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ce,实践探索的精神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更是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指导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有时一次单独的实践活动设计传递的信息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刻有深度的二次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二次设计,激发创意设计
  六一儿童节前几天,学生充满了热情,期待着学校游艺活动的到来。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非常用心地设计了一次短线活动:“六一我做主”游戏策划。在这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二次活动,给了学生自己设计创意游戏的探究空间。
  1.一次活动,初探游戏方案
  以往的六一游戏活动,学校的游戏项目都是师生从网络等途径照搬过来的,很多游戏还是学生经常玩的。这次,学校要求各班推选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游戏,并且要学生自己动手写写活动方案。这可难倒了大家。于是,老师结合本次主题,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
  (1)出示说明,游戏体验。老师组织学生交流玩过的游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并选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游戏玩一玩。在玩游戏之前,老师出示上届大家推选的十佳游戏之一——“夹弹珠”的说明书,让大家认真阅读,然后开始游戏。他们按照说明选出5名选手同时游戏,在30秒的时间里搬运玻璃珠,选出过关者并给予奖励,玩得非常顺利。
  (2)阅读说明,明确内容。游戏这么顺利地完成了,这是什么原因?老师马上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经验很重要,但是更多的学生认为“‘夹弹珠’的游戏说明”给了大家更多要求与提示。于是,老师出示游戏说明,再次组织学生阅读、了解:在说明“夹弹珠”游戏时,策划人要考虑哪些方面?有了阅读活动后,通过交流,大家明白了一份完整的游戏说明至少应包括游戏名称、道具准备、游戏规则、奖励方式这几个内容。同时,大家更加明确:道具准备充分才能顺利游戏,有游戏规则才知道怎么玩,有奖励方式才明白过关、奖励的标准。
  (3)撰写说明,策划游戏。在大家了解了游戏说明重要性的前提下,老师让各组组长带领全体成员推选大家都喜欢的游戏,并根据游戏说明的要求尝试撰写游戏说明方案。在同学们积极体验、交流、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对说明方案的撰写有了具体了解,所以没多久一份份游戏说明方案就出炉了。
  2.二次活动,设计创意游戏
  小组游戏方案出炉了,各组交流了游戏说明方案后,老师和学生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样的游戏虽然可行,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都缺少了创新,游戏的吸引力不够大!这样“拷贝版”的传统游戏对于全校同学来说,缺乏新意,提不起庆祝六一的激情。于是,游戏修改的创意激发了:我们可以对传统游戏进行改良,甚至可以进行全新设计。于是课堂上二次活动——修改方案的环节马上生成了。
  (1)改良说明,游戏体验。如何使各小组的传统游戏更有吸引力?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创意设计?老师在原来“夹弹珠”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邀请学生上前游戏,体验“改良版夹弹珠”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游戏的形式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具体要求变化了,活动的挑战性提高了,吸引力更大了,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去玩一玩。
  (2)比较说明,发现创意。“改良版夹弹珠”游戏看起来和“传统版夹弹珠”游戏没有多大差别,为什么同学们参与的热情有那么大的变化?老师给大家出示了两份游戏说明,通过对比,大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由个人夹弹珠到两人一起玩,考验合作的默契性;在盘子中添了水,把普通筷子换成长筷子,增添、改变道具,增加游戏难度;奖励方式由单项到多样,更有活动成就。有了这些改良,大家游戏时体验到的情感就不同了,难度强了、成就感更大了,激起了大家的挑战欲望。
  (3)个性说明,创意策划。有了示范、对比,学生发现了游戏改良的途径:可以从道具、游戏规则、奖励方式多管齐下,尤其是游戏规则更给个性策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小组个性策划开始了。这次小组活动比第一次更热烈,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都能在小组策划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承担活动任务。在小组交流、演示过程中,交流员宣读了本组的创意策划,其他组员进行模拟演示,展示了自己组的创意游戏。
  二、二次探究,启发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在本次“六一我做主”游戏策划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以上两个游戏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以往游戏的不足,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自主地探究新游戏,各小组成功设计了创意版游戏,并在游戏展示中获得好评。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善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巧妙地创设探究氛围、探究情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活动质量。
  1.巧设活动,情境体验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获得创造的起点。
  在“六一我做主”游戏策划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玩传统版“夹弹珠”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去游戏、体验、交流,在集体活动中了解一项游戏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整个游戏活动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对游戏基本内容、环节的直白讲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游戏体验中自觉地发现知识,形成自己的探究思路,归纳出一个完整游戏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2.关注问题,交流探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活动,关注活动中问题的生成,能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实践、不断探究的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探究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实践的核心与动力,正因为有学生对传统版提出了质疑,才让第二次游戏——改良版“夹弹珠”游戏有了探究的趣味,给了学生探究的引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激情。整个探究活动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提出问题,并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设计出小组成员满意的创意游戏。
  自主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起探究欲望,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发展,提高实践探究的素养。同时,能促使学生通过问题意识激活思维,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创意设计,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3.活动激情,创意修改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的向往、积极探求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心理倾向,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索追求的源泉,是实践创新的起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将满腹热情投入到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去,去发现新知,进行创意实践。
  在第二次“夹弹珠”游戏后,学生发现了把传统版游戏进行创新设计的方法、途径,都跃跃欲试,想在原来基础上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此刻,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老师放手让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活动,满足了他们积极的探究欲望。短短十几分钟,各小组的创意设计出炉了。在新游戏展示过程中,每个组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不仅能主动承担活动任务,还在展示过程中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游戏展示的每个细节,力争完美。
  实践活动能高效进行,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如果老师能结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相信学生会沉浸在活跃的探究氛围中,活动得更积极,效果更突出。
  4.评价活动,自我提升
  以往的学科评价偏重于总结性评价,大家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大家都认为对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更有实效,更能帮助学生发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
  (1)在评价中发现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在两次游戏活动环节中,都组织学生进行了评价。第一次游戏结束了,老师设计了以下互动:你喜欢这个游戏吗?为什么?让学生直面传统版“夹弹珠”游戏,说说自己对这个游戏的看法,这时的游戏评价便于学生发现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让他们发现传统游戏的不足,诱发他们对创意游戏的渴望。第二次游戏展示后,老师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说说展示小组游戏的质量,点评游戏的新颖程度。
  学生的个性评价给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活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去观察、分析活动情境,寻找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探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在评价中探究
  有了价值性的评价后,学生对下一环节——改良传统游戏,进行创意设计,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小组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寻找游戏改良点;探究改良策略;尝试改良游戏,了解新游戏的可行性……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改良的环节:从游戏哪个内容进行改良合适?改良的游戏操作起来是否可行?整个游戏有吸引力吗?……
  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小组设计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价,发现问题集体观察、讨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有生命力的具体评价,给了实践活动生命力,调动了每个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共同探究最理想的创意游戏。这样的评价不是活动的结束,而是活动的继续、活动的发展,能激起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下一环节的活动与探究指明方向。
  (3)在评价中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展示过程中,老师有全员评价的意识,从学生的课堂参与、问题回答、小组合作表现、个性表达、创意设计等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与收获,用自己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收获的点滴。这个过程性评价直观反映了各组学生的研究动态。有了这些真实、完整的记录,给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让他们在和同学的对比中正确地评价自己,获得自我提升的标准与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给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分析、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生丰富而深刻的亲身实践,使学生会想、会做、会表达、会反思、会合作、会生活,成为健康、自信、想干、敢干、能干的一代新人。在具体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个案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注重过程,重视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探究、收获、成长。
其他文献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的美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借助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种说话练习,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教材分析: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阅读教学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有问题不断地生成,问题是阅读教学之“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把阅读文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方法等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使思品课举步维艰。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享受学习思品课的乐趣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
一、背景分析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片面理解或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出现了两种较极端的做法,一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每天机械练习,忽视算理的推导,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算法、轻算理。另一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
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化
在湿地如画、湖泊似镜的龙城之东,在毗邻紫荆公园,相依烟雨横塘之处,孕育着一所生机勃勃的小学——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她始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小学。学校占地25853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近三年来,学校以科技为本,把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科研中,推进科技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显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
2006年2月23日,意大利都灵的帕拉维拉体育馆,冬季奥运会最赏心悦目的赛事,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正在进行。  那一天,冷门迭出,夺冠热门美国著名选手科恩和俄罗斯名将斯鲁茨卡娅表现极度失常——科恩在比赛中连续两次摔倒,斯鲁茨卡娅居然跌倒在地。倒是赛前不被看好的日本选手村主章枝,表现极为抢眼,她在决赛中舞姿翩翩,宛如仙子下凡;亦真亦幻,又似蟾宫魅影。全套动作一气呵成,近乎完美。一时间,场内掌声四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发展和情感熏陶的同构共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课堂里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激情共舞。课程专家叶澜教授的诠释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
一、批注式“随堂化”教学的选择  课改让我们教师思想解放,学生个性张扬,重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首位。常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哪部分?为什么?说说理由。你读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好好读一读,说说理由。尤其在上情感性课文的时候,把孩子上得动情地流泪。流完泪后,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心中没有底。过于自由泛化的课堂让语
品德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