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为了构建“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自我”与成为真正的“个体”。《音乐史》作为一门注重知识讲解与历史逻辑的理论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见,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人”,教师的个性、观念的改革、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总结反观教师与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人”的构建。
  【关键词】人本主义;音乐史;教学改革;个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代表人罗杰斯在人本主义“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多次明确提出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把构建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基于此种认识,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即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个人和小组发展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而是涉及整个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不论哪种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关注学生自我的构建,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我们开始了《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
  《音乐史》作为一门理论课,在常态教学中比较侧重于教师的讲授、知识的传授、逻辑的梳理、音乐风格感的建立。课件加音响是常用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面面俱到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历史的逻辑性,也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在缺乏音响与音像资料的时代很有意义。但信息时代的学生、对于崇尚自由个性的九零后,他们显然更喜欢表现与参与,而不是跟随;更有主见和个性,而不是听从;更喜欢好玩和有趣,而不是呆坐。甚至少部分同学特立独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可以不参与,对传统的施压、批评、惩戒型教育比较无所谓。如何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构建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性,并拥有对这门课程的主见与思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必然。第一节课我们就将课堂分成五组,选组长、立口号、取组名、定游戏规则、记成绩。每节课围绕一个主要的主题或者是教学重点,以游戏和团队竞争的方式构建学习。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以及创造性与潜能的激发,并通过多种展现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让师生乐在其中,主动探索,构建学生的主见和认知。
  一、问题导入: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西方音乐史》很大程度是一部作曲家与作品史,其教学步骤通常是通过对作曲家的生平与作品的介绍,阐述作曲家在音乐史中的贡献与历史地位。我们把这种阐述方式视为顺述法。但如果要构建学生的兴趣,做到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导入与教学设计显得更为关键。
  在《贝多芬印象构建》这一课中,我们从“谈谈你内心的贝多芬”入手,要求学生用五个关键词描述对贝多芬的第一印象,以及印象的来源(考查学生的先前经验、书本的快速浏览与构建能力)。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孩子对贝多芬的印象是顽强、孤僻、暴躁、粗鲁。其中平时学习并不认真的一组反倒有学生注意到贝多芬创作的创新,出现浪漫主义等核心词。他们用“独立思考、顽强、暴躁、胆大心细、豪放”来描述贝多芬。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引入关键词“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并聊及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中年失聪的打击对贝多芬性格的影响。紧接着抛出第二個问题:从未解之谜——贝多芬死后发现的未署名的情书谈起,在听完贝多芬未署名的情书以及唯一一部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后,感受对贝多芬的第二印象。这一环节,有学生转变对贝多芬粗暴的第一印象,开始增加“浪漫温柔”的认识。接下来,引入电影《贝多芬传》,介绍贝多芬终身未婚以及与侄儿的关系,保持学生的兴趣。第三步是通过音乐听辨来构建对贝多芬的第三印象。在此,教师设置悬念,虽全部选择了贝多芬的作品(如风格比较对立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灯),却让学生猜哪些是贝多芬的作品。鉴于对贝多芬粗暴的认识,大多数同学都错以为激昂属于贝多芬,柔美不属于贝多芬。而恰恰通过试错,讲解贝多芬两面性人格对于奏鸣曲、交响乐对立性主题的意义与贡献,同学们反倒印象更为深刻。最后通过电影《贝多芬传》感受《第九交响乐》的音画感和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的人生理想与三观,甚至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整节课是从学生对贝多芬的了解开始的,通过倒述的方式构建学生对贝多芬的兴趣与主动探索,最后回到贝多芬的人生观与历史背景。这种通过问题导入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定的团队凝聚力与竞争氛围,教学内容的吸收率也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发生了态度的转变,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参与,专注力普遍提高,也能静下心来感受音乐。“贝多芬印象的构建”不仅仅是陈述老师、教科书、电影导演对贝多芬的认识,更是学生自身对贝多芬印象的构建,也是学生独立思考人格的构建。
  二、有破有立:构建学生的自我与主见
  《中国音乐史》的讲解最难消除的是隔阂感。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就处在与传统文化脱节的时代背景里,传统文化的美与我们的审美观念有一定出入。构建学生新的审美、增加对传统的理解,首先要破除他们先前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与步骤一步步构建学生新的审美主见。
  在讲述《20世纪初的京剧》这一课中,老师并没有先讲解后欣赏,而是先通过观赏两段不同性别的演员表演的京剧《霸王别姬》,让学生来分析其中的不同。有同学很快意识到性别的不同,而且不太接受男性出演旦角的方式,觉得很别扭。接着老师抛出问题,分组讨论:京剧的行当有哪些,虞姬属于哪个行当?学生开始将头脑中的“生旦净末丑”翻出来,并意识到“旦”就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那旦角为什么是男性出演?场下开始沉默,活跃的同学马上意识到:是因为女人没有地位,不能上台。很好,教师接着介绍当时社会的等级:戏子与丐、妓同一级别,而且女性的地位比他们还低,不能上台演戏,连观戏的权利都没有。在京剧形成初期,女性是集体消失的。舞台上下见不到女性,女性没有自我表达的权力,只能由男性出演。“旦”最初更多是充当男性达官贵人的玩偶,在京剧行当中最没有地位。但历史上的四大名旦,如梅兰芳等,不仅扭转了旦角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将旦角甚至是京剧推向高峰,为什么?接着,通过观看纪录片《京剧》中的片段与浏览书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构建新的审美理解。同学们意识到由男性出演女性不仅是当时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进步。比如有同学意识到明末清初女性观众的加入,对旦角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同学注意到梅兰芳在前人基础上对旦角进行了诸多创新,比如服饰、旦角的表演、新戏改革等;而且也关注到梅兰芳的崇高气节,不仅懂得将生活与舞台区分,同时为了拒绝日本人蓄须明志,是艺术的泰斗,更是人上君子。当同学们留意到梅兰芳在日本以及美国的演出,既推动了京剧的影响力,又让世界意识到第三大表演体系的存在时,新的审美理解慢慢构建。   通过问题讨论与互动形成对梅兰芳以及京剧的理解,再进行梅兰芳京剧艺术的审美体验,同学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待旦角的发展,对当时的京剧艺术慢慢理解和接受。这种让学生先猜、后思、再讲解,再欣赏、破立结合的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欣赏的本能与感受,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去深入,带着理解去欣赏,以学生探索为主,减少了距离感与排斥感,提升了音乐审美的能力,也构建了自我与主见。
  三、亦演亦思:构建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
  音乐学习中,个性的构建与想象力的释放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史》的常规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是主要途径。事实上,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释放其天性仍是理论课更生动有趣的不二法门。
  最初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在讲解学堂乐歌时,让学生分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堂乐歌进行表演。为了竞争,同学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弹奏、朗诵、演唱各种表演形式糅合展现作品,甚至在他们的表演里看到了当时学堂乐歌风靡全国的场景。第二步是构建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介绍脱胎于文学作品的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之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音乐转换成自己的文学表达,锻炼学生的通感与想象力,而同学们的表达也各有千秋。如杨涵婧同学在《听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有感》中写道:开头一串急促的音符让人思绪紧绷。随着音乐的渐行,给人情绪的释放、与之前形成承上启下之感,具有宽宏的力量。中间插入一小段柔和的乐句,又让人进入梦一般的意境,与之前形成极大的对比,给人一种经历不同梦境的感觉,错综复杂。整首曲子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每位同学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挥着不同的想象力,也展现着不同的个性。
  当学生的想象力逐步释放且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后,我们时常用表演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浪漫主义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画作品《图画展览会》时,因其是一部鲜明、形象的作品,用音乐的描绘功能再现图画,我们要求学生在听完老师的介绍后,分组选择音乐用肢体语言配合音乐构成流动的图画,既考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也增加了对音乐的理解与捕捉能力。比如李杰与凌小旭表演的《牛车》,一人演牛、一人演人,沉重的音乐配合他们沉重的脚步,包括后面同学的鞭挞让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张德明表演的《侏儒》配合音乐的附点和强弱,一瘸一拐,既形象又让人捧腹大笑;刘雪荣与杨涵静表演的《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更是用剧情的方式再现了穷人的可怜与富人的趾高气昂。
  当同学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后,他们的表演已经不仅仅在理解音乐本身和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其自身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展现,课堂已变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只负责策划与课堂组织。在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自我、表现力、潜能、个性、行动力得到构建的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慢慢成为学习的主体,亦修复着教师自身的兴趣与个性。
  四、你导你演:构建学生的创新与特色
  创新能力一直被视为民族发展的核心,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他们自身的特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音乐史论课程有没有可能创新,如何创新?如何构建每位同学的特色?这一点借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我们得到了启发。这位同学最初很少上课,缺乏基本的自控能力,传统管理方式收效甚微。但在发现她有录制微电影的创意和能力后,我们力邀她来做导演,尝试将史论课程拍摄成微课作品。
  比如如何用微课的方式展现聂耳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同学们见仁见智,思考了很多方案。最后结合历史背景,大家选取了聂耳的《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国歌》等几首歌曲来阐述聂耳的一生以及中国人抗争的缩影。分析教学资料后,同学们认为聂耳考入和离开黎锦辉的联华歌舞学校是聂耳思想成熟的转折点。从经历“新蝴蝶鸳鸯梦”的醉生梦死到“九一八”事变,聂耳对当时的中国需要什么音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学们采用《卖报歌》作为背景音乐,通过表演揭示出“九一八”事变的主题,以及这一社会性事件对聂耳的冲击,并最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将音乐创作的才华化作匕首刺进敌人胸膛,引領左翼音乐的道路;接着用《铁蹄下的歌女》表达了当时中国人内心被贱视的无奈以及隐含的爱国激情,也展现了聂耳用音乐表达无产阶级、受苦大众的形象以及在创作上的进步;并引出振奋人心、同仇敌忾、全民抗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歌曲的表演与介绍既如同一幕幕的历史剧,勾勒了聂耳思想与创作上的主要经历,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内心力量的成长。同时在老师的策划下,同学们通过搜集有关聂耳的资料与观看各种音像资料编写剧本,对不同性格与特长的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发挥每位同学导演、拍摄、编辑、演员、灯光音响等优势,以团队的力量呈现了一部优秀的微课作品。让同学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时代,并通过表演展现曾经的音乐,学生既是创造者,又成了音乐史的构建者。
  当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标准答案,而是充当导演,负责游戏规则的设置与教学流程的安排,负责学生兴趣的激发与保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有自我探索的空间;当学生的存在不是为了听课,而是出演、自行探讨或创造性参与,以向内心求为主要途径,以期形成自己的主见和答案时,容易形成个性,成长为他们自己。如苏格拉底所说:教师是为了点燃学生的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而这一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教师自我与个性的构建与修复,教学相长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凌宪初,崔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喻意志,吴安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3][美]罗杰斯,石孟磊.论人的成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4][美]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著,王烨晖译.自由学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昱(1980-),女,湖南新化人,武汉音乐学院2006届硕士研究生,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例多境”教学方法是情境化教学的最新探索。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人教版)中的《意识的作用》课堂教学片段为例,谈谈“一例多境”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尝试。  【关键词】一例多境 高中政治课堂 《意识的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以后,于1956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1月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会长,他同时又是国家科委下属的力学组组长,一身三任,堪称中国力学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的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劳动。  1956年4月,由于钱伟长先生的热情推荐,我从原工作单位江西南昌第一中学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8年下半年,所领导经过研究,让我走上了业务
答:人们在研究学习效率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专家与新手的学习效率的差异比较中,结果发现,两者的学习特征不同,效率相差很大。如果我们掌握了专家的学习特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心智模式,就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以应对工作的需要。  专家型学习就是像专家一样来应对新问题、处理新任务的学习过程。专家型学习既可以由专家,又可以由一些新手展现出来,从这层意义上讲,具备专家型学习特征
【关键词】树木人格画;儿童人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3-0051-02  【作者简介】石光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心育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员,一级教师。  一、树木人格画:发现成长轨迹的伤痕  每年的新生入学后,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老师都会带着学生画一次树木人格画,并从中筛选出在心理方面需要提供帮助的对
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年内出台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方案预计“十二五”期间出台。这意味着五年内,打工子弟将有望在就读地参加高考。此外,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的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也将于年内出台。  来源:刘昊,北京日报,2011-03-29    教育新闻    北京朝阳区:向民办学校买学位解决流动儿童入学  朝阳区的外地来
江苏省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创办于2008年,是一所集幼儿部、国际部、小学部、初中部为一体的教育集团,现有666名专任教师,近1万名学生。  学校坚持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在“开达”文化引领下,以“求真达远”为文化主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丰富多彩的儿童定制课程为导向,定制分学期、学年、学段的课程,满足儿童差异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通过“县内乡情微行走”“国内
今年,本栏目将聚焦首都基础教育的几所品牌学校,通过学校对自身教育品牌形成过程的思考,以及特邀相关专家对学校品牌建设进行点评,力求解读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内涵。  1934年,北京四中校长齐树芸先生指出:“我中国今日之教育,以德、智、体三者,为人类社会生活之条件……然吾以为,学校之中,做事能力之修养,亦属至要之条件。”“诚以生活于社会中,运用其固有之知识,使其向日之所学,施于今日之所事,而不至十年寒
【摘要】高校团学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科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将高校团学工作与新媒体积极融合,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样可以通过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为高校团学工作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团学工作;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资源网络化、自媒体时代、互联网 、大数据应用、互联网
黄伯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11月生于湖南益阳南县,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年至1986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1997年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任中南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伯云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他率领团
【关键词】情景剧;心理课堂;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31-03  【作者简介】曹伟丽,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心理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他们的体验与感悟,通常会使用一些视频、案例,即进行情境教学。受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差异性的制约,很多时候教师精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