)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这两句话也是文章的重点句,其中最后一句还是本文的中心句。请你用“不但……还……”把这两句话合连成一句话。
(3)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重点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读:搭石,不但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据课标;找准核心;训练表达;拓展迁移;强化运用
一、根据课标,深入教材,找准核心
《搭石》是作家刘章笔下充满诗请画意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美好画面: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捧读课文,学生的心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以课标为依托,以读者、教師、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文本,用一双慧眼去寻找,就会发现许多语文元素,找到不少的语言训练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年段目标,巧妙取舍重组,把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为: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发现美,积累写作素材。然后,灵活实施教学,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情景导入,理解字词,规范书写
新课标第二学段这样要求:“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根据这个目标,开课伊始,这样设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在遥远的河北,有一条美丽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地流过,就在这里,出了一位“农民作家”,他就是刘章。三十年前,他到石家庄工作以后,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从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便幽幽地想起了乡亲们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忽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搭石》这篇意境秀美、情真意切的散文。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家乡去细细欣赏这一道美丽的风景——《搭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什么叫搭石?请大家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把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用“——”画出来。(板书:描搭石)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请读读第一句,请注意红色的字体。再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3)看到乡亲们认真、细致的举动,你心里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带着一种敬佩、赞美的情感读读这一句。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
出示句子: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请读好生字词: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2)指导正确书写“暴”。(动画演示——提示在田字格的间格——书写——点评)
(3)“脱鞋挽裤”中的“挽”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A. 拉,牵引;B.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 C. 卷起。
联系词语,“挽”字应选第几个?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4)必须脱鞋挽裤,“必须”让你感觉怎样?
(烦)要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或冬天变冷时,那更烦了,所以有了搭石,那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到“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这几个词,运用得非常形象、准确,使他们对乡亲们摆踏石的认真细致、一心为人的高尚品德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引出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句子。通过朗读、正确书写生字“暴、裤、涨”几个生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挽”的意思。这样的训练,不仅达到年段目标的要求,而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识字写字学词的方法。
三、读通课文,概括内容,训练表达
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情况下,笔者再进行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培养概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为此,刘章爷爷用他那一双会发现美的眼晴去对“搭石”进行细心观察并用心地进行感受,让他发现:
(1)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这两句话也是文章的重点句,其中最后一句还是本文的中心句。请你用“不但……还……”把这两句话合连成一句话。
(3)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重点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读:搭石,不但构成了家乡的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