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的秘密法则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炜,1969年生,长沙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长沙市开福区艺术教研员,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主持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全国“教科版”《艺术》实验教材副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项目组核心成员、《艺术课程标准》和《美术课程标准》学科优秀培训专家、全国美术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南省美育学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少儿画会学术秘书、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曾在《中国美术教育》、《新课程研究》、《美术报》、《艺术中国》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著有《艺术教师的成长与研究》、《美术心育艺术》、《体验新课程——艺术》等多本书籍;主编《生命·成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1—9册共18本;曾先后30余次受聘到安徽、内蒙、宁夏、福建、山西、广西、重庆等地主持国家级学科培训;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艺术科研课题多项并获奖。其研究团队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少儿频道、湖南电视台教育频道、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执著:坚定信念追求理想
  和罗炜老师第一次见面,也许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慢慢地你会觉得她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她也是穿着裙子飘飘然地走了过来,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大家以为她是音乐老师,后来才知道她是地地道道的美术老师,而后成为了美术教研员。她说话并不会让人一下子感到她是热辣辣湘妹子,而是有点南方那种软绵绵、轻柔柔的语调,一种轻盈飘动的腔调。听她说话让人跟着她高兴,因为她总是不笑不说话,话未出口,笑声先闻。这个人要干起事来,那个麻利劲,马上会让人感到湘妹子才有的泼辣味。如《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一书的组写,她写得最快。其中有一次,有一个老师和她合作写的那一章需要调整,而且要得急,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把调整意见电子稿反馈给她,第二天早上她就把修改稿发过来了。事后大家才知道她一晚上没有休息,连夜赶出来了。
  罗炜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想干的事一定会执著地坚持下去。她执著地与艺术课程同行,执著地追求教育的理想品行: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执著地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
  她的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所带领的艺术教师团队。艺术课程实施已历时十年,在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激情、困惑、彷徨与苦闷。经历了课改初的激情与尝试,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接踵而至。如有的艺术教师只经历了短暂的培训,旧有的教学观念产生的惯性,尚有存在;音、美教师专业技能的现有水平给综合艺术教学带来一定的限制和阻力,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有的教师将“音乐”、“美术”知识技能简单相加进行教学,忽视了艺术课程中“艺术的元素、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法则”的整体领悟和学习,忽略了文化的渗透,审美修养的养成,艺术评论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等,导致教学出现“拼盘”、“大杂烩”和“蜻蜓点水”等现象,使艺术课失去了它内在的综合价值;有的老师则人为地将艺术课进行机械分割,即把艺术教材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部分割裂开来,进行单一的枯燥的知识技能教学,没有实现艺术课程“整合”“融合”的要求;同时艺术课程相对其他主流课程仍然不被重视,相比而言,各级部门热情减退,学校投入不大,相关的设备设施和资源比如艺术教室、器材、配套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等等都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这些使艺术课程的实施曾一度陷入了困境,加上还有很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有的老师感到困惑,有畏难思想;有的老师不理解,有排斥情绪;还有的老师不参与,有反对言论。
  但这些都没能压倒罗炜及她的团队成员,艺术课程的实施虽然困难重重,但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实施持积极态度,并能在艺术课程中智慧成长,在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专家指导和鼓励下,他们开始学会思索,学会改进,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追求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行动:师生共享过程的美丽
  尽管面对极大的困难,完全出乎预料,但生命似乎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会突然绽放开来,给予他们所期待的一切,虽说困难很多,但他们仍然执着追求,珍爱自己的事业。
  他们开始行动,共同享受过程的美丽。
  他们认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困难,但不应该再倒退到以前的分科教学中去,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而去。”他们始终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快乐,有快乐的地方就会有成长的幸福。”他们经常引用《沉思录》作者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话:“一个人的心灵在什么程度上接近于摆脱激情,它也就在同样的程度上更接近力量。”当他们用一颗明敏纤细的心去感悟生活,用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发现艺术,不时有一泓清泉从心头流过,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也总有一种感动。如果说课改之初他们注重的是艺术教学的新尝试、新体验,而之后则重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运用。这种热闹之后的安静思索才真正让他们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不是形式上的民主和热闹,而是要深入挖掘新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即使是极平凡的课堂、极平凡的教学,都蕴含着感人的情愫和艺术的本质,即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整体发展,为完整的人奠定基础。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才是艺术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在艺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表现自己,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喜欢上艺术课,艺术教师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全国优秀教师、清水塘小学艺术教师邱小燕在教学后记中这样描述:“在艺术课程中,戏剧表演最能体现综合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领域。在《我想有个美丽的家》戏剧表演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感受,他们从对人物语言的体验,到表情、动作的尝试表演,一步步进入表演的角色,最后,他们能够自己推选出导演,对剧本进行改编、自导、自演。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们对戏剧表演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也是他们综合表演能力提升的过程。”
  孩子们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家长的支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在长沙市新竹小学学校十年校庆活动中,小模特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舞台上风光无限,小设计师与模特的谢幕更是引来家长和师生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让我们更兴奋的是,艺术课上学生表演的“环保服装秀”成为《长沙晚报》的要闻,受到“红网”的关注,并被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作为专题进行报道。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一位家长在教师博客中留言:“我的孩子对艺术课的学习充满憧憬,他学会了高兴时跳舞,忧伤时唱歌,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的感受,用诗歌和童话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孩子将来长大后不一定会从事艺术工作,但他充满了自信,可以想象,凭借‘发现的兴奋’和‘创造的快乐’,他将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对艺术、对生活抱有‘终身兴趣’的人。”
   罗炜和她的团队酷爱现在的艺术教学生活。
  研究:明智选择和快乐投入
  从2000年到2010年整整十年间,罗炜和她的教师团队艰难而幸福地经历了艺术课程实施的四个阶段。
  从课改初始的激情澎湃阶段(2000年2月—2001年8月)到全面解读艺术课标与逐步使用实验教材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他们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研究同步运作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听评课、个别辅导等,组织、培养实验区骨干教师队伍;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组织优秀录像课评选,落实有组织的和有具体指导的优秀课例录像,探索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为各地先后进入艺术课程的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材料;积极参与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验证与修订工作;深入研究与实施艺术新课程资源开发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工作,初步全面推进艺术课程的实施。之后便是艺术课程实施的深入反思、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8月—2008年7月),他们主要研究、反思艺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探索和推广初中毕业生艺术审美表现评价体系与实施策略;探索艺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对各地实验区的中期回访和培训,通过大量的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的教学观摩、研讨,了解课程实施中的困难、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尽可能的解决,评估与反思艺术课程实施中的成果与问题。
  目前他们正平静地走在艺术课程及其教材深度实施与实践创新阶段(2008年8月—现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 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研究“基于艺术教师成长的问题发现和行为改进实践研究”课题的指引下,组织实验区的课程与教材研究、组织实验区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探索农村艺术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推广农村艺术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技术;全面探讨农村艺术教师成长的现实意义、操作模式、观念内涵、内容方式、主要途径、经验策略、评价标准、运行机制和基本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借助教育部新思考网的“中国艺术课程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区局域网,建设艺术学科学习与沟通的平台,开展“国培计划”中西部中小学美术教师远程培训活动,定期举办“在线研讨”,提供“论坛”、“教学资源”等栏目,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创编《艺苑花香》电子杂志,已出版6期,有力地宣传和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根据广大教师需要,编写和出版了《校本行动研究》等多种艺术教育书籍和《生命·成长》综合性学习教材,指导艺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为全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配足配齐了艺术课程的设备设施,在开福区教育局和科培中心指导下,成立艺术教育理事会,在艺术教师中开展了“1 1师徒结对”的传、帮、带活动,开展全区性的“让梦飞起来”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等,为组织研究活动、加强课程理论、实践研究、巩固研究成果提供支持;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制定发展性教学评价制度与艺术教师整体成长的评价标准;总结十年艺术课程改革成果,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完善和教材的进一步修改提供实践智慧。
  罗炜还整理了她自己20余年来的教学与研究经历,撰写了《艺术教师的成长与研究》一书,她将该书分为教学建议和研究建议两大部分,说是建议,其实是分享,是想将她自己的这份无目的快乐与大家共享。在教学建议部分,阐述了美术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探讨了美术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并附有美术实践活动设计与评析和美术审美活动案例与评析;在研究建议部分,分析了美术研究的内容和方式,对中小学美术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专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示例,并附有研究过程中的课程故事与田野笔记。她在整理和撰写的过程中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余杰说:“文字其实就是一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原来,在长长的一生中,所有的经历,所有哭过、笑过、挣扎过的问题,都可以看成是享受过程的美丽啊!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理想的彼岸无法企及,我们只能走在趋向理想的路上。”
  罗炜说她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她会一直快乐而明智地走在路上,内心充满生机、希望和喜悦。
  发展:成就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幸福人生
  课改十年,罗炜和她的教师团队孜孜以求的是与“生命”、“成长”、美好”、“快乐”、“幸福”相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断地在人们的内心传承——教师内心自我鼓舞,又源源不断地鼓舞他人。从调查“教师近十年来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的13个小题中可以看出,67%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上改变很多,90%以上的老师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86%的老师能结合“自己”、“学生”和“学校”实际有效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的来说,95%的老师对艺术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比较适应,98%的小学生和76%的中学生认为艺术课程“重要”,96%的小学生表示“对学习艺术课感兴趣”,82.5%的中学生和94·7%的小学生在艺术课的学习中“表现积极”。可见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艺术教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尤为突出。
  从新课程开始就一直在探索艺术课程实施方式的刘瑛老师对艺术课程深有感慨:“艺术课程改革改变了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我们一路走来,路程漫长而崎岖,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快乐,就像齐秦歌中唱到的‘痛并快乐着’,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放下架子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了;我不会去束缚学生的思想,或者规定他们一定得用某种方式去创作,而是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尽量发现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我也不会板着脸进课堂,因为我想孩子们因为我而快乐,因为艺术课程而快乐。从一开始的兴奋到中间的困惑,经历了迷茫、挣扎,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成为一名游泳健将能自由徜徉,但我会一直努力,虽然可能会有各种非议,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成就我们共同成长的艺术人生。”
  开福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庆江深有感触地说:“艺术课程正在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一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我觉得这首诗形象恰切地反映了艺术课程推进的现实。”
  十年来不论是政府、学校、社会还是教师、学生、家长,他们用智慧、汗水像呵护新生命一样支持艺术课程改革,使艺术课程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逐步得到发展和成熟。
  开福区教育局章俐局长由衷地感慨:“十年来,艺术课程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温暖了大家,忽然间有一种豁然开朗、襟怀敞亮的快乐和轻松,原来,艺术是一种生命表达的方式,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艺术教育能使我们的孩子自然、快乐、有爱心、有创意地生活。”
  十年的艺术课程实验,罗炜和她的教师团队品尝了其中的艰苦与甘甜,他们深信“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与收获同在”,艺术新课程的实施一定会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其他文献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深厚的教学研究功底,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对提升教学成效的贡献率。笔者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手段运用效果、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开展课程设置改革以及关注学生发展差异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一、关心爱护学生,有效提升学习动力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即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这一特点,笔者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4日至6日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朱小玉表示,胡锦涛主席访法在推动中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凸显了两大亮点。  第一,首次提出了留学生数量的具体目标。朱小玉说,学生交流并非新鲜事物,但重点在于形成规模。根据两国政府确定的目标,在未来5年内,法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将达到1万人(目前为5000人),而中国赴法求学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目前为3.5万人)。
摘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升级的客观要求,而且还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公司量身搭建管理会计报告框架,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有效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为关键。本文依托K公司为背景,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与责任会计为核心理论,提炼构建出“横向业财联动、纵向分级管理”设计了该公司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期望能为丰富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系统发展提供一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生活性的特点呢?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就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
随笔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其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等。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形象性。  教育性,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基调,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谈今论古,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认为教师也应该这样: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教,教则须疑。  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而新课程倡导的则是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师可以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新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研究新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心理意志、行为素养等。转化学困生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学困生心理特征,对科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转化“学困生”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罗森塔尔效应:注重发展性期望与经常性鼓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深受“皮格马利翁深情倾注木头雕像变成美女”
提到异性交往,初中班主任往往视之为“洪水猛兽”,对其是讳莫如深。当代青少年异性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所谓的“早恋”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往往联手家长,对他们进行“狂轰猛炸”,妄图消灭这种我们认为不健康的情感。其实,班主任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研究,你就不难发现,出现“早恋”的各种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种类型。  一、起哄搭线型  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都趋向
“湘水滔滔阅尽鱼翔浅底,古寺幽幽见证鹰击长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教师们承继湖湘文化的千年灵脉,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怀抱着语文教育的真挚情怀,耕耘在孕育希望的开福大地。新课程实施以来,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始终是开福教师成长的平台和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要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就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生成灵动。如何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依托教材,拓展教学空间,激活课堂  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突出“精”,切忌“大”而“全”,要集中一个方面做足做实。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设计与运用不同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