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娘舅”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2020年庚子年的正月初五下午骤然得到李九松先生去世的消息的。
  春节前后,在上海疫情渐趋严重的时候,李九松的身体状况似乎稳定了下来,在医院既不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又得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妥帖的。他熬过了冬至,熬过了2020年元旦,我在祈盼着,等到疫情缓解,他也能好起来,转入普通病房,转回自己家里,和我们共同迎接抗“疫”胜利后的这个春天。
  但李九松先生还是走了。
  李九松生于1934年11月,江苏海门人,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最受尊重的“老法师”之一。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代表。
  1987年,李九松与王汝刚搭档演出了独脚戏《头头是道》,王汝刚扮演的青年工人因去工地不戴安全帽而被李九松扮演的老娘舅教育。他们两人一个生活底子厚,经验丰富;一个反应快,有新鲜笑料。这对搭档甫一亮相,就广受观众的欢迎。而“老娘舅”也成了李九松最广为人知的艺术标签。
  生活是艺术的底蕴,艺术是生活的影像。一个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是台上台下一个样,表演内外无分别的。李九松在台上是个江南地区家喻户晓、顶顶亲切的“老娘舅”。在台下,他也是个平易随和、关怀他人的“老娘舅”。
  对于我们下基层惠民演出的请求,他从不推却,总是欣然应允。演出现场的条件简陋,他毫不介意,登台演出后就到观众席坐着。有时正打盹休息,有热心的观众来了要和他聊天,他就怔愣一下醒过来,回回神就和身边人兴致勃勃聊起家常。
  有时候演出场地的条件好些,我们就想请他去屋子里坐着休息,他总是婉言谢绝,“我和其他演员在一起就行了,这样我也自在。”然后就溜达到后台,把“老舅妈”带的零食散出去。过不多时,后台就是一片欢声笑语。这场景看得次数多了,有时我也会想,或许能在这后台办一次上海曲协的茶话会呢?活跃气氛有“老娘舅”,零嘴也有“老舅妈”提供,简直不要太完美。
  但这个想法现在注定成不了现实了,2021年上海文联、上海曲协的新春团拜会上,也不会再有“老娘舅”的身影了。
  每年上海文联、上海曲协的新春团拜会,“老娘舅”总会和“老舅妈”相携而至,我请他坐主桌,他不肯,就找个地方悄悄“猫着”。但架不住人气高,他的老朋友和小朋友发现他后,会上前“围攻”,打招呼的、打趣的、要合影的,甚至有来结眼缘的。有时人太多,我就会打趣他:“李老,您看,坐在边上有什么用,架不住粉丝多啊。您看,现在连路都挡住了。”他总是习惯性地摸着毛发稀疏的头顶,呵呵地笑着说:“这里就好,这里就好。”
  热心助人是“老娘舅”的又一个特点。这几年上海少儿曲艺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不少有童趣童真、广受上海小朋友喜欢的好作品。特别是当“三毛”的相关作品出现在舞台上时,总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从头笑到尾。所以我们专门在每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推出“向经典致敬”版块,寓教于演,用“三毛”的作品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三毛”。
  “老娘舅”于此功劳不小。
  能够看到李九松爷爷并得到他的指点,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经历。曾在上海惠民中学读初中的梁军同学,在学业间隙学习了“三毛学生意”滑稽戏片段。在一次学校的汇报演出中,他的“三毛学生意”得到了“老娘舅”的鼓励肯定和詳细指点,这对梁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中毕业后,梁军考进了中专,成了学校里的艺术骨干。他说,这是“小三毛”给我带来的成功,“李九松爷爷的鼓励让我充满信心,我相信我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曾经获得上海少儿曲艺比赛金奖的连彬尧同学,也曾是“小三毛”的扮演者,“老娘舅”亲自上阵,在帮助连彬尧一遍一遍地练习的同时,还专门为他准备了自己以前演“三毛”时的道具。“老娘舅”还教导连彬尧,做人要善良、正直、厚道,要认真学好文化。
  对青少年曲艺发展关心如此,对上海曲艺界其他方面的关心亦如此。《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是在上海市曲协指导下,于1999年由上海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创办的一个公益演出栏目。在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长盛不衰,在推广和普及上海说唱艺术的同时更为丰富上海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市曲协的一个文化品牌和上海群众文化生活的重头戏之一。但在2013年黄永生老师因病去世以后,《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一度失去了主心骨。为了使《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能延续下去,“老娘舅”曾不辞辛劳,坚持每周日去演出的现场“撑场”。在黄永生故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娘舅”实际上成为了该栏目的主心骨和定盘针。他还打电话给顾竹君老师,“竹君啊,这幅担子你要挑起来,侬放心,我来撑侬!”他还号召众多滑稽界的前辈,纷纷到场支持,直到《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栏目重新上了轨道,他才放了心。

  他对艺术的热忱总让我们忽视他的年龄。他的心脏已经搭过两次桥,但他依然毫不在乎,照样上台演出,上海滑稽剧团里的日常演出他场场不落。2017年,上海市曲协在兰馨大戏院组织新作品展演,我们请他出场,尽管他和王汝刚的“征婚”系列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老娘舅”丝毫不放松,一定要用新作品来回馈百姓,为此,他特地请梁定东老师新创作了独脚戏《退婚》。我记得,当时的“老娘舅”在后台不似以往放松,不断地念叨台词。而他在《退婚》中展现出的风采,竟然让观众纷纷询问,“‘老娘舅’”究竟几岁了?这风采不逊往日啊!”
  但“老娘舅”终究得服老,他的舞台风采也在最后的时刻,被医疗器械拘束在了病床上。
  在最后的日子里,“老舅妈”一直体贴地陪着他,安抚着他,他的家人也都始终在旁边支持着他。而他的朋友、文艺界的同行晚辈、喜爱他的观众,也总会时常来看他。尽管进不了病房,但他们还是会在窗外默默祈祷,祈祷李九松尽快好起来。
  但这祈祷没有战胜病魔,“老娘舅”终究还是走了。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老娘舅”的丧仪从简。
  “老娘舅”走了,但他的忠厚和善良,他为上海人民奉献的欢乐,将永远镌刻在上海百姓的记忆里。
  他是我们永远的“老娘舅”。
其他文献
庚子年之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所有文艺娱乐场所经营暂停,但是上海评弹团另辟蹊径,办起了“网络乡音书苑”,通过这种方式,人们重温了由弹词表演艺术家杨振雄、杨振言的长篇弹词《西厢》《武松》。今年恰逢杨振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弹词的重播让大家在欣赏与沉醉之余,又生怀念先生之情。  提起评弹艺术的代表人物,必然绕不开蒋月泉、杨振雄,二位先生如评弹界的两座山峰,各有风光,他俩是“中国金唱片奖”仅有的两位评弹
期刊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文化IP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IP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益迅猛,以网络文学为起点,其后涵盖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体育、衍生品等各个细分文化娱乐领域,形成了完整的IP产业链,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本和媒体的关注。  
期刊
张剑平先生生于1920年12月27日(庚申年十一月十八),殁于1993年6月18日,2020年正是他的百年诞辰。  张先生原名张哲光,天津人。出身于店员家庭,早年曾读私塾,在报馆排过字,在布铺当过学徒,还在南市五金工厂做过车工。因酷爱单弦艺术,在南大道“醒世同乐”票房结识了津门名宿屈振庭先生,执弟子礼。在志诚信茶楼初演后,经常走票演唱。屈先生和常澍田先生交好,20世纪40年代初,推荐张先生拜在常澍
期刊
天津是一个有着特殊品质的城市,帝都门户的独特位置,九河下梢的码头习性,促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共存性;也养成了天津人积极热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艺术,就成了天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戏曲曲艺在天津不仅有数不胜数的大师名角,还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城600多年以来,世世代代的天津人都生活在丝弦檀板、鼓曲皮黄之中。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第二批牡丹绽放——曲艺
期刊
最原始的正阳关淮词演唱方式(左一为杨志强先生,其余2人已作古)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这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出自南宋词人汪元量之手,记载了舟行淮水,闻
期刊
一  陈鸣志先生,去世10年了。  前几年的4月11日,还去天津上上坟,后来忙碌了,但总还不时想起怹,有时是一瞬,有时是梦里。我们之间的缘分,似乎没有断。  最初听到这个人,是在昆朋网城哈哈笑相声团的网页上。大约是2000年,那时相声与网站的交集还很清晰可见。网页做得简单,陈先生的简介旁边配有半侧脸的大头照,算不上高清的。  最初见到这个人,是在中华曲苑观众席后面的包厢。那天陈先生匆匆而来,匆匆到
期刊
曲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曲艺迷们说起武汉的曲艺人,很自然地就会提到武汉说唱团团长、相声演员陆鸣。他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从艺40年,技艺不凡,成为湖北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电视综艺节目有他,大型庆典活动有他,抗洪大堤上有他,监狱劳教所的简陋舞台上有他,田间地头、厂房车间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兼任的社会职务很多,比如:中国曲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
期刊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世界看到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胜信念。当前,中国人民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各地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释放。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覺担当起新时代“文
期刊
河南坠子形成至今已过百年,作为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演出足迹遍及了中国的各个省份。正如大多曲艺形式一样,河南坠子有“说”有“唱”,其灵活质朴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自2006年河南坠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行内行外人士都为这一曲种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地吐露心声。笔者认为,河南坠子的继承与发展急需固本而非单纯求新。巩固传统书目,加强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使传承者知晓其本质特征,加强传统
期刊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  3月24日,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享年87岁。徐玉兰生于1932年,幼年随母学唱梨花大鼓,后改唱河南坠子,9岁登台演出,1952年参加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曲艺队。1957年之后扎根甘肃,为甘肃文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7年退休。徐玉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曲头空拍起板,曲尾归音的行腔特色。代表曲目有《林冲发配》《宝玉哭黛玉》《晴雯补裘》《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