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城市”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已被提出并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试图在向“生态城市”的方向靠近,但资深生态设计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设计师虞河岳却亳不讳言地指出:“我们仅仅停留在开发层面上做生态城市。”但他同时也表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已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今天来谈“生态城市”应已具备了条件。如果可以静下心研究城市本身的特征,寻找特别的解决方案,就能真正有魅力吸引人来。“但是如果今天学点这些,明天又换个系统,没有一个完整性,也没有消化,这对于城市建设本身十分有害。”
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2009年6月5日,在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泸州·生态城市发展论坛”开幕仪式上,来自国内外人居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城市规划师、政府部门代表以及企业家代表纷纷表明了各自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见解,提出了多项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要则:务实、多样、系统
与会专家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强调务实,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范围、技术标准以及经济承担能力,务实地按照社会经济的能力、生活方式的优化,以渐进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以达到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共荣的目标,同时要避免生态建设的同质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应有不同的生态塑造方式。”例如,强调垃圾变宝等技术手段是瑞典马尔默“明日之城”项目的特色,由此成功地将废弃工业区改造为新型,优美的住宅区。此外,应强调系统性,生态城市应是城市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在技术运用上并不强调单打一、高精尖,而是强调综合串连、经济实用。
生态建设问题重重:人工化、重城轻镇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张元端在论坛发言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同时也要努力促进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生态化,并努力追求“人工设施自然化”。但目前在人居建设中,大自然被“人工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自然的人化”造成了多种负面的生态后果:破坏了原生态,生态结构缺陷,生态失衡。
在进一步谈到当前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涌彬指出还有重城轻镇的格局,他说:“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实体的建设,忽视软性市场性的开发,重工轻市、重大轻强、重全轻特、重量轻质,这都是我们最普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得从开发模式和开发理念人手。探索适合中国实践情况的新的开发模式,避免再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是我们目前需要寻找的途径。这个途径需要我们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尤其是要从打造可持续紧凑型城镇发展模式入手。
全民动员推动真正实现“生态城市”
中共泸州市委常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端表示,按照国际上通常理解的生态城市要求,目前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一定要高标准定位,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二是高起点规划,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三是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抓好“双创”工作,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四是要突出特色,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是立足“旧城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六是全民动员,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创建活动。
借此机会,论坛同时倡议和发起了《生态泸州建设行动宣言》,呼吁广大城市建设者、相关企业以及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由此“生态泸州、宜居酒城”的建设目标将从宏观理念推向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在众多业内专家领导以及市民的督促与参与下,力图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人居会客厅
虞河岳
资深生态设计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设计师
生态就是人居住的环境,其实人类居住的终极的梦想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无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试图做“生态”,但我们到底该用怎样一种方式和眼光去看生态城市?首先“与自然山水共生的城市形态”是最直接、最本质的,人类本能的要求就是简单的衣、食、住、行,对所处环境的要求也不过是和谐、自然。因此对中国的城市而言,生态不仅仅是指自然的生态,更要看到人文的生态。其次要注重历史文化工程形态。
有一点需要补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建设,是否我们所有的标准都要像发达国家一样?答案是未必。有些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解决方案其实也非常科学,它体现的不是高档、奢华、精致,而是适宜,即和谐。量力而行就是最好的,房子不一定非要使用大理石,也不一定非得采用特殊材料,能保温隔热、解决房屋最基本的功能,保证采光、通风,满足简单的物理要求和简单的人居要求即可。
刘彦声新加坡高级规划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亚洲发展银行注册规划师
2008年世界生态城市峰会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共存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目标最终建成应该达到五个目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包括绿地的有效性与生物的多元化性;生态安全性,包括环境的质量;生态健康性,对于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益跟再用的可能性;生态认同性,跟教育有关系,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同跟认可;生态经济性,资源再利用,节约与再生。在此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是“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的结合体,才能够全面体现宣言的指标。
于萍瑞典驻中国大使馆环境科技中心高级官员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我们把国内外的生态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浅绿型生态城以关注绿化,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运用为代表;中绿型生态城是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加入了能源系统、垃圾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深绿型生态城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规划设计开始,引进不同的生态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加上运营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最终达到深绿型的生态城市。对中国而言,首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开放的链式变为一个闭合的环式;其次要强调垃圾变宝,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可以借鉴瑞典的经验,除了追崇生态理念之外,还要进行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管理运营和教育培训。
郑蓉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委副书记、江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我区根据这一理念初步明确了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与措施。我们的总体设想是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契机,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江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新格局。把江阳建设成川南地区最宜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形成山水园林一体化的生态城市格局。
郭庆泸州市规划局建设局局长
生态城市应是现代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泸州”,则是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一直追求的。从多年的建设经验、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来看,泸州的人居环境改善之路将以高标准、高水平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和政策利好为驱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积极确立“人居呼唤规划、规划引领人居”的城市建设理念,为宜居泸州保驾护航;同时建立“产业+技术+文化”的城市建设保障体系,为提升宜居泸州品质奠定基础;实施“创建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带动”的城市建设举措,为实现宜居泸州创造条件;创造“政策利好”的城市建设环境,为保持宜居泸州充盈活力;努力迈向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城市建设新目标。
王宝刚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除了生态城市,我们此时还提出了要在国内共建和谐住宅,这首先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和谐住宅应是由公益性机构负责策划协调,开发商为主体运作,建筑师提供技术指导,购房者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住宅需求,并能够促进居民与自然、居民与社会、居民与居民之间和谐相处的住宅。它和传统的住宅开发理念不同:首先,它要量身设计每户住宅——满足个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有利于传统居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其次,购房者全阶段参与,这有利于促进社区未来居民各种活动团体的形成,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社区管理;再次,要倡导新生活方式,让志同道合者走在一起,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
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2009年6月5日,在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泸州·生态城市发展论坛”开幕仪式上,来自国内外人居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城市规划师、政府部门代表以及企业家代表纷纷表明了各自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见解,提出了多项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要则:务实、多样、系统
与会专家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强调务实,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范围、技术标准以及经济承担能力,务实地按照社会经济的能力、生活方式的优化,以渐进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以达到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共荣的目标,同时要避免生态建设的同质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应有不同的生态塑造方式。”例如,强调垃圾变宝等技术手段是瑞典马尔默“明日之城”项目的特色,由此成功地将废弃工业区改造为新型,优美的住宅区。此外,应强调系统性,生态城市应是城市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在技术运用上并不强调单打一、高精尖,而是强调综合串连、经济实用。
生态建设问题重重:人工化、重城轻镇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张元端在论坛发言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同时也要努力促进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生态化,并努力追求“人工设施自然化”。但目前在人居建设中,大自然被“人工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自然的人化”造成了多种负面的生态后果:破坏了原生态,生态结构缺陷,生态失衡。
在进一步谈到当前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涌彬指出还有重城轻镇的格局,他说:“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实体的建设,忽视软性市场性的开发,重工轻市、重大轻强、重全轻特、重量轻质,这都是我们最普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得从开发模式和开发理念人手。探索适合中国实践情况的新的开发模式,避免再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是我们目前需要寻找的途径。这个途径需要我们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尤其是要从打造可持续紧凑型城镇发展模式入手。
全民动员推动真正实现“生态城市”
中共泸州市委常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小端表示,按照国际上通常理解的生态城市要求,目前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一定要高标准定位,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二是高起点规划,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三是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抓好“双创”工作,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四是要突出特色,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是立足“旧城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六是全民动员,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创建活动。
借此机会,论坛同时倡议和发起了《生态泸州建设行动宣言》,呼吁广大城市建设者、相关企业以及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由此“生态泸州、宜居酒城”的建设目标将从宏观理念推向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在众多业内专家领导以及市民的督促与参与下,力图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人居会客厅
虞河岳
资深生态设计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设计师
生态就是人居住的环境,其实人类居住的终极的梦想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无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试图做“生态”,但我们到底该用怎样一种方式和眼光去看生态城市?首先“与自然山水共生的城市形态”是最直接、最本质的,人类本能的要求就是简单的衣、食、住、行,对所处环境的要求也不过是和谐、自然。因此对中国的城市而言,生态不仅仅是指自然的生态,更要看到人文的生态。其次要注重历史文化工程形态。
有一点需要补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建设,是否我们所有的标准都要像发达国家一样?答案是未必。有些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解决方案其实也非常科学,它体现的不是高档、奢华、精致,而是适宜,即和谐。量力而行就是最好的,房子不一定非要使用大理石,也不一定非得采用特殊材料,能保温隔热、解决房屋最基本的功能,保证采光、通风,满足简单的物理要求和简单的人居要求即可。
刘彦声新加坡高级规划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亚洲发展银行注册规划师
2008年世界生态城市峰会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共存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目标最终建成应该达到五个目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包括绿地的有效性与生物的多元化性;生态安全性,包括环境的质量;生态健康性,对于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益跟再用的可能性;生态认同性,跟教育有关系,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同跟认可;生态经济性,资源再利用,节约与再生。在此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是“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的结合体,才能够全面体现宣言的指标。
于萍瑞典驻中国大使馆环境科技中心高级官员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我们把国内外的生态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浅绿型生态城以关注绿化,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运用为代表;中绿型生态城是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加入了能源系统、垃圾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深绿型生态城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规划设计开始,引进不同的生态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加上运营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最终达到深绿型的生态城市。对中国而言,首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开放的链式变为一个闭合的环式;其次要强调垃圾变宝,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可以借鉴瑞典的经验,除了追崇生态理念之外,还要进行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管理运营和教育培训。
郑蓉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委副书记、江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我区根据这一理念初步明确了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与措施。我们的总体设想是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契机,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江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新格局。把江阳建设成川南地区最宜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形成山水园林一体化的生态城市格局。
郭庆泸州市规划局建设局局长
生态城市应是现代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泸州”,则是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一直追求的。从多年的建设经验、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来看,泸州的人居环境改善之路将以高标准、高水平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和政策利好为驱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积极确立“人居呼唤规划、规划引领人居”的城市建设理念,为宜居泸州保驾护航;同时建立“产业+技术+文化”的城市建设保障体系,为提升宜居泸州品质奠定基础;实施“创建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带动”的城市建设举措,为实现宜居泸州创造条件;创造“政策利好”的城市建设环境,为保持宜居泸州充盈活力;努力迈向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城市建设新目标。
王宝刚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除了生态城市,我们此时还提出了要在国内共建和谐住宅,这首先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和谐住宅应是由公益性机构负责策划协调,开发商为主体运作,建筑师提供技术指导,购房者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住宅需求,并能够促进居民与自然、居民与社会、居民与居民之间和谐相处的住宅。它和传统的住宅开发理念不同:首先,它要量身设计每户住宅——满足个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有利于传统居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其次,购房者全阶段参与,这有利于促进社区未来居民各种活动团体的形成,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社区管理;再次,要倡导新生活方式,让志同道合者走在一起,有利于实现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