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化教学提高中学生跨文化意识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唇齿相依。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无法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习得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精确地掌握该语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Spais在其Langage 一书中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Thomas (1983)提醒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语言应用不当或对文化习俗的无知往往会造成社会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1994),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语言学家威多森指出,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要达到像使用本族语那样熟练自如的程度,有许多文化差异要理解,沟通。Kramsch指出,研究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将语言教学与目的语文化联系起来。
  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现状
  由于中考,高考所带来的升学压力,英语教学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上。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元素和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但词汇语法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学习者英语表达及写作训练在语言使用不得体,语言错误是表层结构问题。究其因是背后的文化障碍,这必将将造成交流的不愉快乃至误解,最终阻碍人际沟通。
  三、中西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表达也存在差异,也就造就其在表达某一现象时以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形式。如汉语言文化中,“东风”意指“春风”,是“温暖”,“生机”的象征。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由于气候和地域差异造就了其东风是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寒风。英国的“西风”是温暖的,寓意着“希望,力量,生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就表达了对西风的赞美歌颂。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away.’而在汉语言中“西风”是“凄凉,萧瑟”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悲情色彩。如“喝西北风”,马致远在《天净
  沙·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宗教文化差异。在中国,佛、道教影响深远。在中国人的对话中经常出现如“老天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佛教也深深渗透于中华文明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是主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诞生了许多与上帝,教堂,魔鬼有关的短语,如”God knows” (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3.文化典故差异。英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神话典故,如我们用闭月羞花来描述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英语中源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典故“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来形容绝代佳人。再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Sup with Pluto(与普路托共进晚餐,引申义为“死亡”)。Cordian knot(难办的事)。中国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如,“乐不思蜀”“掩耳盗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收集,总结,归纳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进而深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所传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异同并建立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中国与英语国家在问候,告别,道歉,祝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中西文化差异。
  2.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展现英美人们真实生活的音频短片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练习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进而深化中学生对英语及英语文化的理解与内化。比如,在讲解“圣诞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走遍美国》中的一段专门介绍圣诞的记录片,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英美国家是怎样过圣诞节的, 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对比。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听觉视觉的震撼,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被激活,进而有利于深化对不同文化的感知。
  五、结语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词汇与语法的传授,更需要英语文化与文化交际的导入。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立起一套英语思维模式。同时亦不能将文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应帮助学习者正确对待各族文化,领悟其文化内涵,进而跨越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1]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Volumn 4,p91-112,1983.
  [3]Shweiter
其他文献
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
期刊
新版PEP小学英语教材已经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逐步试用了,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版面设计更加美观,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也更为突出,并且能更好的衔接上初中英语教材。所以说好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教材在英语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刚拿到新教材的老师们来说,课堂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与困惑,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简单说说在课堂教学中各个年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年级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
【摘要】高中英语的阅读部分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学生成绩波动较大的部分。根据长期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分析,高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出现畏惧的心理,对词汇和句型以及语法未能准确地理解,从而对英语阅读部分的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英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也会对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简要分析,阐述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
【摘要】近几年,随着学习新课标和响应教育局打造“生本智慧课堂”的号召,作为一名承担英语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对“生本智慧课堂”,有了自己的几分拙见和实践。  【关键词】生本智慧课堂 英语  所谓“生本课堂”,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所谓“智慧课堂”,要求教师营造智慧交流、资源共享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两种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生
【摘要】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在我国仅此于汉语的第二母语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小学正是学生时代的开始,也是学习基础知识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想要学好英语,在小学阶段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的课堂上,想要更好的提高小学生英语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 任务型课堂 教
【摘要】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性,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开展教学,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一种积极高效的教学手段,如何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又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 英语 整合  英语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方面的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以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负责,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分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教育也开始倡导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本身。因此,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内涵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改变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一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本文就是对中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策略进行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 教学 体现、人文关怀 探讨  中共十七大报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而对英语的学习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学时期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下降,对英语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英语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当前阶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存
【Abstract】Projectionist accounts of argument structure give verb’s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a central role in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t is held that th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alternations related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