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中的意外,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范畴,它常常让许多的老师束手无措、懊恼不已。其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我们不可能控制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完全按照我们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走,课堂教学应该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意外中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在意外中适时增减,教学流程可以在意外中即时变奏。
   一、研究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背景
  美丽不曾预约,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精彩更是如此,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我们不必拘泥于预设的路线。静观现在的课堂实况,会发现经常在教学的某一环节时不时出现一些“意外”,很多时候,老师为了已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放弃或扼杀了这些意外。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因而小学课堂应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研究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理应是一个平等、开放、充满自由的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经过一番周密的考虑,主观上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可能,但不管设计得如何巧妙,考虑得如何缜密,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应拘泥于设计的内容、过程不放,我们也不能捂着、藏着,更不能置之不理,使这些“意外”在平淡中灭亡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这时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且善于发挥,使这些“意外”融入课堂,并且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人画面。
   在不经意的时候,课堂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而那些意外就看教师本身如何驾御,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它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资源。
   三、对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意外。我们把这些意外,分为以下几种:
  (1)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 外界的因素很多很多,我们想不到,同时也控制不了这些因素,它们就像天外来客,给我们防不胜防的感觉。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有的学生打了一个喷嚏……这些不速之客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或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使课堂的教学出现朵朵“浪花”。
  (2) 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由于教师的一个词、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可能是板书的失误,也可能是教具的使用失误……都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意外”问题。
  ⑶可能是教师与学生的观点分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这时我们不可以置之不理,不予回答,也不可敷衍了事,而要随机应变,巧妙、灵活地进行处理,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所以然。这样给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悄悄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与理解,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正确的得以良好的发展。
   (4)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冷场,学生的思路打不开,这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急躁,也不能发火,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引导学生,也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真正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缓和课堂的气氛,从而使课堂呈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达到另一个颠峰的美丽高潮。不管出现哪种可能,作为新一代的教师要勇于面对、勇于挑战、趁热打铁,抓住“意外”, 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充满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处推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动人光彩。
  四、提出妥善处理课题以外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些想法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些干扰,甚至荒诞可笑,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教学任务而轻轻绕过,或者敷衍了事,教师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作为教师我们顺着学生的问题,再用力推一把“舟”,使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会更加深刻、更加具体。
   总之,对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要正确巧妙地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一定会走出困境,走向理想的境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生活性的特点呢?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就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
随笔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其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等。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形象性。  教育性,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基调,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谈今论古,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认为教师也应该这样: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教,教则须疑。  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而新课程倡导的则是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师可以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新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研究新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心理意志、行为素养等。转化学困生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学困生心理特征,对科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转化“学困生”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罗森塔尔效应:注重发展性期望与经常性鼓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深受“皮格马利翁深情倾注木头雕像变成美女”
提到异性交往,初中班主任往往视之为“洪水猛兽”,对其是讳莫如深。当代青少年异性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所谓的“早恋”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往往联手家长,对他们进行“狂轰猛炸”,妄图消灭这种我们认为不健康的情感。其实,班主任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研究,你就不难发现,出现“早恋”的各种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种类型。  一、起哄搭线型  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都趋向
“湘水滔滔阅尽鱼翔浅底,古寺幽幽见证鹰击长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教师们承继湖湘文化的千年灵脉,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怀抱着语文教育的真挚情怀,耕耘在孕育希望的开福大地。新课程实施以来,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始终是开福教师成长的平台和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要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就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生成灵动。如何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依托教材,拓展教学空间,激活课堂  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突出“精”,切忌“大”而“全”,要集中一个方面做足做实。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设计与运用不同的教
罗炜,1969年生,长沙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长沙市开福区艺术教研员,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主持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全国“教科版”《艺术》实验教材副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项目组核心成员、《艺术课程标准》和《美术课程标准》学科优秀培训专家、全国美术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南省美育学会理事、
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性是教学最为核心的话题,有的教师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实际教学成效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的各项薄弱环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方面开展分析研究。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1)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将更
摘要:回首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感慨颇多。反思这些年的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心灵纯洁的学生,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德行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使其时时刻刻以教师为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必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教师应像是一支通体透亮的红烛,燃烧自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反思;师德修养;热爱学生    不觉中已经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