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说唱为民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曲艺社团有效拓展了曲艺的发展环境,培养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为构建新时代曲艺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文化资源丰富、曲艺元素富集的山西省,曲艺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小剧场发展路径。
  喜善汇文艺社成立于2019年11月28日,在创立时就定下依托三晋文脉扎曲艺之根、寻曲艺之本的理念,在推动相声、莲花落、太平歌词、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发展基础上,相对提升相声的优先级,把相声作为剧场经营的一个重点。为此,在中国曲协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的帮助指导下,小剧场经营者邀请了侯耀华、陈寒柏、刘际、奇志等相声名家为艺术顾问,为“烹调”纯正的“相声味道”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同时,小剧场还坚决贯彻曲艺要为群众服务的大方针,不计一时之得失,围绕“服务大众、为民求乐”的经营理念,在实际运营中慢慢探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传承与创新


  曲艺小剧场的“双重任务”——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曲艺艺术的知名度——要求经营者们时刻把打造精品力作放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经营小剧场是在建造一幢房屋的话,那作品就是无可置疑的根基。喜善汇文艺社在日常经营中严把作品质量关,在整理经典、演出经典、传播经典的同时,更注意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吸收化用到作品中。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喜善汇文艺社更注意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化用到作品中,这既有效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也提升了当地群众对作品的认可度。

  曲艺艺术要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是必需。但创新不是无底线的迎合,也不是无目标的乱闯。喜善汇文艺社就一直在探索“创新为谁”的答案,据不完全统计,喜善汇文艺社营业至今,到场观众中,八〇后、九〇后的人数占比长期稳定在75%左右,年轻观众“追新”的倾向更强,这就要求小剧场在创新过程中要把抓住这部分观众的心理需求当作一个重点,用作品打动他们,用好作品感染他们,用正能量引导他们,在提升曲艺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曲艺“劝人方”的功能。
  总的来说,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保持原有艺术魅力的同时焕发出符合当下時代的活力与生机。

二、票务工作


  (一)票价
  票价是影响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一个运营不久的小剧场而言,制定合理的票价更是至关重要。总的来说,票价的制定要在合理认识剧场实力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所在城市曲艺的普及度、不同群众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等一系列要素。喜善汇文艺社的票价以亲民为第一要素,利用优质的作品聚拢受众,以规模效应保证剧场运营基本盘。同时,喜善汇文艺社还有意识地发挥剧场的社交功能,在基本座位区之外还专门针对商务洽谈设计了相对高端的包厢,并相应调整了票价。如此,喜善汇文艺社以阶梯状票价和相对应的服务,力求实现“一场多用”的模块化经营模式,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
  (二)票务措施
  多元化的售票渠道是小剧场迅速打开市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门票销售方面,喜善汇文艺社采用“弹性票池”法,在为剧场销售渠道留下一定数量的门票以供应现场买票的群众的同时,与大麦网、猫眼等信誉度和知名度较高的票务平台进行合作,并根据不同平台的出票率增减相应“票池”的存量,这样既保证了群众能更方便的购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票务平台的售票积极性,在无形中加大对小剧场的宣传力度。

三、宣传工作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小剧场经营者要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要把“好酒”送出“巷子”,摆上“通衢”,利用各种方式让南来北往的都能注意到这股“酒香”。喜善汇文艺社在制定发展方案的同时还为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宣传方案。目前,喜善汇文艺社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知名度。为此,经营者充分利用自媒体数量多、普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优势,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广泛宣传小剧场的好作品和有“眼缘”的人物,以期尽快塑造起剧场的立体形象。
  同时,喜善汇文艺社还在用心发展会员制度,以期进一步增加群众在文艺心理层面对剧场的归属感。

四、交流


  小剧场之所以“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量小,这固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也缺乏抵抗风险的“身板”。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大发展的当下,文娱市场时有风浪,小剧场若只想孤身闯荡,那必然会面对不少困难。喜善汇文艺社依托中国曲协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和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等平台,积极与全国各地曲艺小剧场展开交流合作,不但了解了其他地方的曲艺发展情势,学习了兄弟剧场成功的经营理念,更为全国曲艺小剧场的大协作和曲艺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喜善汇文艺社很年轻,机遇与挑战还在前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剧场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曲艺为民的理念,并在科学合理的运营中不断完善自身,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其他文献
张剑平先生生于1920年12月27日(庚申年十一月十八),殁于1993年6月18日,2020年正是他的百年诞辰。  张先生原名张哲光,天津人。出身于店员家庭,早年曾读私塾,在报馆排过字,在布铺当过学徒,还在南市五金工厂做过车工。因酷爱单弦艺术,在南大道“醒世同乐”票房结识了津门名宿屈振庭先生,执弟子礼。在志诚信茶楼初演后,经常走票演唱。屈先生和常澍田先生交好,20世纪40年代初,推荐张先生拜在常澍
期刊
天津是一个有着特殊品质的城市,帝都门户的独特位置,九河下梢的码头习性,促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共存性;也养成了天津人积极热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艺术,就成了天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戏曲曲艺在天津不仅有数不胜数的大师名角,还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城600多年以来,世世代代的天津人都生活在丝弦檀板、鼓曲皮黄之中。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第二批牡丹绽放——曲艺
期刊
最原始的正阳关淮词演唱方式(左一为杨志强先生,其余2人已作古)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这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出自南宋词人汪元量之手,记载了舟行淮水,闻
期刊
一  陈鸣志先生,去世10年了。  前几年的4月11日,还去天津上上坟,后来忙碌了,但总还不时想起怹,有时是一瞬,有时是梦里。我们之间的缘分,似乎没有断。  最初听到这个人,是在昆朋网城哈哈笑相声团的网页上。大约是2000年,那时相声与网站的交集还很清晰可见。网页做得简单,陈先生的简介旁边配有半侧脸的大头照,算不上高清的。  最初见到这个人,是在中华曲苑观众席后面的包厢。那天陈先生匆匆而来,匆匆到
期刊
曲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曲艺迷们说起武汉的曲艺人,很自然地就会提到武汉说唱团团长、相声演员陆鸣。他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从艺40年,技艺不凡,成为湖北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电视综艺节目有他,大型庆典活动有他,抗洪大堤上有他,监狱劳教所的简陋舞台上有他,田间地头、厂房车间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兼任的社会职务很多,比如:中国曲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
期刊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世界看到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胜信念。当前,中国人民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各地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正不断释放。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覺担当起新时代“文
期刊
河南坠子形成至今已过百年,作为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演出足迹遍及了中国的各个省份。正如大多曲艺形式一样,河南坠子有“说”有“唱”,其灵活质朴的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自2006年河南坠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行内行外人士都为这一曲种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地吐露心声。笔者认为,河南坠子的继承与发展急需固本而非单纯求新。巩固传统书目,加强完善理论知识结构,使传承者知晓其本质特征,加强传统
期刊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  3月24日,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去世,享年87岁。徐玉兰生于1932年,幼年随母学唱梨花大鼓,后改唱河南坠子,9岁登台演出,1952年参加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曲艺队。1957年之后扎根甘肃,为甘肃文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7年退休。徐玉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曲头空拍起板,曲尾归音的行腔特色。代表曲目有《林冲发配》《宝玉哭黛玉》《晴雯补裘》《十
期刊
我是在2020年庚子年的正月初五下午骤然得到李九松先生去世的消息的。  春节前后,在上海疫情渐趋严重的时候,李九松的身体状况似乎稳定了下来,在医院既不易受到病毒的侵染,又得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妥帖的。他熬过了冬至,熬过了2020年元旦,我在祈盼着,等到疫情缓解,他也能好起来,转入普通病房,转回自己家里,和我们共同迎接抗“疫”胜利后的这个春天。  但李九松先生还是走了。
期刊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切实做好今年中国曲协各项工作,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今年曲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安排部署和中国文联十届五次全委会工作要求,围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