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教师失语”指的是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关键时刻该说不说,或说而无效,课堂缺乏有效引导,最终形成学生话语霸权的课堂现象。失语的实质是教师主体地位的失落。  倡导多元解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然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常常出于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目的,而将自己陷
在新的时期,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大军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建设性地运用大众媒介资源,提升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媒介辨别能力,让学生充分使用媒介资源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培训。  如今,媒介传播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能力是
所谓“时代性”,即“时代精神”,是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定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对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中的句子,看似浅显,但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人教版语文新老版本皆未作注,《教学参考书》只有这样的解说:“‘始流’即初流,此句言初流源头水清澈洁净,一尘不染。”《教师教学用书》仅有的译文是:“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一些文言文读本,不力求直译不说,意译也随意附会。例如《高中古诗文一本全》(中华书局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