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teran_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偏重写而忽视其他三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小学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熟读、背诵,才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生处于朗读的起步阶段,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选择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范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改革由“知识”向“能力”、“育才”向“育人”转变,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语文朗读录像带、录音带也充斥了课堂教学,朗读录音带代替了教师的原声,学生变成了“听带”的观众,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读”似乎从此销声匿迹了。我认为这样做有失偏颇,语文朗读千万不能丢。老师的范读不能丢,范读指老师给学生做的示范朗读,它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朗读带所不能代替的。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饱含感情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比如读课文《画杨桃》中父亲叮嘱的那句话,以及老师说的那几句话。如果我们先让学生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就要读,读完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朗读的水平会提高得特别快。
  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学生能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爱美的情操。
  三、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兴趣
  波德莱尔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功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在语文教学中,我很重视语感的培养,每阅读一段文字都要求学生想一想,你眼前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想象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厚的课文。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他们认识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我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了“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朗读教学是贯彻小学语文课堂的主线。朗读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在朗读指导之外,还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思考和品味,让学生获得自身内心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语文同时兼有文化课、基础课、技能课的职能。首先,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其次,它要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最后,它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上岗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增加砝码。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和评价能力、交际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使高职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
摘 要: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教学法,对甘肃省武山县桦林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古诗法进行美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美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肯定:“美育对于培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理念并全面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创新的理念改进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切入点 提高教学成效    高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应试大纲的调整变化和应试知识点上,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高,语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以有效预习活动为切入点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罗曼·罗兰指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师要把真挚的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必须先有。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要达到这
摘 要: 语文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情感活动,也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情感因素、创造情境、激发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规律 教学方法    纵观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众多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多年探索和反复实验,已经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但是在这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之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义
摘 要: 对于任何语言的学习来讲,阅读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这在初中语文学习方面也是一样的。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提升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言,阅读的作用是重要的。基于此,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积极、认真地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
巧妙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何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引发学习期待的导入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
所谓“教案”就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教案本身服务于教学,应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蓝本,如今却被人为地异化了。有些地方和学校严格要求写教案,细致到做一个手势,出示一块小黑板都要出现在教案中。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忘了教案,对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急速地翻看“救命草”;有的教师死守既定的教案,生拉硬拽地将学生牵回到套路中来;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此时的教案已扭曲为束缚教学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