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效益的策略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科目数量的增加和难度都对他们提出了挑战。无论如何。“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尚不知什么是历史,更不会对此学科保持新鲜感。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让学生保持对历史的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把握课程标准与三维目标
  历史学科的质量检测都是紧扣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所以,要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参照课程标准备课,在授课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备课时要做好:①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②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③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设计时,要紧跟“三维目标”。教师还须换位思考,假如老师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力求做好学情分析:①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把握情况;②了解学生是否有能力学习本课;③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心理年龄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一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备课时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①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②导入内容要适中、恰当;③从课程内容标准入手;④让学生更多地感悟历史。导入方法可以采取问题抛出法,也可以采取举例法、图示法等。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秦末農民大起义》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入:“当时在秦朝的大街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店的顾客寥寥无几,拐杖店的却不计其数。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刚刚提问,学生马上就像小燕子一样,七嘴八舌地叽叽喳喳开来。老师点拨一下,正确答案“秦的暴政”。接下来,就开始讲解秦的暴政到底有哪些呢?百姓能受得了吗?最终秦朝还能继续下去吗?引出秦末农民大起义。通过历史课堂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基础上展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纵向与横向思考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程,在编纂方面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这其中包括内容的设置、图片的插入、人物扫描、知识拓展等。这样,在历史课堂中就可以使学生拥有多维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时,笔者将图片、表格等贯彻其中,同时整合与之相关的新旧史料,尤其鸦片战争前后史料,让大家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此类方式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学互动效果良好。
  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上教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性。以往讲的是应试教育,很多历史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直接去背知识点。而现在我们需要让学生动起来,那应该怎么做呢?
  学案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学案的编排设计因人而异,有的设计透彻而详细,有的主要凸显主干知识,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编排九年级“美国的诞生”内容时,从探究目标、探究问题、知识梳理等方面对教材重新整合和处理,打破课文原有的结构,最后将课文三个标题的内容融合一个表格,使得教学更为轻松、顺利。
  概念教学 概念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历史是一门杂科。在教材中,或在教师讲课过程中,都会涉及某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如封建社会、贸易顺(逆)差、百家争鸣、通货膨胀等。对于这些概念,如果学生不明白,这节课就会很难达到目标。因此,在备教材的过程中,必须搬开这些“绊脚石”。例题:
  慈禧只坐一次轿车就不坐了。原因是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此事说明( )
  A.慈禧太后生活简朴
  B.当时中国社会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严重依赖外国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
  要想做对这个题目,必须以“近代化”这个知识点去获悉、解读和应用“近代化”这个概念。该题目的答案很明显。正是这种趋势下,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必须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解读。如在教材中政治方面出现的分封制、世袭制、中央集权制度、“冷战”、政治多极化等;经济方面的小农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还有文学方面的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只要在日常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注意去逐一突破、解读这些关键的概念,无论对学生平时的自主探究、考试,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讲求“论从史出”,因而可知,史料讲授非常重要。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几乎已经渗透到每一节历史课。笔者在讲授九年级“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课时,除在学案中附加一些课文补充史料外,在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一系列史料的应用。如在讲解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笔者就补充了大量英国从政治和经济上如何剥削印度的史料。这些都有利于课堂进一步解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一些束缚,继承和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任远中学)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领域开篇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作为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教学环节与户外环节之外,还存在着诸多的生活环节或过渡环节,如入园、晨间活动、盥洗、餐前等待、进餐、喝水、如厕、午睡、离园……这些环节虽然有
当前我国几大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经济圈中的府际合作成为当前行政改革研究的主要课题。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
在日常的课堂调研中发现,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被教师忽视,有一部分教师不会独立设计,主要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也有一部分教师在翻教材、写教案时,学会了用相同的句式、套话去陈述。走进课堂,就会发现一些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归目标、教学活动归活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本文从分析教师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目标,谈谈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产申报立法和申报地方试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从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找出问题的症结,从宏观环境和具体实施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更好地推进和完善我国的财产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问题。  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笔者感到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既是现实的,又是合乎理性的,在探索与实践中从导学单的设计、合作互学的规训、踊跃展学的策略入手。  导学单设计精简易懂  最近,笔者执教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主要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32页练习题的第1题至第5题。习题已经前置完成。于是,课始
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从小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能力。计算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教学对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进行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领会、理解和获取材料信息。阅读理解能力与学生阅读技巧、阅读兴趣、阅读数量有关。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和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就是要优化教学策略,利用好教材内容,拓展课外阅读材料,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
课外阅读已广被重视和研究,而“1+X”联读则从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本文就是运用“1+X”联读的理念,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从
20世纪以来,参与式预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预算民主是民主政治下公共预算全过程的基本状态,参与式预算则是预算民主的基本形式。本文阐述了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并简要介绍了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