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在不断更新,知道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是茫然,还是习惯于 “以本为本”,从预设的教案出发,用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二连三地发问,一群学生始终被这样的小问题牵引着,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轮流作答。课堂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虽然多了,但教师往往充当发令员,有条不紊地发指令,学生只是被动充当操作工,马不停蹄忙执行。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探究,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构建和谐课堂
  
  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这就呼唤教学活动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1、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⑴教学内容的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该是课堂学习的惟一素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学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如“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标识图的半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推断出是什么图案。这里“中国银行”、“联通”、“奔驰”汽车等美丽的徽标甚至具有地方特色的风筝都成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的视野大开,课堂上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⑵学习形式的开放。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或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⑶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内容的课时安排,教参上虽都有具体的规定,但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课堂中学习数学。
  2、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当然现在问题是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和谐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3、变“发问”为“对话”
  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我们应追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完美境界。
  4、变“指令”为“服务”
  教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指令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营造和谐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尽心、尽情地发展自我。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和谐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
  
  1、和谐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初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落实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就是要体现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从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快乐、体验成功。要做到这一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关键,而正确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师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实现和谐课堂上研究性教学的根本保证。
  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分组时应注意“好差”搭配,汇报交流时也多给“差学生”一些机会,不能都给一些“好学生”包办。练习设计应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又应有少量挑战性的应用。在和谐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不程度地和谐发展。
  2、和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最佳融合的协调员。新的教育观念已不同程度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之中。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应当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融合的协调员。教师的主要职责首先应当以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首要,其次再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总之,课堂氛围的和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和谐”不等于呆板,也不等于散漫,不等于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也不等于漫无边际、热热闹闹、莫衷一是。和谐的课堂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本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摇篮的语文课堂却仍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闪耀其应有的光彩,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教学脱离生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除非是上观摩课、研究课,平时很少有教师采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往往都是采取“教生字——讲课文——作小
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教师们有了更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更多了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但课改在实施中也碰撞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淡化”和“偏颇”说说自己的思考。    在理论上,教师应认识到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习的分类是复杂而多样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有许多人认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扎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教师全面更新观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培养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体育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要进行转变,改变单一
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模仿学习的旅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后是托幼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等。人的模仿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使得人类不断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教师要做学生模仿的表率。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师要作学生模仿的表率,就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模仿形象。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效果,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重视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以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善于激励的课堂语言风格,来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地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中国本国的美术,应该特被注重倡存。”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体现着我们古老民族的最本质的审美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形成了技艺精湛的文化景象,融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品种繁多,我们较为熟悉的有魅力无穷的印染工艺(包括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比金子还要重要的艺术珍品——皮
目的:给予大鼠一定浓度的~2H_2O作为示踪剂标记动物体内骨骼肌蛋白,以期建立氘标记丙氨酸的检测方法,为研究骨骼肌蛋白分数代谢率提供方法保证;在日常饮食状态下,分别观察大鼠在较长时间内摄入含有低(0.2%)、正常(0.9%)、高(1.6%)剂量的赖氨酸饲料,骨骼肌蛋白分数合成率是否相同,分析骨骼肌蛋白代谢动力学指标是否对赖氨酸摄入量敏感,骨骼肌蛋白代谢动力学是否一致。分析~2H_2O标记法是否能有
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教育创新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教育创新是关于教育理论、思想、方法、目的、内容、体制、机制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发展中的社会。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迅速变化着就业市场相联系。因此,教育创新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学的不断扩招使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