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在不断更新,知道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是茫然,还是习惯于 “以本为本”,从预设的教案出发,用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二连三地发问,一群学生始终被这样的小问题牵引着,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轮流作答。课堂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虽然多了,但教师往往充当发令员,有条不紊地发指令,学生只是被动充当操作工,马不停蹄忙执行。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探究,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构建和谐课堂
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这就呼唤教学活动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1、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⑴教学内容的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该是课堂学习的惟一素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学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如“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标识图的半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推断出是什么图案。这里“中国银行”、“联通”、“奔驰”汽车等美丽的徽标甚至具有地方特色的风筝都成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的视野大开,课堂上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⑵学习形式的开放。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或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⑶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内容的课时安排,教参上虽都有具体的规定,但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课堂中学习数学。
2、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当然现在问题是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和谐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3、变“发问”为“对话”
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我们应追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完美境界。
4、变“指令”为“服务”
教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指令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营造和谐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尽心、尽情地发展自我。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和谐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
1、和谐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初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落实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就是要体现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从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快乐、体验成功。要做到这一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关键,而正确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师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实现和谐课堂上研究性教学的根本保证。
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分组时应注意“好差”搭配,汇报交流时也多给“差学生”一些机会,不能都给一些“好学生”包办。练习设计应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又应有少量挑战性的应用。在和谐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不程度地和谐发展。
2、和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最佳融合的协调员。新的教育观念已不同程度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之中。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应当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融合的协调员。教师的主要职责首先应当以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首要,其次再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总之,课堂氛围的和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和谐”不等于呆板,也不等于散漫,不等于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也不等于漫无边际、热热闹闹、莫衷一是。和谐的课堂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
构建和谐课堂
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这就呼唤教学活动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1、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⑴教学内容的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材也不该是课堂学习的惟一素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学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如“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标识图的半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推断出是什么图案。这里“中国银行”、“联通”、“奔驰”汽车等美丽的徽标甚至具有地方特色的风筝都成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的视野大开,课堂上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⑵学习形式的开放。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或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⑶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内容的课时安排,教参上虽都有具体的规定,但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课堂中学习数学。
2、变“预设”为“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师就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实际上,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当然现在问题是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和谐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3、变“发问”为“对话”
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我们应追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完美境界。
4、变“指令”为“服务”
教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指令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营造和谐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尽心、尽情地发展自我。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和谐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
1、和谐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初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落实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就是要体现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从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快乐、体验成功。要做到这一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关键,而正确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师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实现和谐课堂上研究性教学的根本保证。
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分组时应注意“好差”搭配,汇报交流时也多给“差学生”一些机会,不能都给一些“好学生”包办。练习设计应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又应有少量挑战性的应用。在和谐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不程度地和谐发展。
2、和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最佳融合的协调员。新的教育观念已不同程度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之中。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应当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融合的协调员。教师的主要职责首先应当以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首要,其次再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总之,课堂氛围的和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和谐”不等于呆板,也不等于散漫,不等于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也不等于漫无边际、热热闹闹、莫衷一是。和谐的课堂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