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文化场馆中的融入与活化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ju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文化馆扎根于一方水土中,在发挥培育艺术人才、创作艺术新品、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功能时,应该充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利用。这不但能进一步“锚定”文化馆的职责,更能推动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形成“文化发掘——文艺转化——作品传播——地方知名度提升”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当前地方文化馆应当在发挥地域特色、符合当地审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方面着手,为自己铸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

一、邹城市文化馆概况


  山东省邹城市因为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孟子故里、邹鲁圣地”之美誉,在儒家思想、母教文化、邹鲁文化、始祖文化等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为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邹城市在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西区专门规划了文化馆新馆。2019年4月,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邹城市文化馆新馆开始运行。目前,邹城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拥有“孟子乡音”“邹鲁风情”等多个文化活动品牌。

二、地域文化在邹城市文化馆的应用


  地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是地域认同的重要载体。邹城市文化馆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舒适性和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动——静——互”为设计理念,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地域文脉、民俗文化融入场馆设计之中,初步建成了邹鲁民俗馆(非遗展厅)、邹城文化记忆展陈、美术馆等特色展厅和国学堂、琴筝堂、翰墨轩等特色辅导培训部室。
  动——注重还原地域传统生活“场”
  非遗展厅是当前多数文化馆必备的功能区,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多以静态展示为主。邹城市文化馆大胆创新,突破常规,通过合理的展陈设计,在“邹城古韵”“采风问俗”“巧夺天工”“曲戏浓情”四个主题展区中增设三处体验区,以“邹鲁文化”为主线,融动于静,动静结合,将孟母教子传说、邹鲁礼乐、祭孟大典、山头花鼓、石门小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有机串联起来,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可感悟、可触摸、可参与的独特人文空间。
  第一处体验区为民俗生活体验区,位于“采风问俗”展区。该体验区有按比例还原的院落实景,实景取自邹东普通民居,堂屋为假景,老式门窗为实物。在不大的院子内,有序地摆放着纺车、马灯、犁子、石磙、老式自行车等实物。院子对面,是“伏羲庙会”“邹鲁礼乐”等民俗展示区。群众来到此处,既可在院子内实景体验纺织、刺绣等活动,也可在庭院内观看伏羲庙会的模拟景观。文化馆计划在此设立兴趣课堂,邀请民俗文化志愿者定期授课,传授传统农业生产生活、节日历法知识,讲述伏羲女娲故事和邹鲁礼乐文化渊源,进一步增加场景的浸入感。
  第二处体验区为泥塑体验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是指峄山。峄山向西至伏羲庙,20多公里的地域中曾有大量泥塑、土陶制品出土,因而在邹城,泥塑、土陶制作技艺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峄山古会是邹城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据说源自邾文公“卜迁于峄山之阳”典故,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举行。峄山古会时,游客如织,人山人海,曲艺艺人、传统技艺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展示这一热闹民俗事象,邹城市文化馆邀请当地著名泥塑艺人,捏制复原了峄山古会场景。同时,邹城市文化馆还在本体验区定期开展中小学生泥塑体验活动。
  第三处体验区为曲戏体验区。戏楼是百姓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当地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特别有吸引力。在“曲戏浓情”展区,邹城市文化馆按比例修建复原了一处戏台。小戏台原型为邹城境内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戏楼——玉皇山戏楼,场景布置全部遵照传统风格。小戏台下面,整齐地摆放着几张从当地村民家中收集的老式八仙桌和条凳。当重要节日或有团体客人参观时,邹城市文化馆会专门邀请曲艺戏曲艺人在此登台演出。客人们可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邹城特色小吃欣赏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正常开放时间内,通过预约,曲艺戏曲爱好者可聚集于此,登台演出过把瘾。
  静——注重营造地域特色氛围“场”
  在用动态展示活化地域文化的同时,邹城市文化馆还精心打造系列静态展示,以期用凝固的瞬间向到访的群众展示地域文化之美。
  邹城市文化馆的标识导视系统在承担传递基本信息、引导人员分流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场馆主题并营造了场馆氛围。邹城市文化馆的馆标由“邹”“文”“化”“馆”四字提炼组合而成,整体图案为传统民俗吉祥图案“萬”字异化形象,有“馆”之形,也有“邹”之神,包含了地名,点明了主题,简约大方,雅俗共赏,极具文化符号意义。通过一系列构建和组合,邹城市文化馆将该标志应用于所有标识导视系统,既有效提升了文化空间品位,又营造了极易为群众所接受的文化氛围。
  与邹鲁民俗馆紧邻的西南角,有一个从一楼盘旋至三楼的运输车道,宽约3米,最初是为了便于小型运输车上下楼。经过协商,此楼道交由邹城市文化馆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空间,便于群众了解邹城文化发展史,邹城市文化馆深入梳理和挖掘邹城文化发展脉络,多方征集老照片,在车道两侧圆形墙上精心设计布置了“邹城文化历史展陈”。展陈以玉皇山戏楼老照片为起始,图文并茂地绘制了一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邹城文化发展全景画卷,进一步提升了场馆的文化氛围。

  当然,仅有照片和文字描述还是不够生动。实物留存着时代烙印,可以唤醒文化记忆,引发怀旧留恋之情,对营造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邹鲁民俗馆斜对面,有约200平方米的开放区域。考虑到这一区域位于进口处,与“邹城文化历史展陈”同处静态功能区,邹城市文化馆遂将其规划建设为实物展区。目前,该区域已摆放展柜20组、大尺寸液晶电视一台、观众席50个,主要展览展示与邹城文化发展有关的老物件、有文脉传承意义的特色物件和非遗传承人代表作品、公益培训班学员作品。视频展演区则计划展播曲艺、戏曲、传统舞蹈等题材纪录片,也可根据群众需求,播放传统技艺教学视频,用现代技术让群众感受邹城文脉的深厚底蕴。   互——注重培塑地域技艺传承“场”
  公益培训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如果简单设置少儿美术、音乐等培训教室,不仅会与相邻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宫开设的相关培训课“撞车”,也无法凸显地域特色,体现不出文化馆优势。所以,开设非遗培訓课成为邹城市文化馆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邹城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平派鼓吹乐、古琴等传统音乐和山头花鼓、石门小鼓、渔鼓、山东大鼓、琴书等曲艺类项目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此,在功能部室设置上,邹城市文化馆专门设置了特色鲜明的琴筝堂、民乐排练厅和翰墨轩,室内桌椅以仿古中式家具为主,并配以相关文化符号装饰。现已开设多期古琴、二胡、笛子和剪纸、面塑等培训班。
  “孟母教子传说”是邹城市重要的文脉,为了将这一文化充分融入场馆的整体布局中,邹城市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人围绕“孟母教子传说”创作,现已创作出石门小鼓版、渔鼓版、山东快书版《断织教子》曲本和剪纸、面塑等作品。在开设公益辅导培训班时,无论是曲艺培训还是手工技艺培训,邹城市文化馆都把“孟母教子”作为必修课程。该项服务传播弘扬了地域文化,无形中扩大了公益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让群众从内心产生了认同感。

三、启示


  总体而言,邹城市文化馆能够提前谋划,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理念,初步营造出了一处地域特色浓厚、群众认可度较高的文化场馆。不过,再详看以上分析也会发现,文化馆建设在融入特色文化、提升互动趣味性、多媒体展示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下一步工作中,邹城市文化馆还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关注。
  场馆建设要有整体考量
  在场馆建设之初,邹城市文化馆没有及时主动与设计方充分沟通,这导致交付时的新馆“泯然众人”——外形设计和功能空间与文化馆预想布局不太匹配,没有充分凸显出文化特色。这也导致邹城市文化馆新馆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打补丁”,多做了一些重复性工作,也浪费了场馆的一些承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有条件的文化馆应该提前介入,及时把自己的场馆功能布局、功能需求以及地域特色设计要求提供给业主单位,使其在设计招标阶段就把相应人文诉求贯穿其中。这样,既可有效避免二次装修,使室内外风格统一,又可使场馆内地域文化融入得“恰到好处”,做到事半功倍。
  要进一步活化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浸润在一方水土中,文化馆则要对其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并结合当代审美加以凝练和提升,显著提升地域文化的辨识度,最终实现地域文化活化再生的质的飞跃,满足群众多层次心理需求,真正做到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和文化服务。下一步,文化馆可以将邹鲁文化的“崇文重教”、孟子思想的“浩然正气”、孟母教子传说的“言传身教”等精神内涵进一步提炼并运用到场馆设计中来,突破直观文字性植入,实现推陈出新、和合共生。此外,邹城市文化馆挖掘整理了20余种民间游戏,现已通过采访老年人掌握了游戏规则。下一步可选取合适地点,开辟民间游戏互动区,吸引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要以服务群众为本
  文化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群众服务。因此,在地域文化融入文化馆建设这一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把提高服务群众质量作为重要原则和出发点。同时,服务对象有性别、年龄、爱好、认知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导致在文化需求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因此,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和活化运用,要深度把握群众的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形式上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审美习惯,内容上服务群众,为群众所认同。
其他文献
一  陈鸣志先生,去世10年了。  前几年的4月11日,还去天津上上坟,后来忙碌了,但总还不时想起怹,有时是一瞬,有时是梦里。我们之间的缘分,似乎没有断。  最初听到这个人,是在昆朋网城哈哈笑相声团的网页上。大约是2000年,那时相声与网站的交集还很清晰可见。网页做得简单,陈先生的简介旁边配有半侧脸的大头照,算不上高清的。  最初见到这个人,是在中华曲苑观众席后面的包厢。那天陈先生匆匆而来,匆匆到
期刊
曲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曲艺迷们说起武汉的曲艺人,很自然地就会提到武汉说唱团团长、相声演员陆鸣。他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从艺40年,技艺不凡,成为湖北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电视综艺节目有他,大型庆典活动有他,抗洪大堤上有他,监狱劳教所的简陋舞台上有他,田间地头、厂房车间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兼任的社会职务很多,比如:中国曲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
期刊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世界看到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胜信念。当前,中国人民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各地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释放。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覺担当起新时代“文
期刊
河南坠子形成至今已过百年,作为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演出足迹遍及了中国的各个省份。正如大多曲艺形式一样,河南坠子有“说”有“唱”,其灵活质朴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自2006年河南坠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行内行外人士都为这一曲种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地吐露心声。笔者认为,河南坠子的继承与发展急需固本而非单纯求新。巩固传统书目,加强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使传承者知晓其本质特征,加强传统
期刊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  3月24日,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享年87岁。徐玉兰生于1932年,幼年随母学唱梨花大鼓,后改唱河南坠子,9岁登台演出,1952年参加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曲艺队。1957年之后扎根甘肃,为甘肃文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7年退休。徐玉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曲头空拍起板,曲尾归音的行腔特色。代表曲目有《林冲发配》《宝玉哭黛玉》《晴雯补裘》《十
期刊
我是在2020年庚子年的正月初五下午骤然得到李九松先生去世的消息的。  春节前后,在上海疫情渐趋严重的时候,李九松的身体状况似乎稳定了下来,在医院既不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又得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妥帖的。他熬过了冬至,熬过了2020年元旦,我在祈盼着,等到疫情缓解,他也能好起来,转入普通病房,转回自己家里,和我们共同迎接抗“疫”胜利后的这个春天。  但李九松先生还是走了。
期刊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切实做好今年中国曲协各项工作,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今年曲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安排部署和中国文联十届五次全委会工作要求,围绕
期刊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曲艺社团有效拓展了曲艺的发展环境,培养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为构建新时代曲艺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文化资源丰富、曲艺元素富集的山西省,曲艺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小剧场发展路径。  喜善汇文艺社成立于2019年11月28日,在创立时就定下依托三晋文脉扎曲艺之根、寻曲艺之本的理念,在推动相声、莲花落、太平歌词、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发展基础上,相对提升相声的优先级,把相
期刊
记 忆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夜不能寐,浮想联翩”。“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个史无前例“送瘟神”的喜讯,正在拨开和驱散中国历史天空曾经被“小虫”肆虐近两千年的沉沉乌云。为此。毛泽东“欣然命笔”,用他那气势磅礴、震撼山河的壮美诗行《七律二首?送瘟神》,放情地书写了中国人民“感天地,泣鬼神”伟大斗争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说过:“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蕴含红色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大量涌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曲艺作品亦不在少数,如快板书《劫刑车》、京韵大鼓《韩英见娘》等。在今天的曲艺创演中,红色题材也是长盛不衰的表现对象。令人忧虑的是,在充斥著古装剧、宫斗剧,明星八卦娱乐至上的当下,具有真正的革命情怀、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红色题材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