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教学反思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松打虎》是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他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选自经典名著《水浒传》,训练重点是通过学生仔细读文后,从对武松和老虎的动作描写感悟武松的英雄性格。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打虎”这一环节,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机智勇敢,以轻轻地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闪”的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体会出他的沉着机智。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如“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老虎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字,虎虎生风,令人惊心动魄,也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学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讨论充分,展示自如,最精彩的就是课堂生成的学生把武松三闪编成了课本剧,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武松打虎的场景。但由于在自主探究的环节用的时间稍长,导致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更好地让学生品读经典,这些都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
其他文献
一、教师成为促进者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做的是“授人以渔”的工作。特别重视引导幼儿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自主、有效地探索周围世界,获得有用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地有效教育行为。教师能够根据教育要求、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认知类型、认知风格和学习进度等,进行“对症下药”,做到真正意义上地“因童施
期刊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他父亲和妹妹眼里是个音乐白痴的小伙子,因拉小提琴像是在锯床腿而感到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便跑到楼区后面小山上的林子里拉,可拉了一曲后又懊恼得流泪,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看到静坐木椅上的一位老妇人时,更是抱歉,觉得难听的声音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来人独享的幽静。可老人却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期刊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基本原理”之中的“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中谈到: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
期刊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个成语,先让老师测试一下你们是不是已经能熟练地认读这些成语了。(幻灯出示12个成语)开火车读成语。  同学们掌握的很好,那么成语所表达的意思你能正确理解么?让我们做一下练习。(幻灯出示连线和填空)  二、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幽默这一版块《书痴》一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这个题目很有趣,同学们痴是什么意思?那什么样的人叫书痴呢?  这节课和我们
期刊
导语,也就是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教师在没有上课之前,事先设计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课文开头开的好,对一节课能否上好非常关键。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上语文课上主要采用的几种导语。  一、幽默故事导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天性就是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课上就会对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确是他们的天
期刊
演示型电子教案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教学设计,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与文本教案的整体性、具体性、简明性于一身,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一个好的演示型电子教案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演示型电子教案制作中,我的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制作演示部分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因此,除了要懂得问题设计的艺术外,还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以解读教材为基础,恰当而巧妙地设计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学诸要素中一大要素,语文教师只有透彻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提问为解决教材重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秩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趣”激学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  1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情感渲染是讲授的素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往往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因此,我认为有效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让语文问题设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个人认为:  一、以问促读,激起思维的导向  一堂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是引导激发学生有效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