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的曲艺表达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党史中,最值得铭记的当属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穿越15个省区,在与自然搏斗的同时更要与反动派军队进行殊死斗争。两年、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战斗,这一个个数字不是墨写的,而是红军英烈的鲜血凝结成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渡江之前有8万多人,而渡江之后锐减至3万多人,牺牲战士多是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于民谣悲怆地唱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我生活在桂北大地上,居所距湘江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也许是受到了英魂的感召,我对用曲艺作品体现湘江战役有种天然的使命感。我在湘江附近寻访采风,阅读地方志和党史,记录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含纪念林、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3处纪念设施中的全部展陈文字。或许有的同志不理解:写一个“小小的”曲艺作品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么?我的回答是: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才能准确地反映。而在涉及党史军史时,我们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轻视。
  战争太残酷,战士太英勇,历史太厚重,故事太丰富。一句话,可以提供的素材太多,而我们要在“短、平、快”中深刻描画红色的现实,选材就必须精准。
  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参观七星岩、芦笛岩后曾批评道:“七星岩中景象,好事者多巧立名目。芦笛岩重辟后,人亦效其故技。”他立赋《满江红》一阕:
  巧立奇称,徒多此纷纷扰扰。浑不似,庸流拟古,山人画稿。突破天荒标独创,齐吹地簌歌难老。喜中华,大块富文章,寰球少。
  长篇宏,短篇峭。多幕壮,独幕巧。漫批评,各有千秋都好。天赋沉埋蒙暗黑,电流输入增光皎。看红旗,三面鼓东风,风力饱。
  “长篇宏,短篇峭。多幕壮,独幕巧”4句对我的启发尤其大。我认为,短篇曲艺作品应兼备短篇小说与独幕戏剧之美,要在“峭”“巧”之间别出机杼,巧施笔墨。我的写作信条是:写自己熟悉的,写别人不曾写过的。这个“自己熟悉的”,就包括自己体验过的和亲自采访过的人与事,而这个“别人不曾写过的”的另一重意思,就是我不嚼别人吃过的馍。

《圆梦》


  在纪念湘江战役85周年前后的日子里,我观看查阅了很多反映战役的影视剧、报告文学和长篇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很动人,但我不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在重新整理手头的资料后,我了解到在湘江战役后红军大部队西进,一些负伤的战士则在少数民族地区隐姓埋名几十年,生儿育女。及至暮年,有桂林媒体曾经发起 “寻找老红军”的活动,也找到了10多人,政府恢复了他们的身份。而在他们的家乡,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这件事就成了我创作的一个“锚点”。
  在采风过程中,我路过正在建设的桂北高速公路,因为恰好与当年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路线相吻合,所以这条高速公路又被称为“红色高速公路”。历史与现实重叠出的天地,给了我丰富的素材和驰骋想象的空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是现实的地基,现实是历史的延伸,这条路过去是红军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之路”,现在则是消灭贫困、通向共同富裕的“胜利之路”。
  创作灵感倏然而来。
  我以80年的历史为“基”,以瑶乡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为“背景”,以祖孙二人——曾经亲历湘江战役的老红军爷爷和身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孙女为主要“演员”,采用类似电影“闪回”的手法,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和“红色高速公路”的通车庆典拼接在一起,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爷爷追求的“解放梦”和孙女要实现的“致富梦”完美融合成一个我们共同追求的“中国梦”,最终点明作品“圆梦”的主题。

《春暖瑶山》


  《春暖瑶山》是我和王布衣老师写的一个电影剧本梗概,后来也以桂林渔鼓的形式呈现。在这个作品中,我们没有聚焦可能更容易“出彩”的湘江战役现场,而是把目光集中在红军过江后进入瑶寨的场景里。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结盟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党少数民族政策的具象化呈现,我们则想把这个故事更精细、更形象地讲出来。
  因为反动派残酷剥削瑶民,使得瑶民敌视所有的汉人,这就给红军顺利通过瑶寨增添了許多困难。解决矛盾、化解困难是个“穿针引线”的细巧活,原封不动地用政策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宣讲是不会有作用的。《春暖瑶山》中的红军的“针”是一个字:反动派把瑶民当成野兽,“瑶”的偏旁用反犬旁(犭),而红军真心把瑶民当作同胞,不拿瑶民一针一线,处处为瑶民做好事,还把“瑶”的偏旁改成了玉字旁(王)。一“针”既出,后续的线索和矛盾便层层递进,故事的高潮处,红军队长王其延甚至要为误写“瑶”字而以命相抵,最终完全感动了寨主。瑶民解开了心结,主动带领红军翻越老山界。

一些关于作品结构的想法


  在内容之外,作品的结构也很重要。我有一个喜好赏玩、雕琢玉石的朋友,曾得到一块璞玉,把玩3年还迟迟下不了手。我问是何故,他说实在找不到下刀之处,怕一个不慎就浪费了这块好材料。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作品题材准备好了,但就是找不到构筑结构的方法,十分苦恼。以《圆梦》为例,它可以有很多种开头:“惨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子弹呼啸,炮火连天”——这样写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老爷爷80年后回归故里,物是人非,感慨良多”——这样写的情感更浓,能更有“泪点”。但我最终选择的是“红色高速公路的竣工庆典现场,小孙女来接爷爷去做通车剪彩嘉宾”——这最能从结构上展现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预设主题。
  而《春暖瑶山》的开头就是高潮。反动派纵火焚烧瑶寨的狂妄,红军“奋勇争先赴火海,不顾生死战凶顽”的行动和瑶民尚不清楚敌友时的悲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有些纷乱的三方矛盾,所以如何解决矛盾就成了观众最大的期待,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作品的“切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短篇曲艺作品的“切口”能定在矛盾完全出现、故事高潮即将到来之时,此时人物的性格已经充分展现,主题思想呼之欲出,这样后续解决矛盾时会有“快刀斩乱麻”的顺畅感,这也是我写作时习惯在三五句话后就立即进入“本事”的理由。至于背景交代,就应该在解决矛盾、铺设故事情节时悄然完成,不留痕迹,这样不但能节省篇幅,还能使作品富有张力。
  总之,用曲艺来表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我们务必要全面把握事件的整体,在努力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做到选材细小而精当,布局巧妙而峻峭。只是在书斋里生拼硬凑,拿不出好作品,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其他文献
曲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曲艺迷们说起武汉的曲艺人,很自然地就会提到武汉说唱团团长、相声演员陆鸣。他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从艺40年,技艺不凡,成为湖北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电视综艺节目有他,大型庆典活动有他,抗洪大堤上有他,监狱劳教所的简陋舞台上有他,田间地头、厂房车间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兼任的社会职务很多,比如:中国曲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
期刊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世界看到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胜信念。当前,中国人民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各地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释放。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覺担当起新时代“文
期刊
河南坠子形成至今已过百年,作为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演出足迹遍及了中国的各个省份。正如大多曲艺形式一样,河南坠子有“说”有“唱”,其灵活质朴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自2006年河南坠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行内行外人士都为这一曲种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地吐露心声。笔者认为,河南坠子的继承与发展急需固本而非单纯求新。巩固传统书目,加强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使传承者知晓其本质特征,加强传统
期刊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  3月24日,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享年87岁。徐玉兰生于1932年,幼年随母学唱梨花大鼓,后改唱河南坠子,9岁登台演出,1952年参加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曲艺队。1957年之后扎根甘肃,为甘肃文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7年退休。徐玉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曲头空拍起板,曲尾归音的行腔特色。代表曲目有《林冲发配》《宝玉哭黛玉》《晴雯补裘》《十
期刊
我是在2020年庚子年的正月初五下午骤然得到李九松先生去世的消息的。  春节前后,在上海疫情渐趋严重的时候,李九松的身体状况似乎稳定了下来,在医院既不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又得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妥帖的。他熬过了冬至,熬过了2020年元旦,我在祈盼着,等到疫情缓解,他也能好起来,转入普通病房,转回自己家里,和我们共同迎接抗“疫”胜利后的这个春天。  但李九松先生还是走了。
期刊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切实做好今年中国曲协各项工作,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今年曲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安排部署和中国文联十届五次全委会工作要求,围绕
期刊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曲艺社团有效拓展了曲艺的发展环境,培养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为构建新时代曲艺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文化资源丰富、曲艺元素富集的山西省,曲艺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小剧场发展路径。  喜善汇文艺社成立于2019年11月28日,在创立时就定下依托三晋文脉扎曲艺之根、寻曲艺之本的理念,在推动相声、莲花落、太平歌词、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发展基础上,相对提升相声的优先级,把相
期刊
记 忆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夜不能寐,浮想联翩”。“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个史无前例“送瘟神”的喜讯,正在拨开和驱散中国历史天空曾经被“小虫”肆虐近两千年的沉沉乌云。为此。毛泽东“欣然命笔”,用他那气势磅礴、震撼山河的壮美诗行《七律二首?送瘟神》,放情地书写了中国人民“感天地,泣鬼神”伟大斗争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说过:“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蕴含红色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大量涌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曲艺作品亦不在少数,如快板书《劫刑车》、京韵大鼓《韩英见娘》等。在今天的曲艺创演中,红色题材也是长盛不衰的表现对象。令人忧虑的是,在充斥著古装剧、宫斗剧,明星八卦娱乐至上的当下,具有真正的革命情怀、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红色题材文
期刊
地方文化馆扎根于一方水土中,在发挥培育艺术人才、创作艺术新品、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功能时,应该充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利用。这不但能进一步“锚定”文化馆的职责,更能推动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形成“文化发掘——文艺转化——作品传播——地方知名度提升”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当前地方文化馆应当在发挥地域特色、符合当地审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方面着手,为自己铸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