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女孩儿,也是可以去环游世界的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or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一個十八线小城,18岁之前,除了走亲戚,我没有出过远门。
  我父母比较传统,他们会觉得旅行是一件不太有用的事情,如果有一笔闲钱,应该存进银行,投资不动产,甚至买珍珠项链和金戒指,反正得留下点儿什么。旅行在他们看来,属于钱花了什么也没留下,不划算。
  他们当然也没有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价值。但在我年少时,因为他们的旅行观,留下了一次至今耿耿于怀的遗憾。
  高一的时候,我在市里最好的学校念书,学校组织了一次北京冬令营,就是那种老师领队去参观清华、北大以及各种名胜古迹的游学团。
  在现在看来,这些也没啥好看的,但在当时的我的眼中,真的无限憧憬,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参观了清华、北大,我就有可能真的考上清华、北大。
  然后我打电话和父母商量报名费的事,忘记是多少钱了,反正学校组织的活动费用不会离谱的,这笔钱对于家境还过得去的我家来说,是没有任何压力的。但父母就是不同意,他们觉得我去北京旅行一趟没有用,没必要。
  最后我当然就没有去成,听着北京回来的同学们的各种见闻,我真的好羡慕。
  虽然他们当中后来也没有一个人考上清华、北大,但十六七岁的时候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北京旅行这件事,会成为他们青春的美好回忆,这段回忆我没有。
  虽然北京没去成,但我对旅行的喜爱,因为这件事而有增无减。
  实践是没机会了,那做个理论派吧,我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旅行相关的书和电影,很喜欢北岛在《青灯》里写的那句话:“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我也想让自己的世界可以大一点儿,但是,我没有钱啊,我也没办法向父母开口。
  于是,我开始了漫漫的攒钱之路,因为我也不会别的,我的收入方式很单一,只有写作,所以我疯狂写稿,参加各种有奖金的文学比赛。上大学后,我白天上课,晚上写稿,没有什么课外生活,我的课外生活就是写稿。
  终于,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了尼泊尔,玩儿得非常开心。当我乘着滑翔伞飞翔在电影《等风来》的同款美景当中时,我觉得那么多个熬夜写稿的夜晚都值了。
  后来,每年的暑假,我都能用稿费送自己去旅行,陆续旅行了十几个国家,还有几个月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经历。
  对于世界来说,我去过的地方还很小;但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世界真的在变大。
  因为喜欢写作,旅行回来之后,我会在网上写一些旅行游记,刚开始就是写着玩儿,纯分享的心态。
  渐渐地,我的游记在网络上和杂志上被更多人看到,陆续有航空公司和旅游局找上门来,邀请我去旅行,旅行归来写游记分享经历就行,仅去年,我就有7次旅行体验师的经历。
  还记得去年夏天,我一个人坐在飞往澳大利亚达尔文的飞机上,时差的缘故,在空中看到了很美的日出,当时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好不可思议。我从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小城女孩儿,到被邀请至另一个半球旅行的旅行体验师,中间只隔了一双坚持写作的手的距离。
  经常有读者跟我倾诉自己的苦恼,说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羡慕那些什么都好的人。
  我很乐意跟别人分享我从前的一些不快乐经历,不是卖惨求心疼,而是,我想让那些跟我从前一样不好的姑娘小伙知道,只要你加油,一切都会变好的。
  觉得自己笨就多看点儿书,觉得自己胖就多跑点儿步,想变好看就认真打扮,想去旅行就努力攒钱,有N种方法可以通往更好的自己,看你愿不愿意迈出那一步而已。
  小城女孩儿,也是可以去环游世界的,什么都不好的我们,也是可以慢慢变好的,只要你信,只要你敢。
其他文献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了一片迷雾,让我能感受到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中的声音太嘈杂,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些声音能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个这样的声音,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被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
期刊
“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和你我少年时一样,这是陈念朴素的愿望。被欺负,被嘲笑,被丢进黑暗中,她仍想保护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我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觉得陈念非常“有力量”,好像什么都打不倒她,一直很顽强。但是,我和陈念,不太一样。  读书时,我并不想考最好的学校,也考不上。我只想坚持写稿,投稿,最好能当个作家。  嗯,我有种梦想彻底破灭的感觉吧。我想,不只自己,应该有许多人会在某个时
期刊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即便在校园里散步,也微微低着头,似乎总在想着什么。有人唤他名字,他会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看着你。  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小孩,却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了金奖,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我与孩子的指导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这样的孩子是怎样“教”出来的?他摇摇头:“我是没法教出来的。”  我很奇怪。  老师说,我们成人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这个小孩子却
期刊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   让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的第一笔财富的产生:当时,一群原始人,生产力低下,除了勉强维系生命,一无所有。突然,某一个原始人,由于特别聪明能干,或者掌握了将石头打造成简单工具的技能,他捕获的猎物与收集的植物种子,除了用来养活自己,还有盈余,这就是他的储蓄。用这些盈余,他可以交换其他人的产品,也可雇佣另一个人替他服务,不仅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也
期刊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
期刊
18岁的时候跟喜欢的人告白,在深冬发出那条短信,屏住呼吸等待回复。“叮咚”——答案在屏幕闪现,八个字,简明直接:“对不起,我不喜欢你。”  当时我以为那是我感情生活的谷底,“不会更难受了吧?”我一边哭,一边心想。  唉,才不是。  我后来在感情里经历的更难受的事,不是拒绝,恰恰是没被拒绝——但也没被真正接受。  众所周知,要让一段感情继续,总是需要一些节点的。  比如,总得有人说“那我们在一起”,
期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执有人生价值与道义的灯盏,苏轼以豪迈抛去谣诼的枷锁;“启予者,商也!”迈下老师受弟子尊敬的神坛,孔子以谦逊拾起弟子的卓见。面对纷繁的评议与看法,一双慧眼与一颗赤子之心,便是我们的砥砺之柱。  智者的言论灿烂如灯火,闪烁着人生真谛的华光;明亮如星辰,亘古不变且指引人生的方向。良师益友的劝导亦如此,是逆境深渊中的援助之手,是大海航行中的助力东风。听取之,践行之,可以
期刊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作家往往要听读者的意见,倾听同胞们的心声呼告,才能把握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脉络。而我们的生活也总离不开亲友师长的关切建议,离不开左右前
期刊
前不久,被誉为神剧的《权力的游戏》终于迎来了大结局。粉丝们为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甚至不惜请假不去工作、学习,而坐在家中等待这令人激动的一刻。然而,令人唏嘘,这部神剧“烂尾”了。  我不禁回忆起好久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因结尾以“错过”收场而被粉丝们质疑卖情怀。拍摄时就有这样的质疑,可制片人和导演等人顶住了一片骂声,给出了两个字的声明:“不改。”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人们重新审视了这部电影的意义,給
期刊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少年的你,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刻,你想要逃离当下的世界,去到另一个星球?  我有过这样的念头。  那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16岁。彼时,因为我认识了学校备受瞩目的男生,就被其他女生孤立了。她们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对我窃窃私语。即便我不靠近她们,也能猜到其谈话的内容。无非就是——“你看她不知羞耻啊,天天追在一个男生身后”,“你看她真丢人啊,成绩一落千丈了,还天天一副高傲的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