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感性平台 提高理性认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yue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会有这样一个发现:明明在初中物理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之后物理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能否听懂都是个问题,更别说解题了,为此许多学生产生了畏惧、厌倦物理课程的心理。问题出在哪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的改变,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比较直接、直观,对物理的认知更多的倾向于感性认知,所涉及到的物理应用也是一些简单的、形象的事例,包括需要运用公式计算的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但高中的物理教材不一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在深度上也有所增强,具体表现在更多物理模型和图像法的运用,物理量的矢量计算及物理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同时高中的物理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加理性化、严谨化、系统化。这有别于初中教材的直观静态解决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初中生的学习是以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说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是抽象化的,那么初中物理教材就是一个将抽象化转为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是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的。他们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严格要求及灌输,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较差。而高中物理学习需要抽象和理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的大量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果说初中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降低难度,那么高中物理则是“形象思维抽象化”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从而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变化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课程。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我觉得应做好三个阶段的教学工作。
  一、丰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感性认知
  物理概念的描述和物理规律(定律、定理和公式)的表达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是物理推理性的语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先要介绍相应的感性材料,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认知,这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例如在讲述什么是“加速度”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运用课本中的事例:一辆小汽车起步时在20s内速度达到了100km/h,而一列火车达到这个速度大约要用500s。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它们的速度平均1s各增加多少?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我接着又从单位的拆分来举例说明:如a= 5m/s2可以理解成a=( 5m/s)/s,即表示保持a不变的情况下,物体1s内正方向增加5m/s(或负方向减少5m/s),并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些简单的例题,如初速度V0=2m/s,则2s时物体速度Vt等于多少?许多学生很快便得出1s内正方向增加5m/s,则2s内正方向增加10m/s,所以2s时物体速度Vt等于12m/s。经过一系列简单而又具体的数字计算后,再回头讲解加速度这个概念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加速度是表示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式a=(Vt-V0)/t,单位m/s2。
  二、提高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性认知
  大家知道,同一感性材料,观察者的不同,可能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比如物理史上经典例子:亚里士多德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错误结论,并且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被大家奉为真理。而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大胆质疑,将实验与逻辑性推理完美结合得出:忽略阻力的情况下,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的结论。再如拔河比赛中,甲方胜,乙方败,许多学生尽管将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得出,甲拉乙的力大于乙拉甲的力的错误结论,他们固执地盯着甲拉动了乙,而乙没拉动甲的这一直接表面现象,而没有能认清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决定于物体所受合外力是否大于零,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大和小。所以仅有感性认知是不够的,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由感性层面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的层面,它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知识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打造一个“物理的头脑”,要让学生慢慢建立正确的物理思想方法如:微元法、比值定义法、隔离法、整体法、伽利略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法等;要让学生“变革”物理哲学如:运动不是用力来维持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的独立性、能量的守恒等等这些涉及人平时生活中的思想观念;还要让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具有抽丝剥茧找真相的意识。
  三、强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灵活运用的能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物理规律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于实践。作为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能否直接背诵、默写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和公式,而是学会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能否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是对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比如许多学生在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直线运动问题很顺利,但在曲线运动中却把握不了运动中的加速度与力的因果关系。再如,许多学生在解决带电粒子在磁电复合场中运动很顺利,但在利用霍尔效应制作的霍尔元件的霍尔系数的推导等方面却感到无从下手。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概念和规律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学会去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从而得出抽象而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巩固概念和规律的习题训练中,要将教学引导贯彻到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和习题反思的思维方式中去,彻底将学生一些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内在的主动性、科学性的自主学习方式。所有的这些需要消耗教师更多的精力去区分、研究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个性差异,分类指导,这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新课标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过程,做好高中物理三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江泽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死读书,读死书”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领导人也早已提出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将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
一、诗歌教学只有“七步式”吗?  当下的诗歌教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教学,据说流行一种模式:引题 ——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泛读)——解析诗句——背诵——巩固练习。这种“诗歌七步教学法”或者叫“七步教学模式”之所以在课堂上非常受欢迎,大概因为它使用起来比较省事,也正是课程改革之前确立的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或者叫纯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课程改革对传统课堂有所冲击,但诗歌这个课堂领域受影响不大,莫
《斑羚飞渡》一文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现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在第六单元动物篇中,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学审美价值可见一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我们有着时代背景差异的新同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让主题的多意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文学与科学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斑羚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与光环: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即“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常常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处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
好文章是生活的馈赠,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尔(1810-1880)给国王演奏,国王听得醉了,就问部尔:“你在什么地方学会演奏这样的音乐,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这种乐声,在你的小提琴还未演奏时,你从何处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呢?”部尔回答说:“我在家乡常登临高山,纵目大海,或小坐村间,晚风轻拂,群树舞动,我便把潮音和涛声留在我的琴上;我静坐在如哭如诉的潺潺流水旁,我
【内容摘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萌芽所在。“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新课改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探索的欲望,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好奇心 创新 历史 课堂教学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而“好奇心”是创
2月4日,农历小年,一段段由各地方言汇成的祝福视频,点亮了北京西单、上海南京东路、广州天河广场、成都太古里等30余城市地标“巨幕”。临近春节,BEIJING汽车通过祝福上屏的形式,帮身处异乡的“原年人”与亲朋好友搭建起互赠祝福的桥梁,为这个特殊的春节平添了一份温度。原地过年,祝福到家  春节期间的全国性人员流动和聚集难免增加疫情传播风险,面对严峻态势,多地倡议原地过年。每个原地过年的普通人,都是牺
【内容摘要】体育游戏集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身,是体育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从三维健康观的角度来分析他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增强体质和身体机能;提高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三维健康观体育游戏增强体质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游戏源远流长,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是一篇文艺学论文。对于此篇文章,学生普遍感到深奥难懂;作为教师,也甚感教授这一篇课文之难。我想一者因为“艺术”二字本身就让人望而生畏,别一方面恐怕因为我们平时对文中所谈绘画、戏曲、书法、建筑、印章,包括文学等艺术虽有所接触,但却没有或很少真正从艺术美之角度欣赏过它们,这一方面的感受和认识都很不足。在此,笔者结合文中“‘全’与‘粹’、‘虚’与‘实’”这两组概念对课文作以剖析
【内容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改革当前初中德育,提高初中德育实效的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初中德育更好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好地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塑造学生的品德等,同时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幸福生活,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并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活教育 初中德育 幸福生活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