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 光耀教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宗礼是跨时代的教育标志。
  他诞生于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锐意探索的时代,但他更属于走向未来指引我们前行的开拓创新的时代。洪宗礼卓越的思想、丰硕的成果、巨大的影响和显著的价值都足以让我们对教育应有的时代担当而萌生期待。
  从观念的树立上来说,今天,我们需要向洪宗礼学习什么?
  面对这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我想起了2008年10月20日在江苏省泰州中学召开的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后的电视访谈,我说:“洪宗礼老师是中学语文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作为一名中学语文的执教者和教研员,我在他倾注了无限心血和智慧的教材中获得了启迪和陶冶,在他所倡导的‘语文教育链’的核心思想、‘五说’语文教学观、‘双引’教学法、教材编写的‘三一’体系以及中外母语比较研究等丰硕成果的学习和应用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我深切地为他的成就和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将会乘着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的东风,进一步认真学习和努力践行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不断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跻身教学改革和研究者的行列,走进教材组和担任洪宗礼教育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后,我得以时常聆听洪老师的教诲,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洪宗礼是一本鲜活的巨著,洪氏思想和智慧在文字固化的同时,更显价值的是它凝聚着鲜活的生命魅力,彰显着鲜活的生命品质,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激情。可以说,洪老师倾其汗水和心血铸炼的是鲜活的成果和鲜活的精髓。鲜活是它的本质特性,它既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它的生命活力必将承前启后,青春常在。
  名家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先锋,其超凡性是因为能以其特有的意念和壮举开创前所未有的愿景,名家大师更是这个时代的楷模,其影响力应广泛而深远地触及这个时代及其未来的发展脉搏,在珍爱中传承,在弘扬中延续,并成为一笔活力无限和与时俱进的可再生资源。
  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说,今天,我们应该向洪宗礼老师学习些什么?
  第一,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学习洪宗礼的远大志向。洪老师曾说过:“若问,你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编写语文教材则是我语文人生旅途上的一座路碑。”把自己的一生与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紧密相连,这是洪老师的坚定志向,也是洪老师的执着追求。对此,我更有过切实的体验和感悟。洪老师曾给我们讲到了教材建设的问题。他说,教材建设是一个品牌工程,而且是精品工程,容不得半点儿瑕疵。譬如哪篇文章该选进教材,哪篇文章不该选进教材,常常会引发争议,非精益求精不可!教材中有一点问题,哪怕是可以有不同理解的问题,人人都可以质疑,都可把这样的问题放大化、极端化,因为它事关着培养接班人的大问题,所以教材组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必须有谨言慎行的品质,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意见都要慎重对待,做到每问必答,即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也要细心辨识,并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具有发展性的解答,总之是好的建议就要慷慨吸纳,一部优秀的教材一定是经得起批判和考验的教材,教材的建设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在实践和检验中倾尽心力地寻珍鉴宝、革故鼎新。听了洪老师的一席肺腑之言,我深感教材建设的不易,我从心底里佩服洪老师以及他的教材建设团队的志存高远、敬业谨业的精神。
  其次,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学习洪宗礼的精湛学识。洪老师曾说过:“成功之舟固然需要‘帆’,我借助的是学术智慧。这是人工无法打造的最好的‘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需要精湛的学识来奠基,需要学术的智慧来支撑。一次洪宗礼老师饶有兴致、激情慷慨地为我们做了关于《整合教育资源 搞好阅读教学》的主题报告,他从当前课程改革和实践中存在的技能问题和观念问题讲起,提出了解决技能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要教方法,要交一把阅读的钥匙给学生;阅读教学要教悟道,要将立人的镜子留给学生;阅读教学要开辟粮仓,让学生厚积有用的资源;阅读教学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到阅读伴随一生、受用一生。同时,洪老师还提出了解决观念问题的方法:树立阅读的“大语文”观,努力做到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衔接的无明显界限;树立阅读质和量的统一观,高中生要做到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十部以上及大量其他读物,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树立阅读要靠学生自己的自主观,让学生想读、爱读、会读、善读,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总之,老师要把学生阅读的激情和智慧的火苗点燃起来,依靠自己科学而智慧的施教和导学,让学生智慧地成长、幸福地做人。洪老师不知疲倦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激浊扬清地为我们指明了搞好阅读教学的方向和路径,让我们对他的丰厚学识、精辟见解深深地感喟不已。
  第三,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学习洪宗礼的开拓精神。洪老师曾说过:“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是一部继承史,一部发展史,一部改革史,也是一部创新史。”正是因为语文教育事业是生长的事业,所以它总是召唤着一辈又一辈的教育英才不断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记得那次洪校长跟我讲起语文学科建设问题,他说:“现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建设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仅是要做,而且是要好好做,要做好,怎么才能做好?拿母语教育和母语课程教材来说,一定要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否则孤立地进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会以偏概全,造成错觉和误导,正确的做法是:要把对问题或现象的一切微观研究置于整个教育的宏观系统的研究之中,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它的正面,还要看它的反面,不仅要回顾它的历史,还要展望它的未来,不仅要重视研究其学科的本位,还要研究它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以及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不仅要立足本土的现实,还要用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吸收并利用好一切对母语建设有益的养分,总之,研究母语教学和母语建设的有关问题,一定要拥有大的视野、小的触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更有力的举措来规划科学而切实的方案,努力去培植在本土的属于未来的优势……”每次在洪老师的办公室,毫不夸张地说,我都像一个学生一样在学识和精神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陶冶和洗礼,我真的庆幸我有缘得到大师的恩赐和馈赠,心中是不尽的感激,眼前是无限的光明。   第四,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学习洪宗礼的担当职责。洪老师曾说过:“培育爱,就要正视爱,珍惜爱,提升爱,把学生看作灵动的生命体,永远在学生的心里辛勤耕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效果。洪老师谈到了当前学校教学的弊端,他很感慨地说:“现在,学校对老师课堂上该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教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督导措施,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效益的低下和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以至于在教的科学和艺术性的研究上功夫十分不足,甚至还滋生了学生回家做作业不到半夜别想睡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调整和机动的权利,把学生一步步地变成了学习的机器甚至是奴隶,学生原有的天真和活泼的灵气日渐丧失,终至于毫无创新能力和精神,实在是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偏离了教学的正道。现在不少学校都是‘课满为患’和‘题海成害’,下真功夫解决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外学习效益的太少,缺乏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他曾明确提出归还学生自主学习权的主张:一是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二是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三是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把学生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科学和艺术的教学征程中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智慧地学习,幸福地成长……透过洪老师的肺腑之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勇于担当的意念和关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爱心,其情其景感人心怀,激人奋进。
  第五,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学习洪宗礼的高尚情怀。洪老师曾说过:“追问事业的起点,那就是爱;确立最终归属,那也是爱。回溯成功的过去,那就是爱;瞻望美好的未来,那也是爱。”洪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对年轻人的关爱和扶助却总是保持着一股澎湃的热情和殷切的期待。记得那次去教材组参加专题修订会,和往常一样,洪老师在大家围着会议桌坐好后开始了部署,他从会议的主题和背景讲起,讲到了专题修订的原则、要求、方式、分工、时序等,并特别强调了总审人员的职责,我每参加一次这样的会议,都会加深一次对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责无旁贷的认识,洪老师的宏观规划能力、中观审察能力、微观把握能力都是一流的,由此我想到洪氏语文教材的编写为什么会赢得推广和应用,想到中外母语比较研究为什么能赢得创新和拓展,是诸多的条件和关键的要素共同作用提供的可能和实现的必然。
  其实,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透过定格的文字向洪宗礼学习的方面,远远不止上述五个方面,它应该还有洪宗礼老师展现的人格魅力、学品文风、教学艺术、教育思想、教研智慧、教改气魄、生命观念、热诚情愫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散曲作品,在这首小令里,元曲作家马致远运用了别致的手法,仅用28字就使得作品意蕴深远,赢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誉。作品是佳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解读到其精要之处,特别是对于刚进初中阶段学习的中学生而言,要想真切而深入地诵读出它的所有精彩,则是相当艰难的。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采取示范赏析的方法,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展示中领悟乃至
新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  ——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教学?  ——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上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来开展教学?  ——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  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依然让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困惑着
朱于国先生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几个必要品格》(载《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   朱自清《春》中的两处改动:“花里带着甜味”改为“花里带着甜味儿”,“树叶子却是绿得发亮”改为“树叶儿却是绿得发亮”。前者加一个词缀“儿”,后者将“子”改为“儿”,读起来更顺畅,也更符合现在的语言规范,同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语言风格。这些应该都是为了教学的适用性做出的有效修改。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不
小人物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不二的主角,不管是进入高中教材的《流浪人,你若来斯巴……》中的“我”;还是《在桥边》中的那位伤兵;以及《天天过圣诞》中那位有战争后遗症的婶婶;《遗嘱》中那位深受存在主义侵害的士兵;《扔东西的人》中那位包装公司的小职员等等,他们是清一色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自己的命运没有自主权。如果说有什么理想和志向,那也是受法西斯蛊惑而萌生的荒诞可笑的想法,比如《流浪人
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无论课文还是注释都要力求准确,才能对学生学习有益。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注释错误。  一、《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文章,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篇课文也同时被选入了《先秦诸子选读》中。但是,同一篇教材,对于同一句话注释它们竟然有很大差别,甚至互相矛盾。  1.数罟不入洿池  必修3注释: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一、梳理意脉,整体把握全篇  师:前后四天的时间,三个底层的穷艺术家,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窗外寒風中,一片常春藤叶在抖动, 窗内年轻女画家在死亡线上挣扎。顺着小说打开的审美窗口,我们看到了老贝尔曼冒着夜雨画的那片永不褪色的常春藤叶……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姜堰二中高一(21)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第一道预习题要求画出小说第
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最终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
“人性”与“人文性”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较大的不同。人性是指作为社会人在某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中国古有人性善恶之争,其讨论的结果虽是善恶,而基础却是人性,是为了寻求对人自身的认识;西方有人性的优秀与弱点的研究,追求的也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人文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往往是指异于工具性的,指向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一般来说,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往往总指向其中的“恶”与“弱点”
立骨:使主题集中的“点睛之手”    立骨,就是用一字或一词或一句话概括全文要旨,用它作为纵贯整个布局的中心,是一只“点睛之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立骨于“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蕴藉着一个“乐”字。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譬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阅读是一种孤独》,立骨于“阅读是一种孤独”,采用段首亮出论点的形式组构全文: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
一、探源:语境教学的悠久传统  语境,说通俗点就是语言交际环境,并且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与语言外环境。前者主要指书面语中的前后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后者主要指交际对象、交际情景、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也有学者明确指出“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指伴随言语交际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以及虚拟语境等。语境教学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